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写作大纲,犹如建筑工程的设计蓝图,针对方案,设想计虑;因应主客观条件,量身订制;通过系统思维,作方方面面的精算,然后可以按图施工。又如宋代文同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绘画尚未落笔,当先有布局与发想;中经临笔之审视可否,逐渐构图成形。观者但见振笔疾书,一挥而就,实则“先得成竹于胸中”;吾人所见振笔直遂,只不过“追其所思”,表现为具体形象而已。论文大纲之于论文写作,性质与过程皆与成竹在胸相近,可以模拟。
一、 循序渐进与论文写作之前置作业
从萌生研究念头,到进行文献述评,到提炼问题意识,到确定理想选题,其间有其既定之步骤,必须遵循程序,方能踏实筑梦。谋定而后动,即其不二之教战守则。(张高评《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写论文、写报告跟写一般的作文不同,必须有比较长时间的暖身运动,也就是所谓前置作业。从萌生研究念头,到生发问题意识,这是研究的初步。问题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从文献述评得来的。必须要检验目前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不管是大陆、台湾还是香港,甚至日韩、欧美汉学界,有没有人研究这个课题?如果有,就得研读相关论文,评述其优劣得失,才能够产生问题意识。如果有关论著已写得相当好,相当完美,甚至都成为定论了,那就不必再研究了。也就是说,就得放弃原本的设想,这个题目不能再做了。如果尚有研发空间,才可列入研究考虑。记得要从文献述评,来提炼问题意识。产生问题意识,进一步才可以拟定大纲。拟定大纲以后,理想的论文选题就呼之欲出了。中间有既定的步调、程序,必须确实遵守奉行,才能够水到渠成。有些人偷懒,有意无意间,会跳过文献述评。等待成果提出,才发现问题重重。轻则雷同近似,重则有剽窃抄袭之嫌疑。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学界早已发表近似的成果;你却在三四十年之后,旁若无人,闭门造车,又写了一篇雷同类似的,那么新近这一篇就毫无价值。不仅没有价值,甚至于还犯了抄袭剽掠的嫌疑,那实在很冤枉。所以文献述评是不能省略的,要从文献述评里面提炼问题意识。这个程序必须遵循,不能省略,不能够跳脱,不能没有,才能够踏实筑梦。
“谋定而后动”这五个字,堪称做人处事的箴言。说话做事之前,先想好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处理的方式可能有三四个,经过审慎比较,再三斟酌,将不难知道何者最优。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多方思考,论文写作亦然。谋就是商量、斟酌,然后推敲优劣可否,进行多层面的设想。这是论文还没有着手撰写之前,种种的规划设计。确定以后,才开始动笔,千万不可不假思索就开始写。公元2000年之前,我前往全台湾各地知名高中,演讲作文教学,前后不下十场。开门见山就说“谋定后动”这四个字,应该奉为做好文章的指南针。因为学生作文,往往拿起笔来就开始写,边想边写,边写边想,这叫率尔操觚,作文将很难进步。要先“想得好”,才有可能“写得妙”。《礼记·中庸》强调行事、言谈,要讲究“前定”,要先确定核心是什么,紧接着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重点写些什么,都要先行确定,作文才有方向。清方苞说义法,宣称“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意在笔先,成竹在胸,堪称做文章、写论文的金玉良言。素材之生新、方法之讲求、观点之转换、视角之开拓,为研究独到之要领,学术创新之层面。多方尽心致力,可以有功。(张高评《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研究成果怎样才能够独到创新?我在《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专书中,提出三点建议。一,研究的文本素材必须要陌生而且新鲜,也就是没有人做过。二,研究方法要十分讲究,他人用过的视角和方法,最好避开。尝试用新的研究方法,调整新的研究视角,就能够产生新的成果。三,观点转换,他人从正面探讨,你不妨从旁面、侧面、反面研究,观点不一样,研究成果就会跟人家不同。有关视角的开拓,可以参考我发表在《书目季刊》41卷、42卷、45卷的论文。江苏凤凰出版社《古典文学知识》,从2010年第149期开始,连载了十几期,值得阅读。
