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九华帐里梦魂惊”是说太真听到天子使到来的消息从睡梦中醒来而惊。此处的“惊”带有意想不到的意味,也就是有惊讶、惊喜之意。因此太真的反应是“揽衣推枕”。这动作是快动作,表示急忙的意思,说明太真听到消息急着想出来见使者,所以才有点慌忙地快速手揽衣服,推开枕头。然而与此同时她却犹疑了,并没有马上出去见使者,而是“起徘徊”。徘徊之后才又“珠箔银屏迤逦开”。“珠箔银屏”是宫室中用珍珠串成的帘箔和镶嵌着银丝花纹的屏风。“迤逦”是连延的样子,表示珠箔银屏之多重。这句诗说杨贵妃穿过一道道的珠箔银屏迎了出去。这样写就与上文的“转教小玉报双成”所表明的宫室深远相呼应。
这里让人不禁要品味的是:为什么杨贵妃急着想出见大唐的天子使,忽然间又要徘徊不前呢?徘徊意味着她有所考虑而犹疑了。那么她犹疑什么呢?我想她这一种从听到天子使到来而急着想出见,说明她平日也是热切想念着唐玄宗的,对唐玄宗的爱情也是真挚不变的。在这种感情的冲动下,她急着想出见,但又情不自禁地转念到毕竟经历了马嵬之变,她毕竟成了这场兵变的事端之一,也成了牺牲品。那么此时她必然要考虑自己究竟要怎样面对天子使呢?这是她必须先要考虑好的问题,于是她在出见前还是犹疑而徘徊了。白居易在这里细腻地写杨贵妃这一动作变化,是为了更真实地塑造杨贵妃,使杨贵妃的内心情感更为丰富而复杂,使得其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这也是为下文杨贵妃经过思索掂量后,尽管她还是“含情凝睇”,但还是忍情地不回朝廷见唐玄宗而留下的伏笔。于此也可见诗人在细节安排上的用心与细腻。《长恨歌》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也就是因为多处具有这种艺术构思上的细腻与耐读性而形成的。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这些诗句均是写杨贵妃见到天子使时的回应情景。前四句着重记叙杨贵妃回答天子使之语。她此时是“含情凝睇谢君王”。大家知道“含情凝睇”是说杨贵妃眼晴是含情脉脉的,说明她对唐玄宗以及派天子使来找她是怀有深情的,是颇为感激的。但联系她下面的回答之辞,这“谢君王”之“谢”就值得我们深究体味了。谢有感谢之意,诗中是有这层意思的。但谢也有辞谢之意,这里有否这一层含意呢?应该说也含有这层意思。你看此处诗句以下的如“惟将旧物表深情”“但教心似金钿坚”“临别殷勤重寄词”等,都是在叙述杨贵妃见到天子使以后的应对情景。那么杨贵妃为何有这些应对之举,为什么要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样的话?显然,有答必有问,这里只是隐去了天子使所转达的唐玄宗请杨贵妃回宫廷的一番话,也就是说杨贵妃是在回答大唐使者所转达的问话或请求。从杨贵妃的应答内容来推测,所谓的“只要你的心像金钿一样的坚刚”,也就是说只要你对爱情怀着坚定的永不改变的心,那么我们就必定会“天上人间会相见”。可见使者是代表唐玄宗,请求杨贵妃回到宫廷去相会的。杨贵妃答应了没有呢?从“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回答来看,当然没有答应。因此这里的“谢君王”,实际上也含蓄着婉转辞谢君王之请求的意思。
而且杨贵妃还说自从马嵬驿离别之后,她和君王一直是“音容两渺茫”,也就是说从此两人消息断绝,毫无音信。因此现在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是什么意思呢?昭阳殿,是汉代宫殿名,汉代的赵飞燕姐妹受宠居住在这里。后来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这里是用来比喻当年杨贵妃在大唐宫殿中被唐玄宗宠爱,自己也沉溺在爱情中的情景,可惜当年的恩爱现在已不复存在,断绝了。如今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蓬莱宫”是仙境的宫殿,用来指杨贵妃现在所居之处。所谓“日月长”,即说是在蓬莱宫已经居住了很长的时间,也表达将在蓬莱宫长久住下去,言下之意也就是说不回李唐的王宫去了。唐玄宗是如此地思念杨贵妃,而且好不容易找到她,特地派使者来到海外仙山请求她回宫中团聚,杨贵妃为何要拒绝呢?我们刚才说过“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这两句。这两句除了上述所阐释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话外之音呢?什么叫“但教”?就是但使、但让之意。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出塞》诗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有条件的,那条件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因此这“但教”“但使”就是带有条件的假设,说明现在还是没有“龙城飞将在”、没有“心似金钿坚”!那么这里也就包含着杨贵妃对唐玄宗以往所为的一种遗憾,也就是对他没有“心似金钿坚”的埋怨。这一遗憾也就是马嵬驿事变中,唐玄宗对她没有表现出牢不可破的爱情,坚定地保护住自己,也就是诗人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遗憾。
