综览前贤所论,张志和《渔歌子》之艺术成就和词史地位,历历在目。概括起来,内容大致有二:一为总论;二是细论。细论又可析为两端:一侧重内容,一侧重格调。
总论则称《渔歌子》乃古今楷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云:“古今诗人,以诗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联,或只一篇,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传播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岂在多哉?如……‘西塞山前白鹭飞(下略)’,此玄真子也。”刘熙载《艺概》卷四云:“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杨希闵《词轨》卷一引陈懿叔语云:“唐代独绝之词,为北宋所未有。”陈廷焯《词坛丛话》则宣言:“有唐一代,太白、子同,千古纲领。”
细论言内容则称有“风人之旨”。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上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栖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八《跋李晋明所藏东坡书渔父词》云:“元真子先生为鲁公客,后又为坡、谷所称,至隐括其诗篇,大书之,其与屈灵均答问于江滨者何异耶?”黄升《花庵词选》卷一云:“极能道渔家之事。”辛元房《唐才子传》卷三云:“自撰《渔歌》,便复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先著《词洁》发凡云:“唐人之作,有可指为词者,有不可执为词者,若张志和之《渔歌子》仍是风人之别体,后人因其制,以加之名耳。夫词之托始,未尝不如此。”刘熙载《艺概》卷四云:“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或灵均《思美人》、《哀郢》,庄子‘濠上’近之耳。”张德瀛《词徵》卷一云:“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巨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汉家陵阙’,《兔爰》伤时也。张子同‘西塞山前’,《考槃》乐志也。”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云:“此中有真乐,难与俗人言也。”俞陛云《唐宋词选释》云:“自来高洁之士,每托志渔翁,访尚父于磻溪,讽灵均于湘浦,沿及后贤,见于载籍夥矣。而轩冕之士,能身在江湖者,实无几人。志和固手把钓竿者,而词言‘西塞’、‘巴陵’、‘松江’、‘霅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①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桃花流水’句,尤世所传诵。”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云:“张志和……这种爱自由爱自然的人生观,反映到文学上,正与王维、孟浩然们所代表的自然诗派相合,因此在渔父词里充分地表现出他的潇洒出尘的人格,和那种恬淡闲雅的作风。”夏承焘《中唐时代的文人词》一文也认为这首词“实际上是描写士大夫爱自然、爱闲适、爱自由的心情。……也是对仕途不满的一种表示”②。
言格调则称有“逸思远韵”。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云:“张志和……书迹狂逸。自为渔歌,便画之,甚有逸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鲍慎由《夷白堂小集》引黄庭坚语云:“张志和《渔父词》雅有远韵。”黄苏《蓼园词评》云:“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张德瀛《词徵》卷五云:“张子同词,逍遥容与。”吴瑞荣《唐诗笺要》后集卷八附词云:“作者浮家泛宅,品格最高,宜其叶属潇洒乃尔。”
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立一主脑将这些观点统辖起来,则是《渔歌子》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儒家高悬的社会理想本来就不容易实现,艰难困窘的人生境况每使人萌生遁世之心,道家崇尚自然、委任运化、全性葆真、逍遥自在的人格理想和真朴、自然、浑成、虚静、冲淡、广大的审美高境,则时时引诱人们挣脱现实羁绊、憧憬世外桃源,而江南青山碧水的怡人景色、丰富充裕的生活资源、源远流长的隐逸传统,更为众多失意落魄的人们提供了坚实而又迷人的遗世独立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保障,理想主义于是袅袅蒸腾,氤氲其间。换言之,《渔歌子》便是上述数方面因素的激荡、交汇的结果。“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的。”③笔者以为,张志和的这组《渔歌子》,之所以能获得历代词家的交口称赞,就在于它写出了士大夫阶层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这是《渔歌子》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笔者以为,《渔歌子》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古人已基本论及。惟古人论文艺,喜遗貌取神,缺少具体分析,不能反映其中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故这里拟补充一二。
首先,《渔歌子》描绘的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甚至丰衣足食的生存环境。春天,西塞山前白鹭飞翔,山下是桃花流水,斜风细雨正好滋润劳碌的面庞;夏天,垂钓霅溪湾里,目赏江上苕花,怀纳浦边凉风;秋天,枫叶簌簌,荻花茫茫,徜徉青草湖中,直到月华如水;有了这些美好,冬天就算不得什么了。再来看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源。饮食有鳜鱼、螃蟹、菰饭、莼羹,穿戴有箬笠、蓑衣、褐裘、荷衣,栖息有渔舟,出行有蚱蜢舟,渔猎资源和用具则有霅溪湾、钓鱼台、渔舟、钓子车、掘头船。寂寞?孤独?朋友就在不远处居住,只要愿意,就去打个牙祭:“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试问,还有比这样的生活更完美无缺的吗!
