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代表诗作。共有诗129首,分为六个部分:1)忧郁与理想,描写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诗人把它们诉之于诗歌,企图深入到理想的最高境界,深入到物质——精神相应和的神秘领域中去。但现实的障碍阻止人们奔赴理想:疾病、贫穷使艺术贬值,懒散使灵感贫乏,时间像敌人一样在吞噬着生命。诗人又想通过追求美和爱情来抗拒厌倦,迎接精神上的黎明,但都没有成功。这样,诗人只好求助于外部世界,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2)巴黎的风貌,表达了诗人对现代大城市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巴黎的残酷现实使他万分不安:“我的灵魂象没有桅杆的破旧驳船,在可怕的无边的海上颠簸晃荡。”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的忧愁依然如故。”诗人又求助于酒。3)酒,在这里,诗人歌颂酒的功用,但酒醒之后,幻觉破灭,一切还是老样子。4)恶之花,诗人明目张胆地放纵情欲,但是啤酒和幽会只能给人以“可怕的快乐和可憎的温柔”。诗人在维纳斯的西岱岛上看到自己的形象吊在那象征的绞架上。5)反抗,在一切希望破灭之后,他向上帝吐出自己的诅咒,颂扬撒旦精神。6)死亡,诗人在尝试过各种解救忧郁的办法之后,恍然醒悟,死亡是通向未知的新天地的廊柱,也是摆脱忧郁的唯一途径。
《恶之花》发表后受到法庭的裁决,勒令删去“有伤风化”的六首诗并罚款三百法郎,但作品却赢得了读者大众的欢迎。尽管作者自己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放进了我的全部思想,我的整个的心,我的全部信仰,我的憎恨”,但事实上这部作品不只是抒发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想像,不只是写作者个人的生活悲剧,而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切身经验来描写人类的悲剧,人的双重性。“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时候,同时存在着两种要求:一是向往上帝,一是向往撒旦。祈求上帝或精神是一种上升的愿望,祈求撒旦或兽性是一种堕落的快乐”。可见波德莱尔的忧郁,除了个人的痕迹外,还有人类的烙印。现实同理想,物质同精神,无限同有限,无数矛盾、冲突交织而成的生活画面,诗人的孤独空虚,穷愁潦倒和对幸福、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未知彼岸的向往,只是茫茫人世,永恒中的一刹那间的幻象而已。用诗人的眼光来看,死亡的确是一切不幸的结局,一切灰心失望和无能为力的了结,实际上也的确是当时的波德莱尔精神上唯一的出路。
诗集取名《恶之花》,是因为书的内容是写病态的东西,把丑恶的东西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了“恶之花”。这也同作者的文艺观点分不开。作者认为“忧郁才可以说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最完美的雄伟美是撒旦。这样,美与不满、反抗联系起来了。据此,“恶之花”又可以解释为丑恶的社会生活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的悲伤和愤懑的艺术表现形式。诗集的艺术特点在于:它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明晰稳健,用字精炼,音韵铿锵的传统。诗的意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的结合:既显示了想像奔放的光彩,又呈现出写生素描的亲切现实感。其次,诗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摹拟,而是暗示、启发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感官之间互相应和的奥秘;诗不再是描绘雕塑,而是表达,是暗示与隐蔽的表达,并富有音乐性。这种创作上的艺术特点开创了后来的象征主义流派。
上一篇:《德里纳河上的桥》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下一篇:《悲哀世代》简析|介绍|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