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生的春兰秋菊
在国民党文人大肆诋毁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时候,着名教育家黄齐生也用飘字韵写了一首《沁园春》的和词:
沁园春
六十晋七十感咏,盖读毛、柳、钱、谢诸公之作而学步也。
竟夜思维,半世生涯,转类蓬飘。念圣似尼山,源称混混;隐如桀溺,乱避滔滔。教禀“津门”,师承“南海”,许以“梁”“谭”比下高。羞怯甚,笑无盐嫫母,怎解妖娆。
不识作态装娇,更不惯轻盈舞秀腰。祗趣近南华,乐观秋水,才非湘累,却喜风骚。秋菊春兰,佳色各有,雕龙未是小虫雕。休言老,看月何其朗,气何其朝。
说起黄齐生,大家一定觉得陌生,但是说起王若飞,人们就一定很熟悉了,而黄齐生则是王若飞的亲舅舅。
王若飞出身于贵州安顺北街一个黑暗的家庭,父亲是一个飘游浪荡不务正业的闲人,凶恶狠毒的庶祖母及其所生的叔叔,终日对他打骂折磨,王若飞的亲祖母不但没有能力保护他,她自己也同样要挨打受苦。那时的王若飞只有七八岁,像一棵稚嫩的幼苗,在那样的家庭环境里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就在眼看活不下去的时候,他的两位舅父——黄齐生和黄干夫伸出了援助的手,把他从那个家庭里接了出来,把濒临死亡的小外甥救出了火坑。
黄齐生接小外甥来到贵阳,带他进入了达德学堂初等预备科,亲自照料外甥的生活和学习。第一年,王若飞由于身心受过摧残,身体虚弱,接受能力差,留了级。第二年,由于黄齐生的细心照料和帮助,王若飞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勤奋学习,年终考试,一改前观,从留级变成了跳级,最后在达德学校毕业。后来,黄齐生又带着王若飞和其他同学一道出国留学,先是到日本,后又去法国。1923年,黄齐生“怆然挥手”,送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若飞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完成了对少年和青年王若飞的培养。
成了有用人才的王若飞,终生不忘那段往事。他对别人说:“若不是两位舅父仗义将我母妹三人救出火坑,恐怕早已被折磨而死,或不知流落成如何的景象,焉能还有今日?”可以说,早年黄齐生走到哪里就把王若飞带到哪里,随身教养;到了后半生,事情颠倒过来了,变成了王若飞走到哪里,黄齐生就要奔赴到哪里。王若飞在绥远坐牢,他千里赴诀离;王若飞被转狱送到太原,他又奔赴太原探望;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他又赶赴延安看望。结果,1946年4月8日,甥舅两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一架飞机上竟然共赴国难。
当重庆国共两党围绕《沁园春·雪》展开笔战的时候,1945年12月7日,远在重庆的王若飞给延安的舅父黄齐生写了一封信,当时王若飞是中共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团成员。信中王若飞把重庆关于《沁园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舅父:“毛主席的《沁园春》词(咏雪),此间和者甚多,真是一首好词。”信中还附上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黄齐生也是一个善于辞令的高手,在了解了重庆关于《沁园春·雪》的唱和情况之后,自己怎么能够按捺得住呢?他的诗兴一时也被外甥的一封远方飞鸿搅动起来,于是满怀激情,浮想联翩,笔走龙蛇一般地写了上面的那首词。
黄齐生将自己写好的《沁园春》用毛笔认真抄写之后,装到信封里,并附信一封,送到了毛泽东的手中。
很快,毛泽东于1945年12月29日给黄齐生复信一封:
黄老先生道席:
新词拜读,甚感盛意!钱老先生处乞代致候。敬祝六七荣寿,并颂新年健康!若飞寄来报载诸件付上一阅,阅后乞予退还。其中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并付一观。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给黄齐生的信
黄齐生的词写得很有味道,他写的这阕《沁园春》与其他人写得都很有不同。他没有从当时的大背景入手,而是以自己一生思想变化为背景、为轨迹,通过自己思想的转变进而反映整个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小中见大,的确是高人一等。全词有感而发,真情流露,读之令人感叹。
