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太湖登马迹山·赵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这是一首写景抒慨之作,在内容安排上基本上是按题目所示的次序,写景由大至小,最后在写景的基础上以陈述句含蓄地抒写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诗第一句写渡湖。“元气混茫”形容湖的浩大壮阔,“元气”是传说中的天地未分前之气。在此,诗人是因周围浩茫的水气而想到元气的。用“元气”而不用“水气”,主要是为增强湖作为自然物的特性及湖的壮美。诗人在元气混茫间穿过,到达耸立在元气混茫间的马迹山(山在湖中)。“碧孱”形容山的颜色和状貌——葱绿而高耸(孱通巉),“雄观”与“上碧孱”语序似倒,但这样安排不仅是平仄的需要,也可由语序的拗峭增强语言的力度,还可以传达出雄观不仅到山巅感觉到,即使在“上”的过程中也已让人感到这一层意思。这两句前一句写湖大,后一句写山高,两者相辅相成,构成雄。唯开阔,登高始觉天地宽;唯高峻,极目才能湖天舒。
中两联写登山所见,是定点观看,故较第一句所见具体。“无边天作岸”是大景远景,极写湖之大,目力不能及其对岸,只见远处水天相连;“有力浪攻山”是脚下或左右之景(对面的景象上句已写),“攻”字可见浪的大而有力。诗人此游不会是大风天气,如果是大风天气他就没法渡湖,然而非风天也有浪攻山,足见湖的阔大,无风三尺浪。“无”与“有”各形容一物,义相反而用词目的相同。三四两句纯是自然景观,五六句自然中含人文,相对于一三句而言,四五六句都是中景、近景。“村暗杨梅树”,可见村与诗人间的距离,也可见树之多。“津开苦竹湾”,可见津渡的位置,“苦竹湾”有两解,一说是水港名,一说是苦竹(一种竹)长在湾边。何者为确未详。从对仗需要和艺术美感方面看,理解成后者较好,因前者太实造成质实感。
以上六句写景,前四句似作画之大笔挥洒,五六句似小心收拾。画面统一于冷色调中,“暗”和“苦”传达了一种抑制感,为结句提供了情绪基础。诗的结尾很耐人寻味,可品出多层意思。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贵远贱近,以致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或以为反正就在身边,因而一直忽视,结果差点没机会得到;诗人为功名和生活而奔走四方,结果连“离家才廿里”的胜景也至今才有时间、机会亲临一睹,真是可惜可叹;人生像一个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某些梦幻般的理想,而到老了就像走完这个怪圈又回到了起始点,只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虚妄,洞天福地、佛祖菩提不就在当下眼前么?!这几层意思都可能是诗中所包含的。即使作者不然,读者也可未必不然。
本诗的题材是临大湖而登高,这种题材的诗也可谓“早有崔颢在上头”,唐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都以此类题材而写出千古名作,再写这个题材就颇难避免落套或无奈的相似。本诗前四句即有与孟杜之作相似者,景物安排似孟,均是先模糊后清晰,先大后中,都写气、浪(波),“雄观上碧孱”又与杜的“今上岳阳楼”处在相同句位。虽如此,本诗与两唐诗还是有别,前半首章法似而描写则同中有异;从全诗来看两唐诗均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言志),而赵诗五六句仍写景;孟杜诗有志士、官僚气,赵诗有平民气;孟杜之诗直露,赵诗蕴藉深永。孟杜诗写景特点在壮,赵诗壮美而兼优美。
上一篇:宋琬《渡黄河》人情的险恶更有甚于黄河浊浪
下一篇:李渔《断肠诗哭亡姬乔氏》悼念亡姬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