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冯·俾斯麦(Bismarck,Otto Furst Von,1815—1898),普鲁士-德国著名的容克政治家和外交家,“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1815年4月1日,就在滑铁卢战役的前夕,俾斯麦出世了。他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①世家。传说祖上因受封于易北河中下游俾斯河畔的马克领地,所以就以俾斯麦为姓。俾斯麦两岁时随家迁往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就其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说,俾斯麦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种专横、犷戾作风,在这个家族身上却表现得非常突出。
俾斯麦6岁那年,便被母亲送到柏林的预备学校受严格的教育,然后上中学。俾斯麦的母亲是俾斯麦家族中第一个来自非贵族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妇女,她受过很好的教育,给这个容克家庭注入了新的因素。1832年俾斯麦入哥廷根大学,一年半后转入柏林大学,主要攻读法律,对历史和外语感兴趣。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发生过28次格斗,劣名远扬。1835年后,他在柏林的法院当过公务员,在王家卫队服过兵役,在阿亨地方法院当过法律报告员。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态度,构成俾斯麦的特点。
俾斯麦的青年时代曾受到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他的阶级却在“时代的双重革命”——工业的进步和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潮——面前急骤地往下滑。他的家庭经常感到经济拮据,财源枯竭。1839年,俾斯麦抛弃了文官职务,回到波美拉尼亚领地上亲自经营农业,1844年后又亲自经营雪恩豪森庄园。他改变经营方式,实行深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他曾在学校进修过农业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也用上了。在俾斯麦庄园上工作的,大部分已是所谓“长工”,但要绝对服从自己的雇主。俾斯麦庄园同东部平原上的庄园一样,主要经营商品生产,它的产品越出本地范围,同国内外市场联系在一起。五十年代初,俾斯麦已经了解到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意义,了解到不改变旧的经营方式,容克阶级就将完全破产。他提出要及早同发展着的各种“物质关系”打交道,“争取主动”。他录下著名的普鲁士历史学教授、王家史官兰克的见解:“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作为自己的信条。同易北河以西大部分庄园主一样,俾斯麦也日益变成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这种经济地位的变化也促成他政治态度的变化。
整个四十年代,俾斯麦属于顽固的保守派,同盖拉赫为首的“宫廷党”立场一致。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联合邦议会的议员,竭力维护容克阶级的旧有利益,声称德国统一乃是妄想。1848年德国革命时期,他在普鲁士议会中公开声称:“我是一个容克,我要压倒革命!”他甚至叱责国王对革命的“让步”,准备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勤王军镇压革命。他的政治主张是亲奥、亲俄、亲法,一句话,是亲那些保证德国分裂的势力。他同最保守的“宫廷党”一样,坚持认为德意志联邦和维也纳会议决议是反对德国革命的神圣堡垒。俾斯麦甚至在“奥尔米茨事件①中普鲁士遭到奇耻大辱时,仍然同情奥地利,攻击普鲁士的“联盟”计划。但从1851年他进入外交界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代表会的公使以来,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认为,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这不过是延期而已,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的利益,必须利用不断增长的民族主义来为君主政体服务,由普鲁士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称这种政策是“不舒服的有利政策”。他在回答以往的同僚对他的责难时说:“我们必须根据现实而不是根据假设来处理事务”。
建立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民族统一,是俾斯麦的信念和利益所在。他从一个亲奥派转变为激烈的反奥派。1859年,俾斯麦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在这些任内,俾斯麦充分了解到,德国的东西强邻沙俄和法兰西帝国的统治阶级都会阻止德国的统一,而在德国,普鲁士的领导权一定会遭到奥地利的拚死反抗。因此,要统一德国,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六十代年初,俾斯麦已公开声言,“必须解散德意志联邦”,“把奥地利逐出德意志”。1862年9月下旬,俾斯麦应召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几天以后,9月30日,他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出现,作了即席讲话。他用鼓动的言辞,要普鲁士内部停止对抗,“聚集力量”共同对外,同时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统一德国依靠“铁和血”,即凭借暴力,这是俾斯麦的纲领和信条,因此,他在历史上被称为“铁血宰相”。他的这个讲话后来经常被攻击为俾斯麦的“穷兵黩武”,其实这是一篇精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实主义的政策报告。因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的矛头当时完全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即针对强大的俄、法、奥;俾斯麦认定,没有这种暴力就不可能使德国统一。俾斯麦在“铁血讲话”中公开提出了由普鲁士统一德国的任务,并企图用民族主义来吸引资产阶级,转移资产阶级议会对普鲁士政府的对抗。
