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瓦利埃,弗朗索瓦(Francois Duvalier,1907—1971),海地共和国前总统,独裁者。
杜瓦利埃1907年4月14日出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老家原在海地南部的累凯城,祖父是个技术熟练的裁缝。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谋生,祖父把全家搬到太子港定居。杜瓦利埃的父亲原是太子港某中学教员,当过记者,后来成为首都的治安法官。
杜瓦利埃的学生时代是在首都度过的。他在当地上小学,1922年进入贝尔埃尔的佩蒂翁中学,结识了该校数学教员杜马塞·埃斯蒂梅。两人对海地混血种人统治不满,要求改善黑人处境,很快成为莫逆之交。1928年中学毕业,他旋即进入海地大学医学院。1934年医学院毕业后,他一直在东方省、莱奥甘和太子港等地行医。他虽然仇视黑白混血种人,却于1939年娶了一个黑白混血的妇女西蒙娜·奥维德·凡纳作妻子。她原是个护士,成了第一夫人后,权欲大作,常常干预政治。
1943年杜瓦利埃担任首都郊区一个诊所的所长。1944年在美国驻海地卫生机构工作。不久,他由这个机构推荐,获美国泛美事务机关提供的奖学金,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公共卫生系进修。因第一学年有两门主课不及格,被取消入学资格。
杜瓦利埃怀着失望的心情回到海地。凭着他和美国驻海地卫生机构的交往,后者又把他送到波多黎各公共卫生短训班学习。从1945到1948年,他一面组织抗疟运动,一面从事医疗,同抗疟队员骑着马到各地为老百姓治病。
杜瓦利埃从事了三年抗疟医疗工作,自知在医术上前途渺茫,便跟随埃斯蒂梅投身政界,选择种族和宗教问题作为发迹的突破口。
海地有两大种族,彼此间长期隔阂,磨擦频繁。讲法语的黑白混血种人,肤色稍白,自命不凡,以上等人自诩;讲克里奥尔语(法语和非洲土语混合的一种语言)的黑人,占人口的大多数,却处在社会的底层,摆脱不了贫穷和无知的厄运。他们的孩子偶尔能够上学和学法语,毕业后却难于找到工作。年青的黑人对此产生愤怒和仇恨,要求改变现状。杜瓦利埃利用黑人的反抗情绪作为自己登上权力顶峰的阶梯。
早在三十年代初,杜瓦利埃就同一些黑人青年成立了“格里奥特”(一个非洲教派的名称)组织,积极宣传非洲文化,鞭挞社会时弊。他经常在这个组织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抨击黑白混血种人的权贵统治,阐述黑人争取权力的重要性。
三十年代后期,杜瓦利埃致力于宣传海地黑人的文化和道德,批判黑人低贱论。他列举法属非洲黑人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呼吁海地人读这些黑人的作品。在四十年代后期,他在自己的著作和演说中公开反对黑白混血种人。他认为,组成居民大多数的黑人,遭到非礼待遇,是不公正的。他指责黑白混血种人有罪,因为他们否认教育机会均等和政权属于人民。他批判莱斯科政权(1941—1946年),说它保护黑白混血种人的特权,官吏贪污腐化,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每况愈下。杜瓦利埃认为,如果黑人团结一致,他们将赢得胜利。杜瓦利埃煽动种族仇恨,目的在于骗取广大黑人的支持,为夺权制造舆论。
杜瓦利埃鼓吹黑人信仰的伏都教①。他写的关于伏都教的论著,在黑人中有一定的影响。他说,伏都教是由非洲人的文化,殖民地人民的献身精神和1804年勇士们②的英雄主义结合而成的,它对国家的独立作出过贡献,是“海地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
杜瓦利埃谴责法国传教士坚持殖民主义立场,把持教育阵地,损害海地的民族利益。他谴责天主教神甫和美国占领者合作,在学校讲授被歪曲了的海地历史。他认为,尽管海地有丰富的遗产,但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主张发扬海地民族的真正价值。
