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纪·陈恭尹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陈恭尹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诗人,他的诗歌以怀古之作最为突出。这首诗是他关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读后感,实质也是一首咏史诗。它具体针对秦始皇焚书一事,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想。
第一句“谤声易弭怨难除”,意思说,人们抨击秦王朝暴政的言论,是很容易通过焚书这种高压手段来消弭的,但是,人们心底的怨恨却很难消除,依旧存在。“弭谤”语出《国语·周语》,周厉王镇压民众舆论,“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而没几年即被国人推翻。诗人用这个词,其实也暗指了秦朝的皇运不长。
第二句“秦法虽严亦甚疏”。《秦始皇本纪》记载焚书的法令云“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其他各种书籍除“博士官所职”者外也都要“杂烧之”,甚至连偶然谈论也得杀头。此句是说,这种法令虽然严厉细密,但它事实上却也十分疏阔,漏洞很多。为什么呢?接下去两句,就用具体的事实说明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
第三句“夜半桥边呼孺子”。“孺子”是小伙子之意,指西汉张良。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年轻时曾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由黄石变来的古怪老人,老人称他为“孺子”,在一天夜里送给他一部《太公兵法》;他经常研读,后来果然辅佐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被封为留侯。
第四句“人间犹有未烧书”,即由此证明,人间还有未曾烧掉的书,至此,全诗的含义也就明显了;秦法难道不是很“疏”的吗?秦王朝不以善政消除人们的怨恨,而企图借焚书来消弭人们的议论,结果非但焚不尽书,反而更加激起人们的反抗,导致彻底的灭亡。
在清初诗歌当中,“秦”往往暗指清朝,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秦朝,实际上写的却是借古讽今;它针对焚书抨击、讽刺秦朝的暴政,其实就是对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思想禁锢等类似的高压政策表示极大的不满;特别是它有意拈出张良所读《太公兵法》未被焚毁一事,更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矢志推翻清朝、匡复故国的决心和信心是无法被摧毁的。对于咏史诗来说,关合现实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首诗的好处,主要也就在这里。
上一篇:屈大均《读陈胜传》咏史诗篇
下一篇:吴伟业《读史有感》顺治帝与董鄂妃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