俾斯麦不理采议会中资产阶级多数派否决政府拨款,也不理会他们的“违宪”指责,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俾斯麦认定,一旦他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同资产阶级的纠纷自然而然会烟消云散,资产阶级会拜倒在他的脚下。
在当时的条件下,统一德国可以经由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的道路,另一条是容克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普鲁士领导的统一君主国的道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反对通过革命道路解决德国的统一,德国的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觉悟性又还太差,致使俾斯麦得以贯彻王朝战争的道路。六十年代初,俾斯麦依靠暴力,煽起民族主义情绪,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纠纷,采取行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联合奥地利挑起对丹麦王朝的战争,在所谓“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下兼并了德国北部属丹麦国王的领地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州。这场战争的胜利使俾斯麦晋封为伯爵。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二步,就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王朝的战争,在这场7个星期的所谓“兄弟阋墙”之战中奥地利被击败。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最终解决了“建立德国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究应属于普奥这两个资产阶级君主国中哪一个的问题”。①根据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美茵河线以北的整个德国北部和中部建立起普鲁士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俾斯麦任宰相,并拟定了一个对资产阶级也有一定好处的宪法。资产阶级兴高采烈,议会同意拨出大笔奖赏“酬劳”俾斯麦等。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对法战争。拿破仑三世以南德诸邦的保护人自居,坚决反对德国的统一。俾斯麦力图使普鲁士处于民族防卫战的地位,以争得德意志民族的支持和国际舆论的同情。他说:“要是法国先进攻,我们的地位在政治上就会很有利。”1868年出现的西班牙王位虚悬问题给俾斯麦提供了机会。他在背后促成西班牙议会同意将王位授予普鲁士霍亨索伦王室的利奥波德亲王。拿破仑三世提出强烈抗议,要普王作出书面保证,不再让任何普鲁士王族取得西班牙王位。普王同意不让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但拒绝作上述的书面保证。交涉在休养地埃姆斯温泉进行。普王把交涉内容用急电告知在柏林的宰相。俾斯麦篡改了急电中的几个字,使其含义有侮辱法皇之意,然后在报上公布。俾斯麦达到了目的,感到受了侮辱的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装备精良的普军很快击败法军,并且越过边境。9月2日的色当战役,10万法军投降,拿破仑三世也成了俘虏。俾斯麦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但是他并不满足,驱兵直逼巴黎。他要进一步掠夺法国人民,割取亚尔萨斯和洛林两州。
1871年1月18日,正是勃兰登堡选侯加冕为普鲁士国王的170周年纪念日,俾斯麦在法国的凡尔赛镜厅宣布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俾斯麦成了帝国的宰相,并被授予公爵的封号。列宁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①俾斯麦在统一德国中的历史作用应予肯定。
1871至1890年这20年,俾斯麦是帝国宰相又是普鲁士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权倾朝野。他的左右都是“秘书”,而不设副职。他要属员,不要同僚。他在德国建立起一种俾斯麦式的独裁统治。与此同时,他的财富也迅速增加。1866年战争以后,俾斯麦把得到的“赐赠”在波美拉尼亚购买了法尔辛庄园和附近的两个小庄园,面积22,000多莫尔根①(土地和森林)。普法战争后,俾斯麦又获得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卢庄园(25,000莫尔根森林和两千莫尔根土地),成为德国最大的庄园主之一。他不仅经营林业,而且经营庄园工厂(石灰厂和砖瓦厂)。1870年俾斯麦的年收入为15,000多塔勒尔②, 1890年时,俾斯麦的年收入达20万马克以上。七十年代以后,他还通过银行家开始从事证券的投机买卖。1890年时他手中握有的有价证券值121万马克。俾斯麦是容克利益的忠实代表,但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进一步接近起来。
