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勃洛克《十二年后(组诗)》爱情诗鉴赏
〔俄—苏〕 勃洛克
1
依旧是那水平如镜的湖面,依旧是那盐场吹来的咸风。
而你却老了,心绪平静,
如今又为什么如此激动?
是那情窦初开的年少精灵
仍然萦缠在你的心中,
你同那久远而难忘的人儿
结下了割不断的缘份?
你叫一声吧,她即刻就来
会出现她从前骄傲的身影,
还有她的声音,温柔缠绵,
对你悄声诉说往日的爱情。
(1909)
2
在昏暗公园里的红杨树旁,
在万籁俱静的夜半时光,
白天鹅把头藏进翅膀,
避开款款荡来的船桨。
我全身心都在记忆和倾听,
你跟我同在,忧郁的精灵。
我认得出——这就是你的足迹,
被如许岁月冲刷和荡涤。
在哀伤的红杨树的阴影里
我闻得到你香水浓郁的气息。
朦胧的树叶里还有一颗心
沙沙地作响,微微地跳动。
然而经过狂热岁月的风暴
一切又像幽灵和梦一般飘缈。
过去的一切已经成为过去,
在池塘的烟雾中销声匿迹。
(1909)
3
当岁月和忙碌把
我折磨得憔悴,
为了摆脱忧烦
我在树荫下沉睡。
我不知道:“处女林”
中往日的记忆正复活。
我在游动的树荫下醒来,
鸟儿唱起清婉的歌:
“理解并相信激情吧,
用全部嗓音把它呼唤!
叩响紧闭的欢乐之门吧,
在悄无声息的夜半!”
(1909)
4
上帝造就了你啊,蓝眼睛的姑娘。
你是初恋的精灵在我头顶光降。
你悄然升起,雨水淋透了衣裳,
你像长着毒刺的黄蜂一样歌唱。
你把往事的印记冲刷净尽,
没有人能叫得出你的芳名。
我又见到这双纤秀的小手,
我又听到这副婉转的歌喉。
我又深深地陷入陶醉和神迷,
在你那一双深澈的蓝眼睛里。
(1909)
5
有这样的寂静时刻:
玻璃窗上挂满霜花,
幻想在温室中感到寂寞,
不由自主地依偎着什么……
于是蓦地——打湿花园里雾
小溪流上的铁桥一座,
爬满蔷薇的灰栅栏,
蓝眼睛的魅力与诱惑……
悄声细语的清流,
神魂颠倒的理智……
小鸟儿啊,还有你的吻
和悦耳动听的话语……
(1909)
6
我们在寂静的傍晚相逢
(心儿还记得这些幻梦)。
那时正值第一缕新绿
刚刚染上春天的树丛。
狭窄悠长的林荫小道
映着明亮的红色天光,
蜿蜒在池塘的边缘,
永远通向阴影和梦乡。
这青春,这柔情,
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难道不是她的创造——
我所有激情洋溢的诗歌?
我们心中充满了幻想,
它记得这长久的时辰,
记得池塘边的深夜
和你芳香四溢的纱巾。
(1910)
7
月光已失去先前的明亮,
小提琴斜倚着琴弓,
乖戾任性的指挥随意
让旋风席卷了竖琴……
你热情而模糊的面影
朝我游来,穿过黑暗包厢。
男高音在台上引吭高歌,
为热情的小提琴和春光。
当不远处传来的叹息
使热血骤然间变得冰冷,
有个可怜而忧伤的人
把手伸给了我的心。
当不可战胜的精灵在猜想中
就像罕见的烟雾一样
依稀难辨地站在我面前,
竖琴唱道:“让我们展翅飞翔。”
(1910)
8
记忆为我精心珍藏的一切
在疯狂的岁月里消亡,
这个故事如曲折的闪光
在夜空之中微微荡漾。
生命燃尽,故事收场,
只有初恋依旧萦绕梦乡,
像垂着十字形红丝带的
珍贵的首饰盒,像鲜血一样。
每当我独自坐在寂静的小屋里,
对着台灯因遗憾而痛苦难当,
那死去了的情人的蓝色幽灵
便升腾在幻想的香炉之上。
(1910)
(郑体武 译)
勃洛克(1880—1921)是20世纪初俄国著名诗人。勃洛克出生于彼得堡,父母都是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勃洛克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写诗的天赋,他20岁左右即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震动了当时俄国文坛。他的诗自然清丽、饱含激情、构思奇特,擅用象征手法。
