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礼萨(Mohammad Reza,1919—1980),伊朗王国巴列维王朝第二代国王,伊朗最后一位君主。我国通常称呼他为巴列维国王①。
1919年10月26日,穆罕默德生于德黑兰。其父礼萨汗是伊朗哥萨克旅上校军官。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国家的实际执政者。1925年10月31日,他废除统治伊朗130多年的恺加王朝,同年12月12日自立为礼萨王,建立巴列维王朝。1926年4月25日举行加冕仪式,礼萨王正式取得礼萨·巴列维国王封号。六岁的穆罕默德被选定为礼萨王的继承人,得到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王储的封号。
尚在童稚之年,穆罕默德随其父的发迹而平步青云,受到宫廷贵族的献媚邀宠,在兄弟姊妹之中也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礼萨王按自己的形象对王储严格地训导,让穆罕默德接受所谓“大人物的教育”,以期将来当其大任。礼萨王为王储筹办一所宫廷军事小学,由十几名贵胄子弟伴读,让他们穿上军服,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从小习惯军事生活。
穆罕默德在军事小学毕业后,礼萨王送他去瑞士上中学。1931年9月,他在洛桑一家私立学校学习了一年,以后转到日内瓦和洛桑之间的罗塞镇一所寄宿学校读书。他在瑞士受到四年制普通中学教育,掌握了法语,1936年春毕业后回到伊朗。
穆罕默德被礼萨王送到德黑兰军官学校学习。1938年夏,穆罕默德在军官学校毕业,获少尉军衔,开始在皇家武装部队任监察长职务,视察军事机关,掌握军情,在军官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穆罕默德形成了怪僻性格:才智平庸,自命不凡;暴戾恣睢,喜怒无常;轻诺寡信,优柔寡断。他自幼体弱多病,却爱好多种体育活动,驾飞机玩耍是他的特殊嗜好。1939年,穆罕默德与埃及国王法鲁克的妹妹芙吉亚公主结婚。她只生一女,于1948年离婚。1951年,他与巴赫季亚尔族酋长的女儿索拉娅结婚,因她仍未生子,1959年初又离婚;同年12月与法拉赫·迪巴结婚,次年生一子,被指定为王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礼萨王纵容纳粹分子在伊朗活动,对反法西斯盟国造成威胁,英、苏军队1941年8月25日进入伊朗,并向礼萨王发出最后通牒,要他在9月17日中午以前退位。 9月16日,礼萨·巴列维国王宣布隐退,将王位传给年仅22岁的王储。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初登王位时困难重重。他父亲用铁血手段建立的中央集权迅速瓦解;民族民主势力和其他进步党派出现于政治舞台;曾被残酷镇压的宗教势力东山再起。苏军已驻扎在伊朗北部,英军占据着南部。国家的内外事务受到大国的干预。国王自己也承认,那时他是“由别人牵线的傀儡”。
1942年1月29日,英、苏、伊签订三国同盟条约,确认盟国尊重伊朗国家主权、领士完整和政治独立;英、苏派军队进驻伊朗。1943年9月9日,伊朗正式对德宣战,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穆罕默德国王依靠美国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1942年10月,他邀请以美国将军施瓦茨科夫为首的军官顾问团,帮助国王“改组宪兵部队”。这年年底,美国借口保护波斯湾的通道,派数万军队进驻伊朗。1943年3月,美国派遣李德利少将为首的军事顾问团,在伊朗军队中任高级顾问。美国乘机渗透、控制伊朗军队和宪兵,以及波斯湾的重要港口。
根据1942年英、苏、伊同盟条约规定:英、苏军队应在德国及其盟国停止军事行动后,六个月内撤出伊朗。按这一规定,1946年3月2日前一切外国军队理应撤离。但伊朗宪兵和军队中的美国军事顾问并未如期撤走。当年9月5日,苏军撤出伊朗。国王军队在美国人唆使下开始进军阿塞拜疆,12月12日占领阿塞拜疆首府大不里士。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穆罕默德以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身份到前线督战和视察,解散了当地自治政府,血腥镇压阿塞拜疆民主党及其他进步组织,废除自治政府的所有民主改革措施。
战后,国王进一步依靠美国支持,请来大批美国军事顾问,扩充、整编、训练和装备伊朗军队和宪兵,镇压国内进步力量和反对派,企图重建礼萨王时期的军事封建统治制度,引起国内的强烈不满。1949年2月11日,国王遭到一次未遂暗杀。他利用这次谋杀事件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宣布取缔人民党①, 解散一切进步组织和团体。大批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宗教人士被捕。
