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1兼尺素2,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完全读懂名句
1﹒彩笺:彩色信纸。2﹒尺素:指书信。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
秋天的菊花看似含愁,兰花也沾上露珠,仿佛在轻轻啜泣。整座庭园笼罩一层蒙雾,带着轻微寒意,燕子为躲避寒冬到来,成双飞走。皎洁的明月,不知离别的痛苦,倾斜的月光,直到天明都穿透在红色大门上。
昨夜劲厉西风,将青绿树上叶子吹落遍地,独自登上高楼,望尽无垠天涯之路。想用彩色笺纸和绢书写信寄给心上人,但山路漫长,江水深阔,不知寄到何处,对方才能收到?
词人背景小常识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根据《宋史·晏殊列传》所记,晏殊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与一千多名成人一起参加考试,当时宋真宗亲临考试现场,小小年纪的晏殊,竟神气不慑,下笔就是一手好文章,得到皇帝的赏识,赐予进士出身。
晏殊平日好与贤士相处,对于提拔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如孔道辅、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皆出其门下,但他的仕途也并非平步青云,曾经一度遭到小人陷害。原因是宋仁宗即位之初,年纪尚幼,刘太后奉真宗遗诏垂帘听政,但仁宗生母为李宸妃,掌权的刘太后在仁宗出生即将仁宗占为己有;李宸妃去世,晏殊奉诏撰写李宸妃墓志,当时正值刘太后听政,故墓志仅写李宸妃生女一人;迨刘太后崩,有人始把晏殊未在墓志中具实写出李宸妃为仁宗生母,拿来大加挞伐,晏殊为此遭到罢官。
隔了几年,晏殊又被召回朝廷,毕竟仁宗仍相当赏识晏殊的才能。其后晏殊年老病重,仁宗曾准备驱车到晏殊家中探病,晏殊得知消息,连忙请人奏报,不敢劳动圣驾到他家里;没多久后晏殊去世,仁宗虽有亲临晏殊的奠堂,却对生前未去探望晏殊感到万分憾恨,为此还罢朝两日,足见仁宗对晏殊的敬重之情。
名句的故事
晏殊从神童入试,仕途虽曾历经几许波折,但也做到宰相一职,权势可说相当显赫。然而,像他这样身居朝廷高位之人,其实更不便向外人道出心中真正感受,所以晏殊的词总有一层深婉含蕴的韵味,如同《蝶恋花》中的主人翁,虽承受离别思念之苦,仍能借由外在景物含蓄表意,展现其雍容内敛的深厚涵养。
《蝶恋花》主写暮秋怀人。上片透过秋寒景物,以及明月映照朱门,以突显身在富贵大户人家的孤独凉意;下片写登楼望远,难以遣排与心上人离别的愁苦,面对萧瑟西风,树叶尽落,词人眺尽远方,只见一片空旷,其中“独上高楼”又与上片“燕双飞去”遥相对应,更添人心的孤独落寞。想要进一步借书信传达思念,也是如此困难重重,一路山高水远,根本无法寄到对方手上。按理,不管多远的距离,也终有一天会将书信传送到目的地,除非是根本不知对方身在何处。作者在此似乎有难言之隐,却不明白说出,留予读者自行想象。
另外,晏殊也对“昨夜西风”一语颇为偏爱,在他另一阕《采桑子》下片写有“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笼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同样也是运用西风具有凛冽、萧索气候的特征,暗喻人心正饱受风霜凄冷之苦。
历久弥新说名句
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句,被近人王国维用来比喻“治学三境界”的第一境界,在其《人间词话》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是词人独登高楼、表现怀人忧思之作,王国维却认为这样的意境,正是符合人一开始立志求学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感受,其后境界渐进,终能体会治学之道。
五代南唐亡国君主李煜,在《相见欢》上片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作者因满腔心事无处可诉,本想独上高楼,借以消忧,谁知眼前景物也笼罩在一片秋飒寂寥里,反而更添下片所言“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尽情伤。
现代诗人郑愁予的《梦土上》,其中一段为“云在我的路上,在我的衣上/我在一个隐隐的思念上/高处没有鸟喉,没有花靥/我在一片冷冷的梦土上……”同样描述的是登高望远的心境,只是诗人并非“独上高楼”,而是登上一块梦中之土,在那冰冷的梦土上,白云与他的路、他的衣,两相随行,梦土上没有花香鸟语,有的只是诗人心中那份隐然、说不出的思念情怀。
上一篇:《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词名句解读鉴赏
下一篇:《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名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