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徐之瑞
登 瓜 步 江 楼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江左夷吾,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
钱锺书指出: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的认识,既有局外人的冷静超脱和高瞻远瞩,同时又不免有门外汉的“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后人所谓“词至明而词亡”、“明三百年无一工词者”云云,便大有粗枝大叶未能体贴入微之嫌。试看明遗民徐之瑞此阕《水龙吟》,气势汹涌,感情澎湃,故国苍茫之感与个人郁塞之怀,交融流贯,置诸南宋辛派豪放词中,决不逊色。西哲曰:愤怒出诗人;屈子曰:发愤以抒情。信然。
徐之瑞少习诗书,熟精《文选》,五言诗古致纷敷,近体效韩偓极其绮靡。入清不仕,亦明遗民之孤孽。此时徐氏正值当年,然一悲神州难复,二恨华年虚度,悲愤无限,发而为词,便成此阕苍茫沉郁的《水龙吟》。
“瓜步”,即瓜步山,在江苏六合东南。古时南临大江,山顶江楼可极目江天。南北朝时屡为兵家争夺要地。徐氏此篇,当在南明弘光朝既覆之后,登瓜步江楼,发兴亡之叹。
全词以发问开篇,奇峰突起,造成一种迷离苍茫之境。词人骋目远眺,只见怒涛掀天,叠浪横江,乃问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神鳌足以立四极,此解危救难之事是何人所为?此问似令人颇感突兀,但将其视为问苍茫天地,何人力挽狂澜的叹呼,则此二句之思路,正清晰可辨。唐李白《留别宗十六璟》有“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之句,以称颂宗氏有济世之功。如今,词人登楼望江,问“是谁截断神鳌足”,既有无才补苍天之憾,也有无人救神州之恨。这难免不令人思古叹今。“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回想当年西晋初,益州刺史王濬率水陆大军自巴蜀顺长江东下,直取吴都建业(今南京),迫吴主孙皓投降,那份英雄气概,真有“叱咤则风云变色”之势。然而世道沧桑,“江左夷吾,风流顿尽,神州谁复?”据《晋史·王导传》载:东晋初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周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后来,周顗在新亭聚会时悲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又以“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正色相勉。但他克复神州的愿望终未实现。如今,面对河山破碎,家国沦亡,无奈的一介书生,怎能不“悲何限,吞声哭”?再回味“怒涛千叠横江”之“怒”,可以说百感交集,心似怒涛。上片通过两次发问,把词人一腔故国苍茫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下片由兴亡之恨,转而作人生之叹。故国兴亡,必然影响个人命运。杜甫当年,壮游天下,写下了“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的深情之句,正是山川历眼前,英灵助文字。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人,国变之前,正年富力强,功名事业,本是前程似锦,故而“正拟清游堪续”;然而,国变之后,摆在他面前的却是“剩荒台、乱鸦残木”,万里神州,半化丘墟。词人登上瓜步江楼,遥望六朝故都,唯有满目伤心,更知清游难续,美好的人生理想被眼前的残山剩水击得粉碎。再想到“鼎鼎华年”,如“滔滔逝水”,浮生匆促,便由失望而至绝望,生发出学仙访道的出世之念。“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霜竹”,指竹笛,宋黄庭坚《念奴娇》结拍“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谓孙郎吹出清越的笛声,使词人陶醉。此词仿黄词将全篇结束在悠扬宛转的笛声之中,但所谓“醉吹霜竹”,纯然是借酒消愁,自我排遣,这里面已没有潇洒,没有倜傥,而只有凄凉,只有惆怅。虽然笔者以为在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调上,此阕不及宋末元初刘辰翁之词,更不及南宋初辛弃疾之词,这与个人境界有关,也当是时代风气使然,但尽管如此,本篇以其强烈而宛曲地表达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当属明清之际遗民词之佳制。
上一篇:陈子龙《山花子·春恨》人事沧桑凭吊故国词作
下一篇:董以宁《哨遍·送孙无言从广陵归黄山》送别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