《十二年后》由八首小诗组成,写于1909年1910年间。它是诗人对12年前的初恋的回忆,是诗人对第一个情人的真挚的思念,是诗人的一段奇异的恋情的真实记录。
1897年5月,17岁的中学生勃洛克来到德国南部的疗养胜地巴特瑙海姆,他是陪有病的母亲和姨妈来的。在这个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疗养胜地,勃洛克被一个已经是37岁还宛如一个少女的妇人听吸引。这个妇人风姿绰约、异常美貌。她匀称的体态、温柔的嗓音,尤其是那双湖水一样的蓝色眼睛,简直使勃洛克着了迷。每逢遇到她的时候,勃洛克总要偷偷地多看她几眼。少年的多情的目光很快被她注意到了,她也回报以热情的注视。少年勃洛克心醉神迷,激情无法控制,这个蓝眼睛的妇人很快占据了未来诗人的整个内心。他体验到了从未体验到的快乐,他同一位与母亲一样年龄的女人发生了热烈的初恋。这位女人就叫萨多夫斯卡娅。萨多夫斯卡娅开始并不是认真的,只是觉得这个少年很好玩。但是,这个成熟的女人很快被这个少年的一片痴情所感动和融化,不知不觉地也动起真情来了。他们经常一起去散步、划船、听音乐……勃洛克深深地堕入了初恋的情网之中。
巴特瑙海姆的初恋并没有持续很久,大约一个月左右。萨多夫斯卡娅须回彼得堡了,勃洛克依依不舍,他们相约互相通信,相约秋天的时候再相会于彼得堡。
勃洛克回到彼得堡之后,开始还是经常约会萨多夫斯卡娅的。但是很快,两个人都隐隐约约感到:他们的关系不能、也不应该继续下去了。彼得堡毕竟不同于巴特瑙海姆。然而,他们的会面还是持续到了1899年底,书信往来则是到1901年8月才结束。最后提出要彻底分手的是勃洛克。
12年后,1909年,勃洛克又一次来到巴特瑙海姆。旧地重游,往事如昨。于是,真挚、缠绵的组诗《十二年后》,便如山泉一样涌流出来了。
第一首小诗令人触目的一句是“而你却老了,心绪平静,”按说,1909年诗人才29岁,当然说不上老。“而你却老了,心绪平静”一句却分明说得认真而沉重。这显然不是指年龄上的老,而是指心老了,指感情上的经历已经很多了,可以说是饱经沧桑了。我们可以设想,在这12年当中,诗人的爱情经历一定不止一次,爱过的女人一定不止一个,然而刻骨铭心的爱却没有。在有过诸多的感情经历之后,一般的人和事是不会再引起诗人感情的涟漪了,因此诗人才说“而你却老了,心绪平静”。诗人是感情的精灵,诗人在感情上的经历和体验往往会大大超过同龄人,这一点是毫不奇怪的。
“而你却老了,心绪平静”一句是理解整个组诗的一个契机,自然也是理解第一首小诗的一个关键。
当诗人又一次来到巴特瑙海姆,看到那熟悉的景物:“依旧是那水平如镜的湖面,/依旧是那盐场吹来的咸风。”已经饱经沧桑,不容易动感情的诗人又禁不住激动起来,眼见得这是一段不平常的感情经历。
诗人直接了当地讲明了“如今又为什么如此激动”的原因:“是那情窦初开的年少精灵/依然萦缠在你的心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在这里的初恋。诗人理智上想忘掉她,但是感情上却始终忘不掉她。那全身心的投入,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怎么能忘得掉呢? 无疑问的是:“你同那久远而难忘的人儿/结下了割不断的缘份”。
身临其境,仿佛她又来到了身边,或者是你叫一声,她就会来。你记得多清楚啊,她骄傲的身影,还有她温柔缠绵的声音,一切都像昨天一样。亲切的思念就此开始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一个手法是诗人所取的视点、所站的角度。明明是诗人自己经历的事情,诗中却偏偏说是“你”,这样就使诗人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感情经历了。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说话就可以更自由一些了,这样,激情中透着冷静,激情就显得不虚浮,相反显得成熟,显得深沉。这一手法如果运用得不当,则会显得矫情。
