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古典诗词,除了要符合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创造意境这一高标准要求。所谓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诗、画)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一要有现实生活中具体美好的形象,二要有作者心灵中理想创设的意象,并能将这二者巧妙而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程度才能成为“艺术”。清末民初的大诗人樊增祥写诗,很富于这种创造。
恩施州政协文史资料丛书之一《樊增祥诗选注》出版后,我认真读了一遍,试举诗人樊增祥30岁后编的《樊山集》卷四《东归集》中的《采茶词二首》为例,来说一说意境创造的问题。
先看第一首:
云鬓金钗出左家,清明随分看桃花。谁知螺钿溪边女,一月蓬头自採茶。
诗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位“云鬓金钗”的年轻女子,她打扮得多么漂亮、艳丽!“左家”,是“左家娇女”的简称,这里借指某农家那位娇小美丽可爱的少女,西晋·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唐·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不去因寄》诗:“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第二句“清明随分看桃花。”写这位左家娇女三月胜春时照例(随分)出门看桃花。这两句是诗人创造的一幅美景。“云鬓金钗”是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左家娇女”是诗人理想中的意象,二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让“随分”“看桃花”,便显示出一种情调,给人一种多么美丽、闲适而动人的感受。
紧接着一转,“谁知螺钿溪边女”,哪晓得(谁知),这时一位打扮得更加漂亮的少女出现在溪边。“溪边”,是诗人故居恩施时的清江边?还是诗人寄居宜昌时的某小溪边?不得而知。“这位少女,将螺钿别在“一月(是圆月形?还是眉月形?)蓬头”上,却“入时而宁静(自)”地在那儿“采茶”。创造这一美丽、勤劳的艺术形象便更加迷人。
四句诗,一幅图画,两个场景(看花,采茶),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不妨可以试一试:闭上眼睛,用心灵去品赏一下这幅画,看生不生动?美不美丽?有没有意趣?
再看第二首:
分龙雨小不成丝,晏坐斋中试茗旗。乳燕出巢蚕上簇,山家又过炒青时。
诗的第一句交代了这时的气候特点:夏季时分,多有时停时降、晴雨各异的对流雨,即古人说的分龙雨,俗称隔辙雨。这种雨不大,点点滴滴,故“不成丝”。第二句写诗人安闲地坐在家中品起旗枪茶来了。旗枪,绿茶名。由带顶芽的小叶制成。茶芽刚刚舒展成叶称旗,尚未舒展的芽称枪。清·蒋鳞昌《南乡子》词:“小凤贮都篮,一盏旗枪雨后甘。”诗人一生喜欢喝茶,品茶:“佛画经年閟,茶香半日闲”(《五月朔日同匡伯过夕照寺遇云上人茶話移時》),“几曲紅栏深入画,一甌佳茗淡於人”(《居停主人招同子珍前辈过申園茶话得人字》),“闲拔薰炉烧柏子,煮茶香里看天明”(《京邸除夕》之八)等。他的诗中这类诗句很多,细读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第三句,是两幅生动的画面:小燕子出巢了,蚕宝宝上簇了。第四句。写茶农(山家)忙过了制茶的季节。三四句写这个“山家”燕有仔了,蚕结茧了,茶制完了,完全了。
短短四句诗,一幅图,多个场景,无数闲情。景数得清,情说得清吗?说不清。诗人创造的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比现实生活中的更美好,俗称艺术境界,就是诗的意境。
当代大诗人艾青收到齐白石送的“青蛙跳水”画:“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只脚被水边的草给缠住了。前面两只脚拼命向前划,后面另一只脚拼命蹬也蹬不出去。”仔细品赏后,他在“谈意境”时说:“不论写诗还是绘画,都要考虑构思、选材——采取什么办法表现你的思想感情。”
明·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诗人或画家创造的这种意境,一般来说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只有用心灵去仔细品味,精心领略。才能获得同诗人、画家一样的情趣和美的享受。
上一篇:清·樊增祥《采茶词》叙说茶事活动诗篇
下一篇:明·吴伟业《采石矶》吊古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