伊朗盛产石油,但在1951年以前,其石油全部为英国所控制。1951年初,伊朗人民掀起争取石油国有化运动。最初,国王不赞成石油国有化这种激烈的行动,力图同英国人妥协。1951年3月7日,反对石油国有化的拉兹马拉首相遇刺之后,国内反英浪潮已无法控制。国王不得不批准议会通过的石油国有化法案,对英伊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并于4月29日任命民族阵线①领导人摩萨台博士为首相。
1952年夏季,伊朗出现极为严峻的局势。英国军舰封锁波斯湾,驻防伊拉克的英军陈兵伊朗西部边界。石油停产,造成经济困难。 国内反对势力乘机蠢蠢欲动。 国王既怕帝国主义的压力,又惧怕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摩萨台首相向国王提出: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动员民众抵抗帝国主义,维护民族利益;只有限制君主权力,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才能保住君主制。他还要求国王允许他兼任国防大臣,并给他为期六个月的全权以对付帝国主义的阴谋。但在国王看来,王室权力超过民族利益,摩萨台的要求损害了君主权力。 7月18日,他下令解除摩萨台的首相职务,任命亲英分子卡瓦姆为首相,立即向英国让步。国王的这种叛卖行为引起全国强烈反对,首都群众涌上街头,连续四天发生流血冲突。国王被迫于7月22日恢复摩萨台的首相职务,同意他兼任国防大臣。
王室同以摩萨台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于是国王勾结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一项政变计划。 8月13日,国王秘密签署撤换摩萨台首相的命令。16日凌晨,他派王室卫队长纳西利上校等到首相府,以传递国王命令为名,企图乘摩萨台不备将其逮捕。但摩萨台首相已有戒备。他扣留了纳西利等人,拒绝王命。国王得知阴谋败露,带上王后,夤夜逃出王宫,飞往巴格达和罗马。
国王逃走后,前内政大臣萨希迪于8月19日发动政变,摩萨台政府被推翻。国王在美国支持下,从罗马回国,任命萨希迪为首相兼管国防、外交和内务部。接着,民族阵线和其他进步组织被取缔,大批爱国人士被投入监狱,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了,国王把人民用斗争收回的石油资源又奉送给帝国主义。1954年10月,伊朗同英、美、法、荷等国石油公司组成的“国际石油财团”达成协议,将伊朗20万平方公里的产油区租给财团经营,为期25年。美国资本占40%的国际石油财团取代英伊石油公司,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开采权。
从1949至1978年,穆罕默德国王曾11次访问美国。 1949年末—1950年初,国王访美时声明,在国防和经济等方面,伊朗需要同美国合作。1950年5月23日,他同美国签订美、 伊“防务互助”协定,同年10月接受杜鲁门的“四点计划”技术援助。1953年8月政变后,国王完全投靠美国。1955年10月11日,参加由美国策划的巴格达条约组织①。1959年3月5日,伊、美签订双边军事协定,规定:一旦伊朗受到“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威胁”,美军可应伊朗国王或政府请求开进伊朗领土。1957年2月,国王又请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组建“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署”(萨瓦克),培训三万多名特务,镇压伊朗人民, 实行恐怖统治。 应美国要求,1964年由国王批准一项专门法律,使在伊朗的美国军事顾问享受治外法权。这种丧权辱国行为,引起伊朗人民的强烈不满。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伊朗工农业停滞不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王为缓和国内矛盾,扩大王室统治的社会基础,从内部消除“混乱、分裂和政治、经济不稳”的因素,以“自上而下的改革防止自下而上的、无益的革命”,提出“社会改革”的主张,称为“白色革命”,即不流血的革命或“国王和人民的革命”。改革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和牧场国有化;出售国营企业股票以资助土改;修改选举法,给妇女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工人参加企业分红;建立农村扫盲队。不久将这“六点计划”扩大为“十二点计划”,最后搞成“十九点计划”。增加了建立农村医疗队、农村开发队、农村民众司法所、水源国有化、城乡建设、教育和行政改革等内容。
这些改革触动了大封建主、宗教上层分子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议会中遭到多数议员的反对。国王便以君主身份公布改革方案,绕开议会而诉诸于“公民投票”。1963年1月26日以“公民投票”方式通过了他的改革方案。