除了上述遗憾之外,杨贵妃的拒绝回宫还有什么原因呢?诗人紧接着叙述道:“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从文字上讲,这是说杨贵妃回过头来往下看望人间,现在却只是看到尘雾而不见长安城了。这是写杨贵妃从仙山上往下看到的景象。从诗歌上下文看,诗人写这两句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写这两句的背景是杨贵妃正在回答使者请求她回长安的当头,那么她将如何回答呢?她的回答从下文可知道,是婉拒的。那么诗人在她回答之前为何要先写这两句呢?我认为这是和杨贵妃的决定回不回宫廷去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她现在见不到长安,点明她所考虑的是回长安问题。但现在她却见不到长安,而只见到漠漠漫漫的“尘雾”。“尘雾”既是实际所见到的,又用以比喻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之意。“尘雾”到底是比喻什么呢?笼统来讲是阻碍,是解不开的唐皇室重重的宫中矛盾与恩怨。具体来讲,这就首先要追溯马嵬驿兵变的原因,以及为何非杀死杨贵妃不可,其次是唐玄宗回到宫中的处境。
先看马嵬兵变的原因。当时兵变是在安禄山反叛的背景下出现的,而安禄山叛乱是打着讨伐杨国忠误国的旗号进行的。应该说这是安史叛乱的一种借口,不过也是因为杨国忠确实有这一罪行,才能打着这一旗号。所以当时兵士们见到杨国忠和外国使者在一起,就首先杀死杨国忠,理由如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当时所奏:“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杀了杨国忠之后,兵士还是要求处死杨贵妃,理由是“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均见《旧唐书·玄宗纪下》)。这确实也是要进一步逼死杨贵妃的原因。因为兵士们担心杨贵妃以后报复。换句话说兵士们认为“贼本尚在”(《旧唐书·杨贵妃传》)或“祸本尚在”(《新唐书·杨贵妃传》)。这确实是要杀死杨贵妃的理由。不过还有更为隐秘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与杨家的恩怨。《旧唐书·杨国忠传》记:“玄宗闻河朔变起,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国忠大惧。归谓姊妹曰:‘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诉于贵妃,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旧唐书·杨贵妃传》也记载“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从这一记载得知,杨国忠姐妹怕太子监国,遂使杨贵妃陈请唐玄宗不行内禅太子事。这样与太子结怨就更深了,所以陈玄礼知道内情,在诛杀杨家前先密启太子诛杨国忠等人,这也就必然非杀掉杨贵妃不可了。所以说逼死杨贵妃的后台就是太子李亨。李亨在马嵬事变中掌握着军队大权,是李唐王朝的接班人,这也就注定杨贵妃不得不死了。
再说唐玄宗的处境。上面说到在安史叛乱之际,唐玄宗是打算放权让太子李亨接班,也就是所谓的内禅的。但是内禅的事为杨家兄弟姐妹所阻扰,所以这不但使太子李亨和杨家结下了不解的怨恨,而且也造成了唐玄宗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在皇权的继承上,历来是王室的一个极为重要、关键的大事,因为继承上出了问题,可以引起内斗血拼,甚至造成内乱而导致分裂。太子李亨对于未能如愿顺利继承皇位也是忧心忡忡,十万个不高兴,可谓骨鲠在喉。据史籍记载,当唐玄宗在安史叛乱后出逃到马嵬驿,杨贵妃等人被杀后,唐玄宗留太子在后“宣谕百姓”,而太子应兵众之请,即带兵北上抗击安禄山叛军。太子在到达灵武时,在臣子们的劝进拥戴下,李亨自己即皇帝位,史称唐肃宗,封唐玄宗为太上皇。是日,即将此事上奏太上皇唐玄宗。可见唐肃宗是未得到父皇唐玄宗的准许而自立为帝,将其父强推下位,强立太上皇的。从这件事可知唐玄宗父子之间是失睦的,怪不得唐玄宗后来回到皇宫后,先被安排在兴庆宫,又被转移到太极宫的甘露殿。这一转移的考虑是唐肃宗和左右心腹担心兴庆宫临近大街,避忌唐玄宗方便于和外界接触,担心他心怀复辟,所以将他迁居到甘露殿。所以也才有唐玄宗的“西宫南内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孤独寂寞与荒凉冷寂的日子。原来他是被儿子唐肃宗所冷遇,形同软禁啊!因此这些与唐肃宗的矛盾纠葛,就是杨贵妃回长安的阻碍与麻烦,就是所谓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尘雾”。明白了这一“尘雾”,我们也就能体悟到为何当使者来海外仙山请杨贵妃时,杨贵妃会惊喜得“揽衣推枕”,急着想出见使者,然而马上又“起徘徊”,顾虑重重了。她的“起徘徊”、她的“谢君王”,她的盼望回长安与唐玄宗相聚,却又不敢回去,原因也即在于这“尘雾”上!现在摆在她面前的选择只能是“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了。
上一篇:《过去与现在:对杜甫诗歌的个人解读》质疑
下一篇:《高氏三宴诗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