1946年8月,杜瓦利埃等人利用海地群众对总统埃利·莱斯科推迟大选和改革失败引起的不满,以武力驱逐莱斯科,帮助杜马塞·埃斯蒂梅当选为总统。埃斯蒂梅执政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吸收更多的黑人进入行政机构。杜瓦利埃先后出任全国卫生局局长、劳工部副部长、劳工和公共卫生部部长等职,在完善社会立法和防止流行病扩散方面做出了成绩。他开始在太子港工人中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组织首都出租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司机工会,这个工会为他后来上台执政起过重要作用。
埃斯蒂梅总统和杜瓦利埃还积极支持联合国在海地实施一项教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改善马比亚尔山谷农民的生活,提高耕作技术,促进加工工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因执行不力,管理不善和缺乏资金,收效甚微。
1950年初,由于反对派从多米尼加多次入侵,国内有人怀疑埃斯蒂梅政府被共产党渗透,保守势力起来反对政府。5月,保守派代表人物、总统卫队司令保罗·马格卢瓦尔发动政变,接管了政府,同年12月正式就任总统。
杜瓦利埃作为政变的坚决反对者而蜚声全国。马格卢瓦尔任总统后,杜瓦利埃回到美国驻海地卫生机构任顾问,同时,从事反政府活动。1954年初,马格卢瓦尔政府下令逮捕他,杜瓦利埃转入地下。
按照宪法,马格卢瓦尔的任期到1956年5月。但他恋栈总统职位,一些人发起倒阁运动。参议员、富翁路易·德儒瓦和财政部长克莱芒·朱梅尔①首先发难。接着,太子港、累凯和雅克梅尔等城市中学生罢课。杜瓦利埃组织了司机罢工运动。他还同德儒瓦及其他几位总统竞选人,签署了一封抗议信,指责马格卢瓦尔政府非法限制他们的政治权利。1956年12月12日,马格卢瓦尔携眷流亡国外。最高法院法官约瑟夫·内穆尔·比埃尔·路易任临时总统。
比埃尔·路易推行前总统的政策,声称要把马格卢瓦尔请回来,否则,他支持朱梅尔任总统。杜瓦利埃和德儒瓦为了阻止朱梅尔上台,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总罢工,使首都陷于瘫痪状态,比埃尔·路易临时内阁被迫于1957年2月辞职。 6月28日,经过协商,由菲尼奥尔②任临时总统。后来,菲尼奥尔嗾使亲信上书拥戴他任总统,又无视高级将领的意见,与军队发生磨擦,造成50人死亡,250人受伤。菲尼奥尔逃亡纽约,军队接管了政府。新上任的陆军参谋长安东尼奥·凯布罗是杜瓦利埃的支持者。
8月,军政权选举委员会公布四个总统候选人名单:杜瓦利埃、菲尼奥尔、德儒瓦和朱梅尔。杜瓦利埃发表竞选演说,声称要进行“政治革命”,消灭一切形式的压迫,让人民分享自由,开展反饥饿、反贫困运动。他说,“民主是政府的最好形式,独裁制度将结束”。9月22日举行选举,在95万张选票中,杜瓦利埃以679,884票的压倒多数获胜。
杜瓦利埃执政后,背弃了在竞选时的承诺,宣布“朕即国家”。1957年10月,杜瓦利埃执掌权力时,国库空虚,出口收入下降,旅游业凋敝;海地和美国的关系紧张;国家处于戒严状态;新政府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德儒瓦和朱梅尔等人不承认选举结果,立誓要推翻它。杜瓦利埃一面强化镇压机器,把国家置于他的独裁统治之下,一面宣布释放政治犯,把他的追随者从监狱里放出来,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当时,反对派趁杜瓦利埃尚未站稳脚跟,在首都制造恐吓和爆炸事端。杜瓦利埃进行残酷镇压,迫使德儒瓦流亡国外,朱梅尔转入地下;他还把德儒瓦的海地民主联盟说成是共产党而加以取缔,他们的追随者遭到军警的搜捕。