二、 论点布局与写作大纲之模拟
论文大纲之拟定,原则上与论文写作共始终。初始,研究者掌握文献佐证,勾勒出研究方向,指引出研究重点,草拟出写作大纲。继之,则参酌写作大纲,逐章逐节开展论题;其间,或因文献解读,而改变初衷;或为交相辩证,而生发异议;或缘见闻广狭,而左右规模;或悟昨非今是,而更动章节项目。待写作告一段落,又可能因为时间、涉猎、学养、方法、才能所限,无法完成原初规划,于是又得改弦更张,修饰大纲。
写作论文之前,假定有关前置作业已完成,当然就已经读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问题,还有已做若干的取舍斟酌;更重要的,是已经形成问题意识。如果还没熟读文本,相关论文也没看几篇,就贸然草拟写作大纲,这肯定是向壁虚造,无的放矢。没有前置作业的准备,就算写作大纲勉强拼凑出来,也大多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写作大纲就如同设计蓝图。设计蓝图画出来以后,建筑工程师不必到现场,只要把设计图交给工地主任,就可以按图施工。何况写作大纲是自己设计的蓝图,自己本人施作。现在假设你已读过很多书,思考过很多问题,跟老师讨论过好几遍,然后形成许多具体的概念。这时,才可以着手拟定写作大纲。
(一) 研究之点、线、面与论文之章、节、项。
论文的最小单位,是为了取信学界,而作文献征信的引文。譬如要研究“苏轼黄州时期的道家思想”,就得引用《赤壁赋》的最后“客亦知乎水与月乎”一段,这就是论文写作最基本的单位。还没撰写论文之前,有关苏东坡的辞赋有二十几篇,应该知道。这些辞赋都有道家思想吗?如果没有研读过,举例就举不出来,好像只有《赤壁赋》的最后一段可以用,最多还有其他两三篇。若只有两三篇,可以凑足一篇报告吗?不行,这是还没有写大纲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所以研究苏东坡在黄州时期不能只谈赋。于是当机立断,决定扩大文类,把他的词和诗也一起拿来讨论。论文写作必须明定研究范围,而明定的范围,是经由不断的尝试,不断的修正,甚至于不断地扩充,或者不断地缩小,最终才得到的。最后,决定黄州时期的文学,有关詩、词、文、赋都拿来研读,从这些研究文本归纳出若干大项,从若干大项目再进行归纳,变成论文里的一节;集合了两三节,就变成论文的一章;集合了五、六章,就变成了自成体系的专书。所以,一定要先有文本的佐证,有几分证据,就讲几分话;没有文本文献,没有证据,就不能乱谈。
《王直方诗话》教人作诗,有所谓“作诗如做杂剧”。我想,写论文也和戏剧搬演一样。戏剧演出的时候,演员还没有上台,都该知道上台的次序。上台以后,要站在什么位置,要说哪些话,还没有上台之前都确定了。一流的表演,绝对不容许即兴演出。论文写作也是如此,论文还没有开始写,文献征引打算摆在哪个位置,大抵已经确定了。某个文献诠释解读哪个问题,在还没有写作之前,大致都已经衡量过了。如果文献不足,就该再补强一些。若拟定大纲,凭空设想,向壁虚造,那只是闭门造车。一旦缺乏文献佐证,根本写不出论文来,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论文的章、节、项,有点像数学的面、线、点。集合很多的点,会变成一条线;集合很多条线,会变成一个面;集合很多面,就会变成一个体。如果先有这个观念,拟定大纲的时候,就要问:凭什么拟定这个章节项?所拟定的每一个小项,用来佐证的资料有几条?如果说不出来,那写作大纲就不能成立。一般来说,用来佐证项目的文献,最好要有二十几条。为什么?因为初始研读文献,可能看走眼,会误判。还没开始研究,认知还不是很精确。若初始打算引用的原始文献、文本资料,总共有二十几条,就算眼光再不高明,经过筛选,有一半错误,还有十条正确可以使用。有正确的十条文献可供征引,就可以开展议题。如果那二十条文献都极正确呢?那更好,就可以挑精拣肥,选择最经典的、最能够阐发标题的、最具代表性的,进行征引,有助论证之可信度。如果文献零星,不成片段的,可以用来夹叙夹议。经典文献加上吉光片羽,那就更有分量,更具说服力。只有这样做,论文才写得出来。如果缺乏佐证,怎么写论文?
