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莫尔顿》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丹麦作家尼克索(1869—1954)的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的最后一部。故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工人作家莫尔顿和工人运动领袖贝莱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对好朋友。眼下,莫尔顿刚刚结束在国外的漫游回到了丹麦。贝莱已创建了合作工厂,从事改良运动,可如今工厂已经濒临倒闭。莫尔顿向贝莱指出办合作工厂没有出路,因为权利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而广大劳动者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可贝莱此时已谋得政府要职,对莫尔顿的指责不以为然。政治观点的严重分歧,使他们的友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裂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他们的矛盾更加公开化了。贝莱起初主张妥协,后又要结交大富翁们,终于成为骑在工人头上的新贵族。莫尔顿对机会主义分子寸步不让,他辩论、演讲、写文章,与之进行坚决抗争。莫尔顿的行为得不到妻子的理解与支持,家庭生活极不和谐,终于导致离异。俄国十月革命对丹麦无产阶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极大地鼓舞了莫尔顿的革命热情,他又投入新的战斗。
《红莫尔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丹麦工人运动的伟大史诗。它歌颂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反映了工人运动中两条敌对路线的斗争。它的深刻主题在于:工人运动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不断识别机会主义路线并与之作斗争。同时,人们还要警惕领导权落入脱离工人运动的资产阶级政客手中。主人公莫尔顿是工人利益的代表。他关注着工人阶级的事业,并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其中。他帮助工人们摆脱困境,摆脱无政府主义的迷惘,鼓励他们起来战斗,唤起他们对未来的向往。他对贝莱之流危害工人运动的机会主义分子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斗争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与之相反,贝莱是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在谋得资产阶级政府要职以后,他不遗余力地反对自己曾经拥护过的东西。他反对工人罢工,大量解雇工人,最为可耻的是,他竟然干起贩卖奴隶的勾当,把几千丹麦工人骗到异国去做工。他背叛了真理,背叛了工人阶级的利益,终于由一个工人领袖堕落成一个工人贵族。
《红莫尔顿》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这种对比有两种方式: 其一,点上对比。即把对比双方集中在某一个问题上形成焦点,造成“点上对比”。作品中,莫尔顿与贝莱有六次面谈,作者每次都让他们的思想激烈交锋,造成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其二,平面对比。即写对比双方在不同时空的活动,虽未将双方放在一块描写,但也能产生对比效果。如莫尔顿多生活在工人中而贝莱多活动在上层社会中,两人活动虽分别描写,但很明显,作者是从他们的活动背景出发展开对比,以表达其思想,深化主题。除了对比特点之外,《红莫尔顿》具有尖锐的政论性。作品语言(叙述、独白、对话等)充满了政治术语。这大概是作者所描写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创作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滚滚,人们对政局普遍关注的缘故。
上一篇:《红字》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下一篇:《约翰·克利斯朵夫》简析|介绍|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