1958年7月,一批前军官入侵海地并占领德萨利纳兵营。杜瓦利埃对军人的忠诚程度产生怀疑。他下令成立一个约有8,000人的“通顿马库特”(意为吃人魔王)的秘密警察组织,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并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除军队中的隐患。杜瓦利埃上台伊始,就勒令弗朗克·博瓦尔上校在内的一批军官离职,迫使帮助过他当上总统的参谋长凯布罗退休。接着,他对军队进行一系列清洗。克莱门·巴博是杜瓦利埃的心腹,又是“通顿马库特”的头目,他是镇压反对派的“有功之臣”,因批评政府对美国的政策而失宠。
太子港商业社团的头面人物大都是反杜瓦利埃的。杜瓦利埃执政初期,他们曾以罢市相要挟,遭到镇压后一蹶不振。
杜瓦利埃对工会采取先拉后压的手腕。他先依靠工会的支持清洗军队和镇压反对派,地位巩固后,就把工会一脚踢开。1960年11月,海地工会联合会因支持大学生罢课和抗议当局逮捕学生领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流亡国外。1963年12月,海地工会联合会被勒令解散,其主要领导人被捕入狱。
杜瓦利埃的专制统治还扩及宗教和教育领域。1959年2月,杜瓦利埃以全国中等教育联合会“被共产主义渗透”为由,禁止它进行活动。四天以后,其领导人佩尔·艾蒂安·格里埃南贝尔热和约瑟夫·马雷克神甫被驱逐出境。1960年11月,教会支持学生罢课,与政府发生冲突,政府驱逐大主教普瓦里埃,并拒绝罗马教皇对太子港大教区新主教的任命。与此同时,政府宣布成立国立大学来代替海地大学,规定大学校长和系主任由总统直接任命。12月,政府对教会中的可疑分子进行搜捕,其中包括参议员、神甫埃马纽埃尔·莫罗。
杜瓦利埃对外投靠美国,1958年,海地同美国签订“海—美双边军事协定”,由美国派遣一个海军陆战队军事使团负责改组和训练海地部队,同时,还向美国提供导弹基地。
肯尼迪上台后,推行“争取进步联盟”政策,认为杜瓦利埃的专制统治有损民主政府形象,为了保护美国在海地的政治经济利益,1963年美国曾多次策划一些海地军官和流亡分子发动军事政变来推翻他,结果爆发了海一美危机。杜瓦利埃宣布美国军事使团团长罗伯特·德布斯·海因耳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要求美国撤回其海、空军军事使团和驻海地大使。美国以停止美援等手段,企图搞垮杜瓦利埃。随后,美国和多米尼加合谋入侵海地未果。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死亡。杜瓦利埃和美国的矛盾也随之缓和下来。
杜瓦利埃在位14年,前七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巩固政权,消灭反对派。14年间,有两万名反对者被杀死,反对派组织转入地下,五万人被迫流亡国外。后七年,他主要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强化黑人国家的色彩。1964年5月,杜瓦利埃迫使议会通过新宪法,授予自己“终身总统”头衔;1971年1月,他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继任总统,强令议会将宪法规定的40岁以上才能任总统改为18岁以上。
为了树立个人的统治权威,他把大量国家岁入用于修建与经济发展无关的工程,在太子港市郊建立杜瓦利埃城,在首都闹市区安装他写的“除了民族敌人而外,我没有敌人”等巨幅霓虹灯标语。
杜瓦利埃执政期间,除了实行高压政策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几乎没有做什么工作,人民生活极其痛苦。海地每人年平均收入不到100美元,是西半球最低的国家,失业率达60%,文盲达90%,人均寿命只有32.6岁。大量知识分子和贫苦人民不堪杜瓦利埃的残暴统治逃亡国外。杜瓦利埃为了赚取外汇,不惜做起向美国出口血浆的生意,在国际上传为丑闻。
1971年4月21日,杜瓦利埃患中风猝亡。次日,他的19岁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接任总统。
上一篇:杜波依斯
下一篇:杜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