黄齐生1879年出生于贵州安顺,是着名的老教育家,民主人士,辛亥革命的积极参加者。1894年,维新派人士、钦命提督贵州全省学政的翰林院编修严范荪在贵阳办起的一所经世学堂,在全省选录四十名高材生,读中文、演算术、学格致、习洋文。黄齐生的亲兄黄干夫以算学和物理成绩突出而入选。三年后,严范荪任满离开贵阳,康梁变法失败,经世学堂被解散。1902年,严范荪的得意门生黄干夫邀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贵阳城中忠烈宫办了一所算术馆,后来改为达德书社,进而又改为达德学堂、达德学校,是我国开办较早的新学之一。达德学校还较早地主办了女学和中学,是我国较早派人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的学校。达德学校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因而它造就了王若飞、黄齐生这样的人物,被称为“贵州革命家的摇篮”。1917年,黄齐生东渡日本求学,1921年再携王若飞等学生同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返回祖国之后,先后在遵义、上海、南京、山东、河北、云南、重庆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37年赴延安,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热情接待。1944年底再次到延安,在王若飞夫妇的引导下,他参观了延安各界的抗日活动,读了一些马克思、毛泽东的着作,对共产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外甥从事的革命工作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词人在词中写的“半世生涯,转类蓬飘”正是对自己半世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
早期,由于黄齐生接受的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熏陶,满脑子充斥的都是封建思想。但是自从和兄长一起主办达德学校以来,黄齐生逐渐接受了新学,尤其是接触了日本、英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思想的没落,感觉到依靠儒家思想不能够拯救危难之中的中国,“念圣似尼山,源称混混;隐如桀溺,乱避滔滔”。
想当年黄齐生是崇尚儒家思想的,但是自从接触了共产党,他认识到了,被称为圣人的孔子的学说其实也是混乱的,从根本上来说就缺乏必然的逻辑性;像春秋时期的隐者桀溺,也只能消极地躲避混乱而已。这是他接受欧洲新思想之后内心世界发生的深刻转变。
严范荪先生是天津人,他创办的经世学堂是贵州新教育的开始,黄齐生因家兄黄干夫的关系也尊严范荪为师,所以词中有“教禀‘津门’”一句。青年时期的黄齐生,在否定了儒家思想,接受了新学之后,正好赶上“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像雨后春笋一样在神州大地席卷而来。这个时候,黄齐生马上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并且特别景仰康有为。后来康有为和黄齐生有缘聚首,康有为听了黄齐生对于时政的见解之后,曾经兴奋地说:“见到你真使我高兴,20年前遇到梁启超、谭嗣同的时候就和今天一样,真是相见恨晚,相见恨晚!”
因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所以黄齐生说:“师承‘南海’,许以‘梁’‘谭’比下高。”
辛亥革命之后,腐朽的清王朝被彻底推翻了,但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社会仍然处于一派混乱之中。这个时候,黄齐生更加彷徨、迷惘了,他觉得在中国境内似乎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方针大计,于是他开始远赴英国、法国,寻求救国真理。有一次他携子外游再次拜见了康有为,黄齐生提出了有关救国救民的一个根本问题向康有为请教。康有为瞑目静听,思考了好长一会才从口中蹦出了三个字:“善哉问。”但是并没有回答黄齐生提出的问题。黄齐生很失望,辞别了康有为之后,和朋友们曾经说:“南海亦徒有虚名耳!”至此,黄齐生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彻底决裂,认识到康、梁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不能挽救中国。
词人在词中说“羞怯甚,笑无盐嫫母,怎解妖娆”,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黄齐生自谦,因为康有为说见黄齐生如见梁启超、谭嗣同,而黄齐生自谦,认为自己不能与“梁”“谭”同日而语。第二层意思是说“康”与“梁”,虽说自己不能与“梁”“谭”比,但是“梁”与“谭”的改良思想如果与共产党的革命哲学相比较的话就相去更远了。这就犹如“无盐”、“嫫母”与妖娆的西施媲美一样。
舅父从火坑里拯救了外甥,长大成人的外甥又影响了舅舅,使舅父也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上一篇:《陈铭德与周恩来的交往》毛泽东诗词故事
下一篇:《危涟漪的总结》毛泽东诗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