其次,《渔歌子》所描绘的秀丽、淡雅而又生动的江南山水,有水墨画一般的意境美。关于这一点,吴调公先生曾做过详细分析,笔者愿借用吴先生的话来做小结。“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外化为清空的意境,又把质朴玲珑的语感,提炼为翛然脱俗的冲淡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又说:“唯其是烟波钓徒的诗中之画,就不同于唐代著名画家大、小李将军的青绿重彩,以及其中所显示的那种帝王宗室的富贵堂皇气派。张志和这幅‘烟波垂钓图’,显然是另一路,属于王维一派,是写意画。画中景物,无不有水墨淋漓之意。……而为了表现自己的率性归真,寄情缥缈,则又把整个画面,建构为‘斜风细雨’的审美内涵,归于‘平淡’二字。”①
同时,作品还写出了不同季节风景各自的特色。第一首所写是春天的景色,具有鲜明的色彩美、意境美。青碧的山,洁白的鹭,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绿底纹、黑色斑点的鳜鱼,青笠绿蓑、静静垂钓的渔父,斜吹的风,濛濛的细雨,远景与近景,静穆与活泼,鲜明与朦胧,生机与淡泊,执着与超脱,既对比鲜明,又温柔散淡。若言整体的色彩效果,也许只能用“柔丽”来形容;若言整体意境的营造,确实有“平淡”的蕲向。种种令人神往的好处,大概只有借用“世外桃源”一语才能表达。
第三,词中塑造出了一个遁迹江湖、怡情山水、安贫乐道的渔父形象。渔父的生涯,并不如词中所写的这样美好,如前所论,作品也未必没有流露出怨嗟;但是,作者却通过看似自然实则高超的艺术技巧,抓住太湖流域春、夏、秋三季的景物特征,诸如春之绚丽、夏之活泼、秋之萧疏,使之与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融合起来,成为衬托、烘托人物形象的背景,向读者推出一个在桃源仙境中安闲自处的渔父形象。但是,五首作品中,渔父的形象又是有所区别的;只有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渔父形象。
比如在第一首中,周围的景物都是充满生机活力和清新意趣的,处于画面中心的渔父自然不可能是冷漠麻木的存在,所以安闲恬静的外表恰恰在暗示读者,眼前这个渔父一定有一颗温热丰富的心灵。他在想什么呢?沉醉于眼前的美景,像景物一样让心灵也接受细雨的洗礼和滋润。还是心思早已逸出画面,神驰远方。篇末的“不须归”其实已流露出一个秘密,说明渔父并没有完全或一直沉醉于环境或专注于垂钓,而是有清楚的意识,至少某个时刻回到清楚的状态,理性地表达出热爱周围环境而不愿回归俗世的愿望。不过,因为前面有了深厚的铺垫和渲染,读者已被深深诱惑,彻底融化,对渔父“不须归”的表白并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这是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且这三个字,又使全词的意境从“无我”陡然转入“有我”,有助于凸显人物的精神世界。事实上,正因为有“不须归”三字,才终于使前面所有的清新与美丽成为人物精神世界的表征,由一般的写景抒情上升到超尘脱俗、皈依自然的高境。
如果说第一首透露的尚是渔父的精神世界,从第二首开始,则更多是表现渔父努力顺应自然、尽情享受自然馈赠的生活境况,因而也更具生活气息。但又正因为如此,后四首更多地表现出了抒情主人公的自觉自主的行为和意识,多人间气而少清空美,于意境营造反不及第一首来得清丽隽永。就具体内容而言,第一首几乎全写自然之美,“箬笠”、“蓑衣”两样穿戴也似乎重在“青”、“绿”的色彩而非其性能,而词中透露人物情感的词语仅有最后“不须归”三字,但这可以看成是对眼前美丽丰饶的环境倾心相悦的自然流露。第二首中,则每句皆可见人工、人力和人意,“褐裘”、“蚱蜢舟”、“棹”是人工,“能纵”、“惯乘”是人力,“不曾忧”是人意,读者所见多为渔父生存的努力和战胜自然的本领与信心。第三首中,首句人物即出场,次句见其生活手段和状况,末句则见其多少有点刻意的放任和自白。第四首中,首句写作客煮蟹人家,次句写与主家共进“菰饭”、“莼羹”,末句则写饮后归舟、乘醉卧眠。第五首次句写渔父“棹歌”而还,三、四句各写一种捕鱼的大型工具,末句则全是渔父的表白。所以,就自然美而言,首阕最优,三、四阕次之,二、五阕又次之。这也是为什么首阕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余篇无闻的主要原因。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后四章的衬托,第一首也很难凸显出来。而且,从内容上看,第一首与后四首的关系,有些像序幕和场次的关系;第一首描绘渔父生存的大环境、大背景,后四首则选择几个典型的角度、层面去揭示渔父的生活内容和精神世界。事实上,首阕里的渔父处于超现实的环境中,尚未经受俗世的急风暴雨和险恶浪涛;后四首则写出了一个历经磨难而早已跳出红尘、变得从容闲雅的渔父形象。这么看,首阕的理想主义色彩就非常鲜明了。所以,五首《渔歌子》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四,曲调流畅,音节自然,语言朴素,色泽清丽,风格俊爽,读之使人神清气爽,亲近愉悦,飘然有出尘之心。一与二,三与四,自由酣畅又大致对仗的语句亦如春溪淙淙,而于结句汇聚,自然生成“不须归”的情感漩涡。前文曾说“不须归”三字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乃理性分析;其实,在轻快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毫不觉察,甚至觉得非如此则不足以表达心旷神怡的心境。吴调公先生也说:“至于通篇音节的自然、简短、随和、淳朴,它们恰恰体现了作者平易近人的情调,并与作品色彩的‘淡’糅和起来,而汇为‘平淡’的风格。无意雕琢,情趣极深。”①
