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周茂源
夏雨生寒
夜雨空阶滴到明,香篝拨火熨桃笙。
残莺啼起无聊赖,晓镜看来太瘦生。
人似雁,屋如萍。
江城水涨白鼍鸣。
冲泥细马猩红罽,五月披裘半老兵。
词题为“夏雨生寒”,夏季本是一个炎热的季节,以“寒”来形容夏雨,是人的内在情绪感受投射在外在的客观环境中,心寒才感到夏雨亦寒。词中描绘夏夜听雨与晨起看雨的情景,用以渲染羁旅的落寞凄凉。词人周茂源为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早入几社,与夏允彝、陈子龙等游。入清后,中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刑部主事,晋郎中,出为处州知府。晚年治夏允彝父子之丧,厚恤其女及嗣孙。从词中所写“半老兵”来看,此词为他的后期之作,“寒”不仅为羁旅之愁,更蕴含着易代之际汉族士人复杂的心情。
上片首句“夜雨空阶滴到明”,写词人一夜凄苦无眠,听夜雨潇潇,直到天明。这里化用温庭筠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词表现的是为伤离而愁苦的闺中人,在秋夜雨中,彻夜不眠的情景。而周词借用来写夏雨,把温词那种对雨伤情、孤苦难眠的氛围移用过来。接下“香篝拨火熨桃笙”一句,选取了一个细节写雨夜的落寞寒凉,拨动香笼残火,用来熨热寒凉的竹席。“拨火”,扣题中“寒”字,竹席的寒凉或许可以用“拨火”熨热,而心中的寒意又怎能靠“拨火”祛除呢?“篝”,竹笼,“香篝”,即熏笼,古人用来焚香熏衣被的。“桃笙”,竹席,“桃”指桃枝竹。左思《吴都赋》:“桃笙象簟。”刘逵注:“桃笙,桃枝簟也。吴人谓簟为笙。”“香篝”、“桃笙”,言明居处环境的幽雅,雨夜焚香,凉席独偎,反衬词人内心的不宁静。他在想些什么呢,词中没有说出。接下“残莺啼起无聊赖”一句,写一夜未眠,清晨又被残莺啼起,百无聊赖。“残莺”暗示季节已是春去夏来,即词最后一句点明的“五月”,“残”又是词人的伤感投射到黄莺的啼叫中,人的心情不好,婉啭的黄莺更添愁忧。“唤起”,是说黄莺惊扰伤感之人。上片结句“晓镜看来太瘦生”,写自己起来后对镜一看,发现自己变得很瘦。“太瘦生”,“生”为语助词。(传)唐李白诗“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戏杜甫》),嘲戏杜甫为写诗而变得很瘦。而词人何以“太瘦”?自是夏雨觉寒的他,有着坎坷的身世,不能不憔悴而至消瘦。
下片“人似雁,屋如萍”二句,写出了因夜来夏雨,清晨水涨的特定景象:人在遍地雨水中行走,远望去如同雁一样起伏不定;房屋四周深积雨水,如同浮萍在水中飘流。这两句除了状写风雨之大外,喻示着词人的风雨人生:人似雁,雁归人不归,心中蕴积思乡之情;屋如萍,没有根基,感叹自己飘泊无依。这回答了上片自己“太瘦”的原因。第二句“江城水涨白鼍鸣”,渲染江城水势的浩瀚。“水涨”二字,回应上片的“夜雨空阶滴到明”。“鼍”,即扬子鳄,天欲雨则鸣。唐张籍《白鼍鸣诗》云:“天欲雨,有东风,南溪白鼍鸣窟中。”结拍“冲泥细马猩红罽,五月披裘半老兵”两句,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夏五月的雨天,一个披裘衣的半老兵,牵着一匹披着红色罽的骏马,踏泥而行。“细马”,骏马。“冲泥”,踏泥而行,不避风雨。“罽”,一种毛织品,此指马身上披着的障泥一类东西。“五月披裘”,五月夏天还披着裘衣,明言天气之寒冷,扣题中“寒”字,实则用典,表明自己归隐之意。据汉王充《论衡·书虚》记载,春秋吴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时当夏五月,见有披裘打柴的人,季子呼他拾金。打柴的人说:“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因以“披裘负薪”或“披裘”为高人隐逸之典。“半老兵”,为词人自己经历的写照。周茂源早年所从游的同乡夏允彝、陈子龙都是抗清志士,他则入清为官,曾出为处州知府。当时兵戈如麻,出没其地,茂源供张师旅,招集流亡。词中以“半老兵”作结,感慨深沉。
上一篇:杨慎《转应曲·银烛》空房少妇情辞哀惋凄苦词作
下一篇:宋琬《鹧鸪天·遣怀》嗟伤愁苦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