(二) 章、节、项、目之间,当如常山之蛇,首尾呼应;脉络关键,亦当转相挹注,环环相扣。
章、节、项、目看似各立山头,其实,彼此之间,就像常山之蛇,首尾呼应,彼此交融。不止常山的蛇,每一种蛇都一样,你用棍子打它的头部,尾巴就会甩过来;打它的尾巴,头也会反应过来攻击你;人要是打蛇身的中央,则首尾皆应。这是兵法谋略所谈的常山蛇阵,也是文章作法里面强调的首尾呼应。尤其是博士论文,论文写作时间通常两三年,后面写的和前面写的往往互有出入,甚至自相矛盾,所以时常要瞻前顾后。论点究竟哪一个较正确呢?所谓后出转精,通常后面比较精确,但也不一定。总之,前后的论点要一致。前后的论点,究竟哪一个比较正确?确定之后,就要回过头去修改调整,务必使前后论点贯通无碍,不致偏差出入。因为同是一篇文章,或者是同一本书,所有脉络关键,应该要转相挹注,环环相扣。文献征引,是论文的基本单位,每条引文隶属于某个项目,记得扣紧项目的标题,详加申论。如果无法申论,那就表示发生错位偏差了。换句话说,这条引文不该出现在这个项目之下,因为跟它无关,所以才无法阐发项目的义蕴。
因此,论文写作之道,以扣紧项目文字,进行内涵的发挥为首要。其次,项目隶属某一节次下,节次也有文字标题,也必须转相挹注,环环相扣。换言之,所有引文,都必须扣紧每章每节每项的标题,加以申论。譬如现在正在撰第五章第三节,第三节不是隶属于第五章吗?既然这一节从属于某章,阐说发论就得扣紧这个专章的主题。能这样联结,这条引文就有很多层面的话可说,而且是首尾呼应。从最基本的引文,到项目、节次、章篇,都能如“常山之蛇,首尾呼应”;论文中的脉络关键,也都能“转相挹注,环环相扣”,论文的结构就紧凑密栗,不致于结构脱节,章节松散。再强调一次:如果引文不能够扣紧项目,好像格格不入,这就表示引文不应该出现在这个项目底下,就要想办法把它搬家,或者删除,这就是论文写作的结构检验。总之,首尾呼应是章节项目的基本要求。
(三) 项目、章节之安排,宜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宏观调控:或移位、或合并、或分离、或增删,盖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回归文本。议题设定宜有侧重,文献征引避免雷同。
就整体规划而言,项、目、章、节的安排,应该要运用系统思维,就局部和整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宏观调控。撰写论文,要有一个比例原则。不管是写一篇论文,或是写一本专书,不能某一节内容特别臃肿,字数特别多;也不能哪一章特别萎缩,字数特别少。以二十万字的学位论文或专书来说,大概正文有六章,每一章应该三万字左右。如果字数有出入,不要超过加减二千。譬如某一章是三万字,多一点,不要超过三万二千字;少一点,不能低于两万八千字。这样,最多和最少的篇章,就相差四千字了,所以字数不可相差太悬殊。
撰写报告,或学位论文时,也不必太自我设限。收集数据时,如果对某个议题认识比较清楚,了解比较透彻,概念非常明朗,搜罗的就比较丰富、精确。如果某一章数据丰富,佐证坚强,那就放手去写,先不要管多少字。等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合比例原则,再来调控。怎么调?应该进行系统思维,整体观照。首先确认:整部论文题目的核心论述是什么?其次,再看每一章、每一节的征引文献,是不是确实发挥题目的内涵?如果发现某一章材料特别多,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第一,高度浓缩,精益求精。不过,这个很辛苦,一般人都不愿意,因为都已经写出来了,何苦瘦身?第二,移位搬家,支持别章,或者跟其他章节合并。如果论点太薄弱,不能独撑大局,不能独立成章,就得依附其他章节,或者干脆删除作废。第三,类聚群分,析为两章。平常一个章节三万字,结果这章五万多。那就表示本章理念内容丰富,概念不单纯,可以分为两章。析分出来的新章节,也许证据比较薄弱、论点比较不足,那就再搜集更多资料,来增加说服性。经过统整,进行文献移位补强,可以获得改善。这样,论点顺理成章,就可以一分为二。所以,论文大纲不是凭空想象就好,要在写出来以后,进一步做整体系统性的宏观调控。
总之,前面所说的浓缩、移位、分离、合并、增删,都遵循一個原则,就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没有文本文献,人文学科就无所谓研究。每一章节既然有所侧重,议题设定就不能太过雷同。
