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母·黄景仁
搴帷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景仁二十三岁时。这年春天,诗人离家至秀水(今浙江嘉兴),随后赴安徽。《别老母》与《别内》即作于此次离家时。《别内》诗说:“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也写对老母的牵挂,正可与此诗并读。
诗中记下的是最使他难忘的临别情景。“搴(qián牵)帷”,掀起门帘。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河梁”,河上的桥。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之句,后因以“河梁”泛指送别之地。首句直写题面,并以“搴”、“别”、“去”等表示动态的词,含蓄表示自己别母的时间过程以及在空间上渐离渐远时难以言喻的伤痛之情。首句说自己的“去”,后几句则是诗人回头时见到的老母的样子,以及由此生出的感想。天天见到的老母的白发,此时分外醒目地映现在诗人眼前,老母哭干了泪水的眼睛正忧心忡忡地注意着自己。诗人对老母不忍言别与不得不离去时的负疚不安,全都从回望所见、作大特写镜头映出的“白发”、“泪眼”的意象中泄出。“惨惨柴门风雪夜”一句,作远景,当是诗人继续前行、重又回头时所见的整体印象:老母正衰颓地倚着柴门,其时夜色渐浓,风雪渐紧。“惨惨”,承上,揭出人物的心情与表情,同时又为紧承的“柴门风雪夜”提神摄魄,传达出令人感到惨然的环境气氛。末句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自已竟然将衰颓的老母留在风雪中的柴门前了,实在于心不忍。作为儿子,不能赡养侍奉老母,反而要增加老母的别离之痛,这样的儿子岂不如还是没有为好?七个字,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在古代,离别被视为人生的一大恨事,社会的动荡,交通的不便,更增强了离别的悲剧色彩。一别有可能成为永诀,故古人竟然将“生离”与“死别”相提并论。在文学作品中,怨离伤别更成了一个吟咏不绝的常见主题。“悲莫悲兮生别离,登山临水送将归”,“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谁也无法说清古往今来有过多少流播人口的动情唱叹。黄景仁是个孝子,四岁丧父,在母亲身上集中了他对双亲的感情。一般说来,母子分离已使人难以为情,何况将要离开的,又是一位“衰颜”、“白发”且又处于穷愁之中的老母呢!诗人的灵魂被分离时刻的情景震慑了,强烈的感受,深刻的体验,加之诗人巧于传情达意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使他写成了这首感情沉痛、感人至深的小诗。诗中描写的环境气氛与老母的具体情状有其独特性,但借助诗中意象传达出的亲人之间的深情,儿子不得不离家时感到的内心不安与痛苦,却又有其普遍性。瞿秋白早年在叙述家庭的穷困生活时说:“想起我与父亲的远别,重逢时节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们常州诗人黄仲则的名句来:‘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饿乡纪程》)可见此诗入人之深了。
上一篇:清·袁枚《别常宁叔家青衣》赠别诗作
下一篇:清·姚鼐《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江边送别友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