《渔歌子》曲名,最早见载于唐崔令钦《教坊记》,大概源自民间渔歌。《渔歌子》又称《渔父》、《渔父词》,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诗中即有“月夜歌谣有《渔歌》”之句。笔者据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四先生编著《全唐五代词》统计,唐五代时期以“渔父”为题材的隐逸词为84阕,它们具体是:《拨棹子》39阕(释德诚),《渔父》30阕(无名氏15、张志和5、李珣3、李煜2、欧阳炯2、顾况1、和凝1、张松龄1),《渔歌子》7阕(李珣4、孙光宪2、顾夐1),《欸乃曲》5阕(元结),《渔父引》2阕(李梦符),《阿那曲》1阕(柳宗元)。这些词作,无一例外,都产生于张志和《渔歌子》之后。在敦煌词中,有两首调寄《浣溪沙》的作品中应当特别提及,它们是:
浪打轻船雨打篷,遥看篷下有渔翁。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即问渔翁何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卷却读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
第一首的题旨与风格,均与张志和《渔歌子》类似,而第二首则可以看作是对催生这类山水隐逸词的社会原因的诠释。可惜已很难弄清楚它们的作者和具体的创作时间,无法得知它们与张志和词作的渊源关系。不过,就艺术性而言,它们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特别是其第一首,确尚有一定差距。从这个角度讲,说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后世隐逸词特别是文人山水隐逸词的滥觞,并不为过。
综上所述,《渔歌子》是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的集中反映,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故前人有“唐代独绝之词”、“千古纲领”、“风流千古”诸誉。事实证明,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词。《渔歌子》作为隐逸词的嚆矢和楷模,还直接催生出隐逸词的一个典型类别——渔父词。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一书中也曾做过很精辟的概括:“张词色彩鲜明,音节流畅,既有文人诗笔之清丽淡雅,却又保持了民间渔歌的通俗清新,正显示了它是文人试作而获成功的一首佳作。”①
《渔歌子》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柳宗元等人都曾各和五首。其兄松龄恐弟浪迹不归,亦答和一首。南卓、柳宗元亦有和章。惜诸家所和,大多失传。宋时坊间唱本《金奁集》卷末曾附录十五首《渔父》词,曹元忠《金奁集跋》以为就是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和作,其作者却未能一一考定。目前几种通行的《全唐五代词》都将它们归到“无名氏”名下。但它们毕竟是张志和《渔歌子》影响下的产物,从题材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属同类作品,不宜忽视。兹将十五首《渔父》词抄录如下:
远山重叠水萦纡,水碧山青画不如。山水里,有岩居,谁道侬家也钓鱼。
钓得红鲜劈水开,锦鳞如画逐钩来。从棹尾,且穿腮,不管前溪一夜雷。
桃花浪起五湖春,一叶随风万里身。车宛□,饵轮囷,水边时有羡鱼人。
五岭风烟绝四邻,满川凫雁是交亲。风触岸,浪摇身,青草灯深不见人。
雪色髭须一老翁,时开短棹拨长空。微有雨,正无风,宜在五湖烟水中。
残霞晚照四山明,云起云收阴又晴。风脚动,浪头生,定是虚篷夜雨声。
极浦遥看两岸花,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艇小,信横斜,那个汀洲不是家。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雷雨半相和。珍重意,下长波,半夜潮生不奈何。
垂杨湾外远山微,万里晴波浸落晖。击楫去,本无机,惊起鸳鸯扑鹿飞。
冲波棹子橛头船,青草湖中欲暮天。看白鸟,下长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
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藏远溆,系长松,尽待云收月照空。