第二小诗诗人所取的视点、所站的角度全变了,第一首诗中的“你”变成了“我”,“她”变成了“你”。这是因为第一首诗诗人是站在12年后的立场上说话,第二首诗人是回到了12年前,开始了具体的回忆。恋人之间显然只能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他们曾经在公园里的红杨树旁夜半时分幽会,也曾经共同在湖上划船,把船划到芦苇深处有白天鹅栖息的地方。
现在诗人又回到了这个公园,怀着忧郁的心情,回想他和初恋的情人在一起的时光。
也许是由于焦急的等待吧,连恋人的足迹都能认得出,如今又来到这条路上,恋人的足迹早已模糊;又来到枝叶繁茂的红杨树旁,往昔,就是在这红杨树的阴影里,我闻到你香水浓郁的气息,我们还彼此听到对方的心跳。
如今这一切都像幽灵和梦一般飘缈,过去的一切已经成为过去,再不会回来了。
在这首诗中,对往昔的回忆,一直伴随着今日的忧伤。
第三首小诗在前两首低沉忧伤的基础上突然弹起了一个昂奋的乐音,使整首曲调发生了变化,变得欢快、兴奋起来。这首诗予示了这种变化。
“当岁月和忙碌/把我折磨得憔悴,/为了摆脱忧烦/我在树荫下沉睡。”这里,透露出了诗人再次来到巴特瑙海姆的动机,当日常琐碎庸碌的生活把诗人折磨得心力交瘁之时,“为了摆脱忧烦”,为了休整一段时间以恢复身心的健康,诗人再一次来到了巴特瑙海姆,来到了这里的红杨树旁。
诗人不是为了寻觅初恋的甜蜜才来到巴特瑙海姆的。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理智上一再想忘掉的初恋,在他经历了12年的庸碌生活之后,在他身心交瘁的情况下,又在这熟悉的地方鲜明地复活了,“我不知道:‘处女林’中/往日的记忆正复活。”并且给他一种全新的启示:“理解并相信激情吧,/用全部嗓音把它呼唤! /叩响紧闭的欢乐之门吧,在悄无声息的夜半!”这无疑是十二年全部生活的昭示:要相信真诚,相信人有追求幸福欢乐的权利。他的初恋并没有错,因为那是他全部激情的产物,而激情是真诚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激情,那就没有欢乐,只有忧烦。
“理解并相信激情吧,/用全部嗓音把它呼唤!”当诗人感受到这种启示时,他的心应该颤抖了,因为正是这种感受,才使他得以延续作为一个诗人的生命。
这第三首小诗最精彩的部份就是最后这四句,既充满哲理,又充满激情。
如果说第三首小诗是在忧伤的基调上弹起了第一个昂奋的乐音,那么,这第四首小诗便是第一个欢乐幸福的乐章。
这首小诗两行一节共五节,前三节几乎是怀着景仰的心情刻画了“你”——“我”的初恋的精灵,后两节则全部是写“我”对“你”的甜蜜的思恋与向往。
前六句写“你”,开首就不同凡响,“上帝造就了你啊,蓝眼睛的姑娘。”上帝造就的,那当然就是完美无缺了,那双蓝眼睛给诗人的印象是太深刻了,一定是太美了。诗人首先记起的就是那双蓝眼睛。诗人曾一再热烈地称呼自己初恋的情人是“我的女神”。
读到“你悄然升起,雨水淋透了衣裳,/你像长着毒刺的黄蜂一样歌唱。”令人不禁想起德国诗人海涅写的诗歌《罗雷莱》,罗雷莱是传说中的一个水妖,美丽无比,她经常坐在莱茵河畔的一座巉岩顶上,用歌声引诱河上的船夫。海涅的诗这样写道:“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支歌曲;/这歌曲的声调,/有迷人的魔力。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雷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
