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风台·孙原湘
韩、彭戮尽淮南反,泣下龙颜慷慨歌。
一代大风从此起,四方猛士已无多。
英雄得志犹情累,富贵还乡奈老何!
此去关中莫回首,只应魂魄恋山河。
汉高祖刘邦回到故乡,纵酒高唱《大风歌》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特地在刘邦唱歌的地方(今江苏沛县东泗水西岸)造了一个台,名叫“歌风台”。历代诗人在此登临怀古,写下不少歌咏“歌风台”的诗篇。
当年刘邦在故乡高唱《大风歌》时,正是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名将被杀之后不久,因此,后代诗人对《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颇多讥讽,认为是自相矛盾,言不由衷。例如,“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元张昱《过歌风台》)“悲歌谁掩泣,壮士已成禽。”(清顾大申《雪后登歌风台示沛令》)“淮阴已族黥、彭醢,慷慨何须悲大风。”(清邵长蘅《登歌风台怀古》这些诗句都对刘邦的慷慨悲歌表示怀疑。而本诗作者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态度。
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作者也把“韩、彭戮尽淮南反”作为《大风歌》的具体历史背景提了出来,但用意并不在于讽刺,而是试图借此来揭示刘邦当时那种悲凉心情的具体内涵。“一代大风从此起,四方猛士已无多。”汉朝的帝业由刘邦开始,可是,当初帮助他开创帝业的韩信、彭越已被诛戮,英布已经反叛,目前能用来保卫帝业的“四方猛士”已所剩无几了,同当初麾下猛将云集、一呼百应的轰轰烈烈局面相比,怎能不使他为之慷慨悲怀、感慨系之!这种悲凉的情怀反映出一个创业者对自己事业的深切关注,同时也表现了他在诛戮功臣之后产生的某种复杂矛盾的心理:清除了韩、彭和英布,等于去了心腹之患,他的帝业可以确保无虞,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守土乏人,这又不能不使他为之深深担忧。
后半部分四句从另一角度写刘邦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他当年在故乡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这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自然可以说是英雄得志,无尚风光。但为什么他在纵酒高歌之后又要慷慨伤怀而泣呢?作者认为,这显然是出于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贵为帝王而仍不免为情所牵,所以说是“英雄得志犹情累”。刘邦还乡时已经五十三岁了,虽然荣华富贵无人可及,但岁月易逝,老之将至,不免有桑榆晚景之叹。(事实上刘邦也确实存日无多,此后不到半年,他就死了。)“富贵还乡奈老何”一句说的就是刘邦这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心情。最后两句是说刘邦虽然深深地思恋着故乡,但还是以汉朝的江山为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关中(国都长安所在)。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对故乡父兄说:“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诗中“魂魄恋山河”指此而言。刘邦的思恋故乡,只是死后的“魂魄恋山河”而已,在他生前并没有像项羽那样,灭秦以后就放弃关中,返回楚地,以致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因此,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在赞美刘邦能够克服个人感情,处处以大局为重。
咏史、怀古一类诗篇,贵在能自出新意,不落前人窠臼,此诗主要成功之处即在于此。此外,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完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揭示表达出来,不着议论而议论自见,尽管文字平易浅近,诗味却仍然相当浓厚,这也表现出了作者高明的写诗技巧。
上一篇:王士禛《高邮雨泊》即眼前情景而生兴会、有情寄之作。
下一篇:黎简《歌节(二首选一)》写广西瑶族女子参加赛歌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