俾斯麦的国内政策,一方面是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镇压工人运动。1871年,俾斯麦统一全国的马克货币,次年又划一全国的法律,七十年代末开始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国内掀起一场所谓“文化斗争”,反对议会中的中央党和天主教会。中央党代表天主教会和西南德意志诸邦的分离主义势力,要求各邦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天主教会不受国家干涉。俾斯麦颁布了一系列特殊法令:剥夺天主教教士在学校中的权力;国家监督教士的授职;政府掌管教会的收入;逮捕不顺从的神甫等。俾斯麦所大肆喧染的这场“文化斗争”,虽然有反对分裂主义的一面,但其主要用意在于转移工人阶级和民主派的斗争视线。到七十年代中,当俾斯麦看到,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是帝国政权更严重的、根本性的威胁,就同中央党妥协,相继废除过去颁行的反天主教法令,转而对工人阶级进行狂暴的攻击。1878年10月,俾斯麦在议会中通过“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据此,凡是进行社会主义宣传的各种组织、出版物和集会都受到封禁;政府可以随时宣布戒严;可以不按法律手续逮捕和放逐社会民主党党员。这个法令一再延长,一直到1890年。与此同时,俾斯麦提出了腐蚀性的和欺骗性的社会立法纲领,如1881年颁行的《工人伤残老病社会保险纲领》;1884年颁行的《意外事件保险法》等。俾斯麦企图用这种“鞭子和糖果”政策,把工人运动镇压下去。
俾斯麦的对外政策具有强烈的争霸欧洲的性质。他的外交政治遵循两条准则,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一个在政治中按照原则行事的人,就如同一个嘴里横着木杆想穿过树林的人”,就是说,政治中只能随机应变,二、“政治是量力而行的艺术”,就是说,政治中必须抱现实的态度。1871年俾斯麦帮助梯也尔政府血腥镇压巴黎公社后,想进一步削弱并彻底摧毁法国,但他考虑到英俄两大国会进行干涉,因而制订了所谓“大陆政策”。简单说来,大陆政策就是:(一)孤立法国,打击法国;(二)力图“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三)拉拢奥匈帝国,阻遏俄国向欧洲中部和南部扩张;(四)支持英国对抗俄国,加剧英俄两大国在世界各地的角逐使自己能在欧洲大陆放手行动;(五)支持意大利同法国在北非和地中海的争夺。这种对俄、对法、对英、对奥匈、对意的政策,构成了俾斯麦的所谓“新外交”。这一“新外交”的矛头主要是针对法俄的,但是俾斯麦不打算暴露自己的意图。1873年,俾斯麦促成缔结俄奥德三皇同盟协定,使俄国“保证”在德法战争时保持中立。但在1875年的德法危机时期,俄国同英国还是一起出面干涉,反对德国,三皇同盟实际不起作用。“俄法联盟的恶梦”经常使他困扰不安。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使俄国在土耳其和巴尔干掠占了大量土地和权益,但是同英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俾斯麦出面充当所谓“诚实的政治掮客”,在1878年召开的由他担任主席的柏林会议上,迫使俄国吐出主要的掠获物。1879年,俾斯麦同奥匈缔结秘密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北非的突尼斯失利也参加进来,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秘密条款是德国支持奥匈对抗俄国,支持意大利对抗法国。而就在这期间,1881年,俾斯麦恢复了1873年建立的俄奥德三皇同盟,同盟在三年期满后,在1884年又延长了三年。1887年,俾斯麦还与沙俄秘密签订双边的《再保险条约》。俾斯麦的这些行动,目的都是为了一旦法德爆发战争,俄国能保持中立,避免东西两线作战。
八十年代中期,德国开始向海外扩展势力。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瓜分世界的狂潮也刺激德国资产阶级的贪欲,迫切要求分得一匙羹。1884年德国占领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安格腊·佩昆那。同年,西非的多哥和喀麦隆也被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还占领了伊里安岛(新几内亚)的北部。1885年,俾斯麦派遣的探险家在东非建立了德国的殖民地。德国的资本开始侵入亚洲和拉丁美洲。从整个看,对外扩展的规模还是很小的。俾斯麦为了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加上海军力量还完全不能同英国相匹敌,所以在殖民地问题上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
俾斯麦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但是,无论是他的国内政策还是外交政策都没有取得成功。德国社会民主党在遭到12年的“非常法”的残酷迫害后,力量反而大为壮大,群众性的工人运动也日益高涨,政府束手无策。在对外政策上,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阻止俄法接近,也未能满足资产阶级的殖民地要求。资产阶级对俾斯麦的政策开始失望。1888年即位的青年皇帝威廉二世是一个野心勃勃、刚愎自用的人物,他不能容忍权力过大的宰相对自己的掣肘,双方经常在“政策谁作主”的问题上发生摩擦。1890年3月,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呈递辞职书,俾斯麦在当政28年后下台。俾斯麦解甲后,开始在法尔辛庄园生活,1894年后在弗里德里希斯卢庄园渡过。他撰写了回忆录《回忆与思考》(死后出版),并在《汉堡消息报》上撰文,攻击青年皇帝所采取的新的政治路线“世界政策”,为他自己的政治路线“大陆政策”作辩护。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在孤独中去世。
上一篇:佛朗哥
下一篇:倍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