这里,诗人勃洛克又把他初恋的精灵、那蓝眼睛的姑娘暗喻为罗雷莱式的水妖,那美丽、那歌唱虽然有毒,却实在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诗人当年曾经给初恋的情人这样写道:“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神圣和伟大的东西的话,那就是你。只有你,只有你才是无与伦比的南方的玫瑰,嘴唇充满神秘感,眼里含着谜一般的闪光,仿佛司芬克斯,每一瞬间激情的迸发都会夺去一个人的灵魂,而这个人又无法与之抗争……”看来,12年后诗人还保存着当年的激情。
“你把往事的印记冲刷净尽,/没有人能叫得出你的芳名。”这里用朴素的语言,却极尽赞美之能事。因为当年37岁的萨多夫斯卡娅还宛如17岁的少女,好像青春常驻的女神,所以诗人才这样说。
这六句写得极为含蓄,没有一句是正面写萨多夫斯卡娅是如何美丽的。但是,我们从“初恋的精灵”,到罗雷莱式的女妖,到青春常驻的女神等不同的比喻中,我们不是更分明地感到了她的绝顶美丽了吗? 这里,我们也分明地看到了诗人对自己初恋的情人的崇拜式的热爱。
如果说前六句把初恋的情人神化了,那么后四句则又把神化了的情人拉回到现实中来了,毕竟是现实中的人,所以诗人又连续正面地写到“这双纤秀的小手”,“这副婉转的歌喉”,“一双深澈的蓝眼睛”,这一切都是现实的,诗人又想起了这一切,不禁又为之心醉神迷。读到这里,连读者也不能不为之感到亲切。
这首小诗前六句后四句两个部份,都有自己的特点,过渡得又如此自然。那不露痕迹的赞美、不露痕迹的比喻,得体的正面描写,由赞美到沉醉到思念的情绪转换,真都是恰到好处,值得学习。
第四首小诗是一曲欢乐、幸福的乐章,第五首则是在前一首昂奋的状态下趋于平稳的一支曲调,仿佛在诉说心事。
这12年中,难道就没有过对初恋情人的思念吗?有过的,“有这样的寂静的时刻”,冬天,在温暖的房间里,当诗人一个人忽然感到寂寞,渴望友情的时候,总会突然想起那花园里的雾,小溪流上的铁桥,爬满蔷薇的灰栅栏以及一切与初恋有关的景物,当然,主要的是初恋的情人的那双蓝眼睛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和诱惑,尤其是当他们忘情地接吻的时候,小溪流在旁边悄悄地流过,小鸟儿在树上唱着悦耳的歌……这一切当然都是甜蜜的、悠长的。
这首诗不是对12年前的回忆,而是对12年中时而发生的事情的回忆。插进这样一段回忆不但说明了12年后的这次回忆不是第一次对初恋的回忆,使得十二年年后的这一次回忆更合情理、更真挚;而且在艺术上,使得《十二年后》这一组诗在情绪的处理上显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因而更具艺术魅力。
第五首小诗是轻轻荡开一桨,第六首小诗则又划回一桨,让组诗的小船又回到主航道上。接着回忆起与初恋的情人具体幽会的时间和地点和这恋情对于诗人的意义。
他们总是在寂静的傍晚,在湖边的林荫小道上相会。一句带括号的“心儿还记得这些幻梦”,透露出多少惊喜和甜蜜! 那个当时还年少的精灵也许怀疑过他的37岁的大情人是否会来赴他的约会,可是每一次,他的大情人都是如约而至,使他幸福得如在梦中。那时正是初春时节,草木繁盛,他们经常沿着蜿蜒在池塘边的狭窄而悠长的林荫小道,在晚霞的照耀下,长时间地散步。这种散步,这种情意绵绵的幽会当然会引起诗人的无尽遐想和梦幻。
遐想和梦幻当然要受到生活本身的限制,他们的这一段奇异的恋情注定是不会有结果的。难道这全身心投入的、真挚而热烈的初恋竟会是毫无意义的吗?“这青春,这柔情,/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诗人面对生活勇敢地提出的问题。纯真的初恋一定会使这个少年认识到激情的力量,如火的激情当然也会不可遏制地使沉睡在这个少年人身上的诗神缪斯完全觉醒。恋爱造就了诗人,这次奇异的初恋,使这个少年真正走上了诗人的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说自己所有激情洋溢的诗歌,都是出自于她的创造,出自于这次初恋的创造。这青春、这柔情就意味着这个,就意味着真、善、美的创造,这意义还小吗?难怪这初恋这样叫人难以忘怀,难怪诗人12年后还“记得池塘边的深夜/和你芳香四溢的纱巾。”