(四) “大胆假设”,是向前开辟新境界的探求;“小心求证”,是约制大胆开辟,以便获致可靠果实的一种程序。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拟定大纲,是假设性的学术工程。因为还没开始写,还不知道实际情形如何,还不知道困难在哪里。但是论文写作大纲的拟定,非进行假设不可。因为有了假设,研究才会有方向,所以不妨大胆假设。这是一种演绎式的论文大纲拟定法,跟前文所言偏向归纳式的方法,大有不同。顾颉刚研究古史,提出“古史的层累”说;日本京都学派内藤湖南、宫崎市定,探讨中国历史分期,提出“唐宋变革”论、“宋代近世”说,也是未经论证的命题,故称“内藤假说”。自然科学探索不可知的天文、宇宙、生命起源,也往往运用假设。因此,大胆假设,配合小心求证,自然也是论文大纲拟定方法之一。殷海光说:“假设”,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与想象不可分。“大胆假设”,是向前开辟新境界的探求;“小心求证”,是约制大胆开辟,以便获致可靠果实的一种程序。我们与其武断,不如小心。(殷海光《思想与方法》)假设,不妨大胆;求证,一定小心。如果搜求证据,发现论点不能成立,就要推翻假设,放弃命题。千万不能坚持己见,知错不改,明知假设不能成立,仍盲目执行。其实,大胆假设,犹如导航或指南,可作茫茫学海中的方向指引,可以引导前往一定的方向思考问题、搜集数据、选择材料、拟定论文大纲。如果文献佐证发现假设不切实际,不符合全面客观,那就要毅然决然放弃假设,这才是小心求证的真谛。“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又好比物理学上的离心力与向心力,彼此牵扯,相互制衡。大胆假设往往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不可思议、匪夷所思,好比脱缰的野马,离心的云霄飞车。“小心谨慎”,则是制约大胆的假设,犹物理学上之向心力,制衡自由任意,胆大武断,回归到规矩绳墨、小心而保守的轨道上来。唐代名医孙思邈(581—682)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此虽说医术,可移为治学。
三、 拟定写作大纲,运用系统思维,看见未来
明定范围,提示纲领,然后分述详情,表明特点。务使览者如振衣得领,张纲挈纲。……不特当研究之际,须将题目在胸,即至著作之时,亦应毋忘纲要。学问之道,纲领为先,研究进程,此为关键。若书无纲领,则纵有心裁别识,亦将如用武无地之英雄。(何炳松《历史研究法》第九章《著作》,《何炳松文集》第四卷)写作的范围,就是研究的范围,开始拟定大纲的时候,必须要明白确定。如果范围还没确定,就很难写出大纲。到底是要研究一本书,或十本书?要进行断代研究、通代研究,还是流变研究?如果尚未决定,将如何能草拟写作大纲?所以研究范围,首先必須明白确定。譬如打算研究苏东坡诗,这是范围。但苏东坡诗2700多首,各时期风格不同,究竟打算研究哪一时期?如果是贬官黄州时期,就要知道这时期的诗篇有多少。苏东坡在黄州,不只作诗,还写古文,写赋,填词,这些要不要参考借镜?所以范围要说清楚,讲明白。就像一位工程师设计建筑蓝图,必须要知道房子的地坪与建坪有多大,不能向壁虚造。如果面积很宽,空间却设计狭窄;或者设计宽敞,地坪却不够大,这等于闭门造车,出不合辙。所以研究范围首先必须确定。
第二,所谓大纲,就是纲领,就是纲要,也就是要领。要提纲挈领,将来论文写作才能够分论详说。唯有提纲挈领,研究的特色亮点才会凸显出来。所谓特色不特色,是经过比较的。何谓特点?是不是发现新资料?有新观点?还是应用新的研究方法?这些都要展示出来,呈现在每个标题上面。写作大纲,等于是高度浓缩的叙事,用简要的文字体现出来。这里面,有千言万语,可以写两万字、三万字,甚至于更多。不要小看这几行字,其中有无限的含义和蓬勃的生机。论文写作的当下,需要成竹在胸。大纲拟定些什么,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是要切实呼应的。就好像建筑的设计蓝图,楼阁如何美轮美奂,工程师是可以预见的,他看得到未来。建案既已精算,审核业已通过,建商就应该按图施工,完成匠心理念。换言之,设计蓝图不是参考用的而已,施工建造必须如实的体现设计构想。