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清。香稻饭,紫莼羹,破浪穿云乐性灵。
偶然香饵得长鱏,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沉,事事从轻不要深。
这十五首作品的作者,包括颜真卿、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南卓、柳宗元等人。其中颜真卿(709-784)祖籍琅玡临沂,京兆长安人,曾任浙西节度使、湖州刺史。陆羽(733-?)为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至德元载避乱居湖州,与皎然为忘年交,大历八九年间同为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客。南卓生卒年里不详,曾任婺州刺史。柳宗元(773-819)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生长京师,但其父曾避乱居湖州。徐士衡、李成矩二人俱为颜真卿守湖日同时唱和张志和《渔歌子》者,生卒年里俱不详。十五首词作中,“五岭风烟绝四邻”、“垂杨湾外远山微”、“冲波棹子橛头船”三阕,境界阔大,写景生动,形象鲜明,整体俱佳;“钓得红鲜辟水开”、“桃花浪起五湖春”、“残霞晚照四山明”、“洞庭湖上晚风生”四阕中,皆有佳句,或描述,或写景,或状物,色泽鲜丽,精警动人。只是与张志和“西塞山前”一阕相比,稍欠浑成。
此外,唐释德诚即船子和尚有《拨棹子》三十九阕,除前三外,余皆为七七三三七句法,与张志和《渔歌子》相同。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撰《渔父》二首,前蜀李珣、后晋和凝各撰《渔父》一首。入宋,《渔歌子》受到苏、黄的热情赞赏,苏轼将其改写为《浣溪沙》和《鹧鸪天》,黄庭坚则改写为《浣溪沙》。两宋之交的张元干,填《渔家傲——题玄真子图》一阕,对志和表示钦慕。就连高宗皇帝也一口气和作《渔父词》十五首,见载《宝庆会稽续志》。陆游则仿作《渔歌子》五首,王谌亦留有《渔父词》七首。在金朝,则有完颜璹所作《渔父》二首、赵秉文所作《渔歌子》二首。至元,有赵孟頫所撰《渔父》二首,赵妻管道升《渔父词》四首,另有道士张雨所作《渔父词——赞船和尚》二首、吴镇所作《渔父》二十首、周巽所作《渔歌子》八首。清代最有名的渔父词,当推纳兰性德的这首《渔歌子》:
收却纶竿落照红。秋风宁为剪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以上仅是粗略列举。若编辑一本《古今渔父词》,必定是洋洋大观。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张志和”于是写道:“他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
名篇佳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对我国词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催生了近邻日本的词学,使填词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事业,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其诞生仅49年后,《渔歌子》就传到了日本,并得到日本宫廷的赓和,成为日本词学的滥觞,时在唐宪宗长庆三年、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四年(823)。日本著名学者神田喜一郎《日本填词史话》据日本平安朝滋野贞主等人编撰的诗文总集《经国集》卷十四记载,嵯峨天皇仿作五首,十七岁的有智子公主奉和二首,名儒滋野贞主奉和五首。神田写道:“由此可知,我国填词的历史是自嵯峨天皇君臣酬唱的作品开始的。”①
有张志和的《渔歌子》为开路先锋,是浙江词的幸运和骄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光耀千秋的《渔歌子》似乎已经预示,浙江词必将迎来一个辉煌灿烂的盛世,走过一条繁花匝地的发展道路。
①按:张志和词中的地名问题,已辨析如前,俞氏“地兼楚越”诸语有误。若言志和措词至少在客观上有引人遐思、突出题旨之效,则是矣。
②《唐宋词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③[法]丹纳著《艺术哲学》第五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7页。
①《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6页。
①《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①[日]神田喜一郎著,程郁缀、高野雪译《日本填词史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上一篇:南宋时期浙江豪放词派的繁荣和发展
下一篇:晚唐五代浙江词特色、风格形成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