这样,我们就看到洋溢在这首诗中的就不仅是欢快、幸福的情绪了,更多了一层肯定的深沉。
第七首小诗是继续回忆12年前与情人在一起的情景,这里写的是在一次音乐会上与情人相遇的情形,写得轻松活泼,使得整个组诗的情调又多了些生趣。
这首诗四小节,这四小节的写法真可谓是错落有致。第一小节写音乐会台上的情形,音乐会显然已进行一段时间了,因为“月光已失去先前的明亮”,小提琴演奏完了,竖琴又开始歌唱。第二小节则是台下台上相对照写。初恋的双方肯定相信会在音乐会上相遇,而在没相遇之前,肯定要心绪不宁、用目光互相寻找。第一小节后两句“乖戾任性的指挥随意/让旋风席卷了竖琴……”形象地刻画了这个年少的精灵在未发现情人之前心情烦躁的情景,看什么都不顺眼,而当他发现,他的情人已经发现他,并且离开座位、穿过黑暗的包厢向他走来的时候,台上的演出也悦耳起来,仿佛台上男高音的歌唱正是为着他们的爱情歌唱一样。第三小节与第一节相对应,第一节全写的是台上,第三小节则全写的是台下。写他的情人走到离他不远的地方忽然发出一声叹息。在黑暗的剧场里找一个人是谈何容易,所以他只能是看见她“朝我游来”,游到近处,也不一定立即找到,免不了要发出一声叹息。就是这一声叹息,是怎样地使她的情人心惊啊! “使热血骤然间变得冰冷”。他不知道她何以变得这样可怜而忧伤,他的心为之悸动了。第四小节又是将台下台上结合起来写。当他的情人终于胜利地站到他面前时,他心中充满了狂喜。他知道谁也阻挡不住他的情人来找他相会,黑暗中他看不清她脸上欣喜的表情,但从声音中他能听得出她的高兴。台上的竖琴唱道:“让我们展翅飞翔”,他和他的情人正要手拉手溜出会场。台上台下一致,多么富有机趣啊!
最后一首小诗充满了浓重的忧伤。
当诗人写这首诗之前不久,他听到了一个讹传,说萨多夫斯卡娅死了。诗人带着痛苦、带着遗憾写下了这首沉重的诗句。这首诗三小节,第一小节是对过往岁月的高度概括。12年中,实际上他是很少想到他的初恋,他的萨多夫斯卡娅的。第二小节写到萨多夫斯卡娅的死,由于萨多夫斯卡娅的死,这初恋便显得更加珍贵了。“生命燃尽,故事收场,/只有初恋依旧萦绕梦乡”。这初恋“像垂着十字形红丝带的/珍贵的首饰盒,像鲜血一样。”这样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初恋,当然值得永远珍藏。第三小节短短四句感人地写出了诗人的痛苦和思念。诗人为萨多夫斯卡娅的死而感到遗憾,感到痛苦难当,这是因为他和萨多夫斯卡娅的初恋曾经给了他那么多的甜蜜和幸福,同时也因为在这此后的十二年里,他实际上很少想到她:“记忆为我精心珍藏的一切/在疯狂的岁月里消亡,/这个故事如曲折的闪光/在夜空之中微微荡漾。”诗人在痛苦中一定后悔在这十二年中为什么不去多看她几次,一定后悔为什么竟然失去了联系,一定后悔在她临终的时候也没见上她一面……每当这个时候,“那死去了的情人的蓝色幽灵/便升腾在幻想的香炉之上。”萨多夫斯卡娅那双蓝眼睛,给诗人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诗写得情真意切,自然流畅,为组诗的忧伤的基调画上了最后的也是最浓重的一笔。
这里说几句题外话。萨多夫斯卡娅实际上是1925年去世的,即是在勃洛克去世后四年才去世。她留下的唯一遗物就是一只保存了近30年的系着十字形红丝带的首饰盒,首饰盒里装着勃洛克写给她的十二封信。
上一篇:〔法国〕雨果《初恋曲》爱情诗赏析
下一篇:〔安哥拉〕加辛托《合同工的来信》爱情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