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登杜拉山绝顶·王韬
济胜渐无腰脚健,探幽陡觉心胸开。
泉声若共石斗激,岚影时与云徘徊。
眼前已觉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来。
天悦羁人出奇境,家乡不见空生哀。
同治六年(1867)至九年(1870),作者曾随英人理雅到英国译书。旅英期间,写了一些描绘异域风光人情的诗,题材新颖,清鲜可诵。这首七律,便是写他在英国登山所见到的优美景色和由登山引起的思乡愁绪。杜拉山,是英国的山名。
诗的首联写他在登山过程中的内心活动。上句的“济胜”一词,典出《世说新语·栖逸》。书中记载:“许掾(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在济胜之具。’”谓许腰脚轻健,有游观山水名胜的身体条件。诗人在这里反用这个典故,写自己虽兴致勃勃想饱览异域山水名胜,却惭愧自己腰脚不健,不能随心所欲。用典故,取其佳词而反用其意,便显得新鲜,饶有情趣,一种向往异域新奇美景之情已隐隐透出。下句笔锋陡然一转,写自己登上山顶,探访到幽僻之境,顿时心胸开豁,神清气爽。这一联对仗工整,诗意却曲折跌宕,细致地揭示出心情的变化。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写登上绝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颔联上句写俯瞰。万丈深壑之中,但见山泉急湍冲击岩石,波腾浪涌,响声如雷,好像是泉与石在相互激斗,要争个高低似的。诗人绘形绘声把泉水撞击岩石的景象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可以想见诗人当时那种惊叹、好奇之情状。下句写仰观。天上白云叆叇,山间翠岚飘浮,在阳光明灭之中,仿佛是岚影不时地与白云一道徘徊缓步,看上去它们多么友好亲密。我们也可以想像诗人是多么悠然自得,他甚至也想腾身而起,与岚影、白云一道徘徊呢。这一联用白描,兼用拟人手法,状景如画。颈联上下句,分写“眼前”、“足底”之景。因为站在高山绝顶之上,所以诗人仿佛觉得自己已身近九霄,飘飘欲仙了。而向远处眺望,无数座山峰,犹如涛翻浪涌,好像都在向着自己的脚底下奔赴而来。这一联写错觉、幻觉,借以形容杜拉山之高峻雄伟,它高耸云霄,令群峰趋俯于足下。“忽送”、“来”三字,把静止的千山万峰,写得飞动,简直写活了。读“足底”句,使人自然联想到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的名句,二者都是化静为动的写法。这一联,境界高远阔大,颇有气势。
最后一联是即景抒情。上句说,饱览这新奇壮美的景色,诗人感到仿佛是苍天格外喜欢他这个寄居他乡的人,有意送来奇境让他观赏,以安慰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这一句,造语立意新奇警策,蕴含哲理,把作者登峰览景的逸兴写得淋漓尽致。不料,结句却又陡然一转,喜极生哀。尽管眼前风光奇丽,但毕竟旅居异邦,故乡遥隔万里重洋,杜拉山绝顶虽高,仍然不能望见故园,一股哀愁之情忽然袭上心头。思乡而不能回乡,生出这种乡愁也是徒然的,但也难以排遣。一个“空”字,把诗人无限惆怅、徒唤奈何的心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此诗可取之处,在于写异域景色的成功。诗人写景,处处由立足于高山绝顶这个特定视角着笔,取景角度多变,又善用白描和拟人手法,故笔下景色生动活泼。此外,章法既严密紧凑,又波澜曲折,也是值得借鉴的。
上一篇:赵俞咏史诗《督亢陂》荆轲刺秦王
下一篇:方以智《独往》抒发孤寂无伴心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