土地改革是“白色革命”的中心内容。改革前,封建生产关系在伊朗农村中占统治地位。全国85%的土地集中在地主、王室、清真寺和政府手里。占农村人口93%的农民仅占15%的土地,无地农户占60%。1960年初,伊朗议会通过“土改法”,规定地主可保留400公顷水浇地或800公顷旱地。由于地主和上层僧侣反对,这项法令无法执行。1962年1月14日,国王绕开议会,亲自颁布新“土改法”,规定地主可保留一个村庄的土地①, 其多余土地,政府以10年(后改15年)分期付款进行赎买,然后以比原价高10%的价格卖给农民。1963年1月26日通过的“土改法”,规定每户地主保留土地的最高限额为30—200公顷(后改为20—150公顷),机耕地500公顷;多余土地或租给农民,或卖给农民(10年内分期付款),对寺院地产也作了限制。 1969年2月10日,伊朗政府又颁布“土改法”。到1973年为止,土改基本告一段落。在土改过程中,全国约有240万农户买到了土地,还有约100多万农户继续租种地主的土地。
国王的改革措施,推动了伊朗经济的迅速发展。六十年代伊朗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13.25%,农业3.6%,比五十年代有明显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1960—1961年度为166美元,1972—1973年度为510美元。
国王的改革首先遭到伊斯兰教什叶派上层的强烈反抗,他们遣责改革是背叛伊斯兰教义的行为。1963年3月31日是伊斯兰的新年佳节,宗教领袖霍梅尼号召教民们不要欢度节日,走上街头举行哀悼仪式,抨击国王的改革措施。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流血事件。同年6月4日至8日,德黑兰连续几天出现大规模的反国王游行示威,示威者冲击政府机关,火烧商店。国王派出坦克部队对游行群众进行镇压,造成几百人死亡。霍梅尼被逮捕,后放逐国外。
穆罕默德自执政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早在1949年4月,他通过修改宪法,使国王获得驳回议会决议和解散议会的权力。1967年9月,再度修改宪法,国王获得任命法拉赫王后为摄政女王(直到王储达登基年龄为止)的特权。
同年10月26日,穆罕默德举行国王和王后加冕礼,法拉赫成为伊朗历史上唯一的加冕王后。1971年10月12日开始,举行为期六天的伊朗王国建国2,500年庆典,把巴列维王朝同2,500年前居鲁士大帝兼并米地亚、征服巴比伦和东地中海地区而建立的波斯帝国联系在一起。庆典活动共花费一亿多美元。国王赐名王储为居鲁士·礼萨·巴列维。后来,他又废除教历(希吉莱历),改用帝历,从公元前558年居鲁士大帝加冕为纪元开始。
七十年代初,世界石油价格暴涨,伊朗的收入猛增四倍,从1973年的40亿美元增至1974年的200多亿美元。穆罕默德国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大量购进西方武器。七十年代仅从美国购进的武器就达200多亿美元。他还盲目建设,宣称25年后伊朗要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一”。政治上他按古代帝王方式进行独裁统治,大权独揽,在位期间更换23名首相。1975年3月3日,他宣布取缔一切政党,组建御用的“伊朗民族复兴党”,实行一党专制。其党纲是:忠于宪法、君主和“白色革命”。他宣布:谁不赞成这些原则,谁就不成其为伊朗人,谁就是叛逆,就要被依法处理。
伊朗9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这个教派在伊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国王的改革和专制统治,特别是限制宗教上层人士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措施,触犯了什叶派僧侣的利益。霍梅尼利用这一点,在侨居地巴黎同国内保持联系,组织反对国王统治的群众运动。
1978年初,德黑兰、库姆、大不里士等城市爆发了反国王的运动。到8月中旬,全国各地举行示威。12月10日—11日,仅德黑兰就有近200万人游行示威,要求废除君主制,打倒国王。全国陷入混乱。国王先是武力镇压,继之妥协让步,如几次撤换首相,宣布大赦,释放政治犯;废除帝历,恢复教历;允许政党和组织活动;逮捕劣迹昭著的大臣、特务头子等,均未能奏效。穆罕默德不得不于1979年1月13日,将权力移交给民族阵线领导人之一巴赫蒂亚尔首相为首的“摄政委员会”,自己于1月16日带上王子和王后出逃。巴列维王朝覆灭。霍梅尼从巴黎归国,开始接管政权。
美国政府由于害怕大动干戈,引起苏联干涉,破坏美、苏“缓和”,在关键时刻撤回对国王的支持,加速了巴列维王朝的倾覆。后来国王抱怨说,美国人“像扔掉一只耗子一样”把他抛弃了。
穆罕默德先逃到埃及,后飞往美洲,辗转于巴拿马和美国之间,遭到冷遇,无处安身。1980年3月25日,他再回埃及,同年7月27日病故于开罗。
穆罕默德的著作有:《我对祖国的职责》(1961)和《白色革命》(1967)等。
上一篇:穆罕默德
下一篇:穆罕默德·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