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爱读刘禹锡的咏史诗
1975年春天,毛泽东已经80多岁高龄。有一次,他初次会见一位新到的工作人员,问过姓名之后,问她: “会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吗?”接着自己铿锵有力地吟诵起来: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原来,这位工作人员的姓名恰好镶嵌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里,因此毛泽东很快联想到这首他熟悉的诗。
西塞山在今湖北武昌附近,长江边上,地势险要,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要地。晋武帝时大举伐吴,益州刺史王溶统领水军自蜀出击,占领武昌,修巨型战舰,破吴末帝孙皓于水中所设拦江铁锁等障碍,顺流而下,直取吴都建业(即诗中“金陵”,今南京),吴降。诗人刘禹锡通过缅怀历史上这一惊心动魄导致吴国毁灭的鏖战,抒发他对国家兴亡的关注之情,指出割据分裂局面不能持久,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对这首诗先后圈画过六遍。在《注释唐诗三百首》的这首诗标题前,他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又连画三个小圈。在另一本循诗别裁集》的这首诗标题前,他用红铅笔画了一个大圈。编者在诗后注释: “时梦得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各赋金陵怀古,梦得诗成,乐天览之曰:‘四人探骊龙,子先获珠,余皆鳞爪矣。’遂罢唱。” “梦得”是刘禹锡的字。毛泽东对这段注释,逐句加了圈点断句。刘禹锡写有不少感叹历史盛衰兴亡的怀古诗,格调沉郁苍凉,毛泽东常加圈阅。
毛泽东很爱读刘禹锡那些借景抒情,以古喻今,很有见地的咏史诗。如对《蜀先主庙》一诗,毛泽东批注: “略好。”这首诗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诗人赞扬刘先主刘备,贬讥刘后主刘禅,全诗用鲜明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艺术反差,让人们看到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创业难,守成更难。这首诗写得含蓄凝练,具有史论性质。
《乌衣巷》一诗,是刘禹锡的著名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二首,白居易对此诗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毛泽东圈画过六次。这首诗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是横跨淮河上的一座大桥,通向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乌衣巷是金陵城内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因王、谢子弟都穿黑色衣服而得名。诗人以候鸟燕子识归巢的习性,用来说明燕巢依旧,而人间的豪门贵族却历经沧桑,沦落为寻常百姓之家的变迁,感叹王导、谢安两家的兴衰,借古讽今。诗的意味深长,发人思索,是刘禹锡的著名之作。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白居易极其钦佩他的诗歌才能,称他为“诗豪”、 “国手”。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其时朝中宦官专权,四方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赋税苛捐繁重,人民深受其苦。刘禹锡有忧国忧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唐顺宗时,他与柳宗元等在王叔文领导下,针对时弊,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改革措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运动。这场革新,时间很短便被保守派所扼杀。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连州任刺史,后又被发落到朗州为司马,还做过夔州与和州的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终年71岁。刘禹锡的一生,两次被贬,长期过着流放的生活,但他坚持革新的政治主张始终不悔,非常坚定顽强,是政治上的硬骨头。
刘禹锡长期处于政治逆境之中,在感愤忧伤的情绪下,写过不少讽刺诗。他第一次被贬时,只有23岁,十年后被召还京都,写了一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系道教的寺观,在长安城内。 “刘郎”是诗人自指。这首又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实则是诗人以桃花隐喻新贵,暗示那些盛极一时的新贵们,无非是自己被排挤出京城后的十几年中,被提拔的一些趋炎附势和投机之徒而已,笔端暗含着讽刺和轻蔑,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首诗触怒了当朝,刘禹锡被以“语涉讥讽”的罪名再度谪贬连州。
十四年的漫长岁月过去了,诗人刘禹锡又被召回,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一诗,诗人为此所写的引言中说: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也。”这首诗为: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不顾政治上一再遭受的打击,仍用嘲讽的口吻写道: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指扼杀革新运动的统治者,在刘禹锡被贬的十几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更换了4人。那些曾经盛极一时,但随着政治变迁而浮沉的新贵们,也一茬茬地被淘汰。只有长期遭受贬谪迫害的诗人“刘郎”是不屈的,他再游玄都观,面对今昔景物全非的自然变化,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激发起他对政敌的轻蔑嘲笑,坚定了他在政治上不畏强暴的意志。这首讽刺诗辛辣含蓄,诗意深沉隽永,毛泽东很爱读,曾经挥毫手书过。
刘禹锡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有着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除写过《天论》等文章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外,在诗词中也常常闪烁着哲理的光辉。1959年,毛泽东在和他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刘禹锡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在循诗别裁集》中,毛泽东在诗人刘禹锡这个名字上面,用红铅笔画着一个大的圈记;旁边,用黑铅笔画着一条粗重的着重线;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红、黑两种笔迹作了圈画批注。这首诗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毛泽东用红铅笔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圈,在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旁,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又用黑铅笔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前画着圈,每句诗后加了圈。编者注解中写道: “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毛泽东对这段注解作了断句。在“造化亦无如之何”下画着着重线,批注: “此种解释是错误的。”毛泽东之所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是因为他认为编者没有弄清诗的精神。诗人的这首诗,是他在唐敬宗宝历二年冬,从和州被征还京,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逢时所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虽自比为“沉舟”、 “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的看法,这无疑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积极的。编者把它理解为一种消极的、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显然是对诗人本意的一种曲解。毛泽东不同意这种解释,指出它“是错误的”。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的发言提纲中,有一个问题是谈两种可能陛。他指出党的巩固和分裂,人民共和国的胜利或灭亡都有两种可能。但是前者的分裂、后者的灭亡都是暂时的。而世界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则是永久的。此处他引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加重对这一论点的阐述。可见毛泽东对这一诗句是多么赞赏。
长期流落在巴山蜀水一带的刘禹锡,一方面有机会广泛接触民间疾苦,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另一方面他从那些地方的民间歌谣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因而他的诗歌创作具有新的风格。他的令竹枝词》、《杨柳枝词》等都具有民歌的清新爽朗情调和响亮和谐的音韵节奏,表露的情感真挚、细腻、含蓄。毛泽东对这类诗都有圈画。
上一篇:毛泽东评王昌龄的《从军行》诗里“有意志”
下一篇:借罗隐诗“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批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