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1802—1885)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在巴黎圣母院前格雷佛广场载歌载舞欢度“愚人节”时,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对她动了邪念,当晚指使他收养的畸形儿、现在教堂敲钟的加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少女被正在巡逻的国王卫队长法比救下后,便爱上了他。加西莫多被鞭打示众,当他口渴难忍而无人理睬时,少女出于同情,把水送到他的嘴边。少女与法比约会时,克洛德万分忌恨,伪装妖僧刺伤了法比,嫁祸少女,使她被判绞刑。克洛德要少女满足他的淫欲,便可免死,但被少女坚决拒绝。行刑前,加西莫多趁举行忏悔仪式之机,将少女抢入教堂避难,并日夜保护她。当法庭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逮捕少女时,流浪人出于义愤,攻打圣母院营救阶级姐妹。国王下令镇压,混战之际,克洛德把少女劫出圣母院,再度威逼她顺从自己,少女宁死不从。他便把少女交给官兵,自己登上圣母院的钟楼狞笑着看她被绞死。加西莫多看清了克洛德的虚伪与残忍,把他从塔楼上推下摔死,自己则紧抱着少女的遗体死去。
爱斯梅哈尔达是封建制度下受压迫和凌辱的流浪卖艺少女的典型形象。她具有热情、善良、勇敢的性格和爱憎分明、坚贞不屈、见义勇为的品德。当卖文为生的甘果尔误入流浪人住区将被处死时,她挺身而出愿作假夫妻解救了他;加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口渴哀求时,她不计被劫持的旧怨送水给他喝;尽管纨绔子弟法比在爱情上对她欺骗和背叛,但她至死持节不变;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人民不侮的英雄气概。在作者看来,爱斯梅哈尔达身上体现了真、善、美的完整统一。她是纯洁的象征,仁爱的榜样。加西莫多是被社会鄙弃的残疾孤儿,冷酷的世道扭歪了他的性格。他虽外表奇丑,但却忠诚、勇敢和乐于自我牺牲。他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慕,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从而也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他认清了养父克洛德的丑恶面目后,便用反抗行动处死了克洛德。最后,又为他所爱的姑娘而殉情。加西莫多的形象意义,则是树立了一个灵魂美的典型。克洛德是宗教邪恶势力的化身。他道貌岸然,标榜德行,摒弃享乐;而内心阴险恶毒,充满妒羡,贪求女色。他把持政教大权,煽起宗教狂热;操纵司法机关,陷害无辜少女。通过克洛德的形象,作者在集中抨击了封建社会和天主教会的黑暗和罪恶的同时,也说明了作为人的克洛德也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小说完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典型手法。巧妙的构思,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以及充满了实现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等,既使作品染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又显示了作者丰富的主观想象,深入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实践了作者自己在《克伦威尔·序》论著中提出的“艺术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写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外形上的美与丑,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与克洛德的丑,以及更好地对比加西莫多的善与克洛德的恶,而加西莫多外形上的丑则更显出了他的心灵美。特别是流浪人选推的“国王”克罗班的友爱与路易十一的残暴相比,在人物形象对比的同时,又揭示了两种世界、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本质,一真一伪,十分明显。这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同时登场,使小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上一篇:《巴尔格莫特和加拉斯卡》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下一篇:《平家物语》简析|介绍|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