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论》
朱光潜继《文艺心理学》之后,于1931年左右完成的美学专著。1933年作者从欧洲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校任教时,曾将书稿用作教材,并多次作了修改。1948年3月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印行。1948年3月,增收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等三篇,改由正中书局出增订版。
《诗论》共分为十三章: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诗与散文;诗与乐——节奏;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陶渊明。
《诗论》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理论。它在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的建设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诗论》以前,传统的诗话虽不乏精深透辟之见,但确如作者所说,大多都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诗论》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的诗研究,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具有“开疆辟土”的意义。
在《诗论》中,作者没有就诗论诗,特别是没有就中国诗论中国诗。他把中国诗歌的发展放到中国艺术史的进程中去,对其规律性进行纵深的、动态的把握;他把中国的诗创作与西方的诗创作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并探索其原因;他还特别用自己掌握的艺术理论、美学、心理学、哲学等丰富知识作为研究诗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依据。通过上述方面,他认真地完成着为自己提出的任务——“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憎不应该是盲目的,只是觉得好或觉得不好还不够,必须进一步追究它何以好或何以不好。诗学的任务就在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如在“诗与直觉”一节中,他灵活地运用了“直觉”、“知觉”等心理学知识,指出“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较深刻地解释了中国传统的“境界”说。在“诗的主观与客观” 一节中, 他又运用尼采的悲剧理论指出纯然“‘主观’和‘客观’的分别在诗中是不存在的”。 《诗论》中的很多分析和见解,在当代也仍然是精辟的。
由于在《诗论》中作者所依循的哲学和美学依据基本上是唯心论的,造成了它内容的一些局限、偏颇和错误。
上一篇: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艺》
下一篇: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