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研究重点何在?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应该念兹在兹。换言之,不可疏离论文大纲的主体内涵。这好比房屋桥梁工程施作时,设计理念的体现,应该无所不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要掌握大纲。包括收集数据、构思、剪裁、研读,一切思考都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概念,这叫做问题意识。显豁的问题意识,常在我心,才能够酝酿形成论文大纲,我在《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这部书里头有专章讨论,可以参考。所以何炳松说:“学问之道,纲领为先。”做学问的方法,要先提纲挈领。何炳松非常强调写作大纲的重要性,以为“研究进程,此为关键”;甚至认为:“若书无纲领,则纵有心裁别识,亦将如用武无地之英雄。”同理可知,如果论文写作大纲规划不周,设计不当,聚焦不够、体现不足、亮点不明,那作者的独到心得、学术创见,将无所附丽,无所凸显。语云“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写作大纲似之。
前文一再强调聚焦、亮点、心得、创见,必须在论文大纲中有所体现,犹工程理念必须在设计蓝图中有所呈现一般。显豁的问题意识常在我心,发而为论文纲领,用而为论文写作,方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苏轼迁谪海南岛时,曾示学子以作文之道,于论文大纲之拟定与写作,颇有启示: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敢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一,“东坡诲葛延之”。又,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历代诗话》本)以钱购物,犹以意用事,故曰“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为作文之道。所谓得意用事,更是论文大纲拟定时,掌握问题意识;论文实际写作时,管控星散文献,驾驭庞杂资料,发号施令的统帅,统一含摄的指南。“不得意,不可以用事”,诚哉斯言。
写作大纲从酝酿到草拟,从草拟到确定,中间的心路历程,真是一言难尽。观念从模糊到明朗,文献从偏窄到广博,取材从粗熟到专精,见解从人云亦云到推陈出新,认知也从浮光掠影到深造有得。学术探索之甘苦,可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宋胡安国(1074—1138)著《春秋传》30卷,前后历经三十寒暑,其中波折,胡寅《先公行状》载:某初学《春秋》,用功十年,遍览诸家,欲求博取,以会要妙,然但得其糟粕耳。又十年,时有省发,遂集众传,附以己意说,犹未敢以为得也。又五年,去者或取,取者或去,己说之不可于心者,尚多有之。又五年,书成,旧说之得存者寡矣。及此二年,所习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圣人之旨益无穷,信非言论所能尽也。(《斐然集》,岳麓书社2009年版)胡安国撰写《春秋》之心路历程,从最初的遍览博取,到第二个十年的时有省发,到第三个十年的汰滓存精、习察造深,无异学术论文写作的现身说法。论文写作过程既有若干波折与意外,故写作大纲往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在迁善改过,惟好是求而已。
工商企业界谈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往往运用系统思维,强调洞察趋势,看见未来。其实优质的传统文化中,系统思维已多所运用,如八卦、中医、火药、活字印刷、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显例。所谓系统思维,指系统可分解为要素,要素集结起来构成系统。系统与要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点。系统思维着重从整体上掌握事物,关注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由此观之,系统思维对拟定写作大纲,进行论文写作而言,是很重要的方法和策略,值得提倡和推广。
由此可知,写作大纲,就是未来论文的重点、方向、特色,就是问题意识的如实体现,主体论述的思维亮点。在收集资料、推敲问题的时候,甚至在撰写论文的当下,都必须随时随地掌握,不可疏忽遗忘。
上一篇:儒家之道的发现谢桃坊
下一篇:十方世界是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