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岭见长城·丁澎
岭岅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峰高夏苦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英雄与苦难的象征。见到长城者莫不思绪万千,更何况诗人是在触犯了清朝科场规则被革职抄家,流放到辽东尚阳堡(今吉林省洮安县)之后,心境格外艰辛复杂,当他登上高耸入云的山岭,朦胧中见到那将自己隔离在关外的万里长城时,思乡思国的深情、满心的委屈与苦衷都憋不住一涌而出,融化在大自然的山光云色之中。因此,诗人虽以较多的笔墨描述登岭见长城的宏伟壮丽景色,却似见到久别的亲娘向他喃喃地倾诉着自己踏上人生旅途中的心酸与苦痛。
首联点题,第一句写“度岭”,第二句写“见长城”。诗人写度岭,不是记述攀登时途中所见所闻,而是登上高峰俯视那丛林茂密、曲折陡斜的山坡·以“回”“盘”言度岭路途的艰难曲折为抒怀奠基,更以风回树郁言岭之高为写景辟径。因为是在重重叠叠的山岭之上,山气重重如雾,视长城犹如飘浮其中的一根长带子。以“带”形象地比喻曲曲折折的万里长城能给人以美的联想,是这条彩带紧紧系住祖国山河。然而,对诗人来说,正是这条长带把自己与亲人隔绝,见到它乡情更切。那回旋的风,郁郁葱葱的树,茫茫的雾都似积蓄在胸腋中的苦闷与愁绪。
颔联写高岭上的奇异风光,亦是借景承上联进一步抒情。“随阳雁断天疑尽”从视觉写山之高,若不是有大雁飞翔都看不出岭上还有天的存在,因而日落雁飞断时就仿佛已无天日,表现出诗人心境异常孤寂。下句“背日峰高夏苦寒”从感觉写山之高。尽管是在暑夏时登临,却觉得冷得厉害。诗人以“天疑尽”的错觉与“夏苦寒”的反常生活现象生动地描写了山势的高耸及人的孤独凄凉。
颈联则居高临下触景生情。俯瞰那云海中群峰怪石有的似美女,有的似戴着高冠的文臣士子,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色写得生动美妙,对仗极其工整而又有丰富的形象性。更有那悠悠浮动的白云引起诗人的多种遐想,回忆起往日在西湖当西泠才子时的风流,咀嚼着如今流放饭牛的滋味,酸甜苦辣俱全。不禁想起唐白居易的《伊州》诗句:“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尾联系借白诗意境抒怀,但有所创新,以“先挥泪”“亲经行路难”表现更深的悲愤感情,言外之意,人未老已先愁,愁抱负不得施展,饱尝人世沧桑,不用听小玉唱《伊州》已泪水纵横。“亲经”增强哀愁的感染力、说服力。“行路难”三字照应首句,不仅使末句情中有景,而且点燃全诗脉络,给景中抹上悲愤凄苦的色彩。那曲径、归雁、苦寒似乎都在迤逗诗人伤心落泪。以“况是”连接两句遂使主题深化,诗人不单是为暮年而愁怅,更多的是为人世间行路难而忧虑。
综上所析,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着重以景抒情,善于捕捉最有代表性又最奇特的景色进行描摹。紧紧围绕一个“高”字,立足高度观景,并交错运用比喻、拟人等技巧使诗格外生动新颖。但使人深深感动的原因还在于景与情的高度融化。如果你了解丁澎的不幸遭遇就不会读后只被雄伟壮丽的景色所吸引而心旷神怡,而是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和对世道艰难社会黑暗的控诉,有景尽情不尽,语尽意不尽,兴尽味不尽之妙。
上一篇:朱彝尊《度大庾岭》写景吊古抒怀诗
下一篇:陈三立《渡湖至吴城》抒发家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