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随笔》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蒙田
类型:随笔
背景搜索
本书作品创作于1580年—1588年。作者米舍勒·爱冈·德·蒙田(1533—1592)是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他出身新贵族,曾做过15年文官,后辞官回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同时他也喜欢出游,曾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留意各地风俗人情。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成《随笔集》两卷,于1580年出版。1588年,新著《随笔集》第3卷问世。《随笔集》问世几个世纪以来,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喜爱,为世界各大图书馆重点藏书之一。中国分别在1987年、1994年、1996年出版发行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宗岱等译的《蒙田随笔》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蒙田随笔》是部散文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和社会政治著作。蒙田的思想被称为怀疑论。他说:“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他认为“我知道什么呢”这个疑问警句比肯定的说法表达了更多的真理。他对各种事物,特别是对盲目信仰提出种种怀疑。他说:“三千年来,人人都相信地心说,直到哥白尼发现地球在环绕太阳转动,才打破这种迷信。以前的神学家认为地球就只眼前这么大,而今天,一块无际的陆地刚被发现。”蒙田的这些怀疑论思想显然是建立在对科学发展和新事物的认识之上的。
蒙田阐明了他对宗教战争的意见。他认为人还不如动物那样彼此“忠诚”、“友爱”,“自以为是是人类天生的最大弱点”,人人都说自己找到了真理,其实是证明了自己幼稚无知,真理不但找不到,反而导致战争。在宗教方面,他主张“宗教容忍”,认为应该信仰正统宗教,但不应杀害新教徒;最好不改革宗教,但既然改革了,就应给予它一席之地。
教育问题在《蒙田随笔》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思想也从怀疑论的基础出发,他批判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他反对书本教育,反对过度记忆,反对惩罚方式和种种约束,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概念;主张让儿童的智力充分发展,教师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注重直接经验,提倡在同各种人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同时还要锻炼身体;他还给儿童学习规定了全方位的课程。
《蒙田随笔》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对自己作了描绘和解剖。他说他的写作目的就是“描绘我自己”,就是“叙述我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蒙田的叙述,我们知道了他父亲的情况,他小时所受的教育,他个人的特征和弱点,他不得不在法院的任职经历,他的圆顶似的住宅,他的写满箴言的书房,他的旅行,他担任市长的情况,他的思想和爱好等等。蒙田写的不仅仅是他个人,因为“每个人都包含人类的整个形式。首先,我通过普遍的自我同世界沟通”。
蒙田在《蒙田随笔》中表达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一切形式中,最美的形式是人的形式”;人的价值应以“本身的品质为标准”。他表达了人文主义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我热爱生活”,“我全身心地接受它并感谢大自然为我而造就的一切。”总括一句话,蒙田企图通过《蒙田随笔》把“人”的本来面目,“人”的能力限度通过“我”表现出来。“我”即“人性”,蒙田把人性看做最崇高、最神圣的概念。
知名篇章
以下两篇短文选自第1部分。
论闲逸
正如我们看见的旷地,如果是肥沃的,必定丛生着各色各样的无用的野草,想好好利用它,得先要把它清理及撒播好的种子;又如我们看见的妇人,如果任她们自己,只能产生不成形的肉块,必定施以良种,然后能得到自然的好的后嗣;心灵亦然,倘若没有一定的主意占据着它,把它约束范围住,它必定无目标地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
正如铜瓶里颤动着的水光,
反映太阳或月亮的晶明影像,
随处飞升,随处飘荡,
飘荡到长空与天花板上。——维琪尔
无论什么幻梦与痴想都可以在这种不安的情况里产生。
他们虚构无数的妖魔,
无异病者的噩梦。——贺拉司
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得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
四处为家的人无处有家。——马尔施亚
我最近隐居家里,决意在可能的范围内,不理旁事,优游闲逸以度这短促的余生:似乎对我的心灵没有更大的恩惠,除了让它在闲暇里款待自己,逗留和安居在它自己身上。我希望它今后会毫无困难地这样做去,因为它已与日俱增地变为更坚定更成熟了。
(选自《蒙田随笔》,梁宗岱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我们所以觉得痛苦完全是因为我们不惯于在我们灵魂深处寻求乐趣。
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预谋死即所以预谋自由。学会怎样去死的人便忘记怎样去做奴隶。
死亡和生命始终搀合在一起,不可分离,死亡未至,我们已暂趋衰老,而我们还在蓬勃生长的阶段,衰老即已开始。
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
阅读指导
作为一个哲人,蒙田显得温和而朴实。他不是那种板起脸要给我们什么说教的人,相反,他承认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无知,而且他这样说的时候并非矫情,我们从其随笔中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是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紧密相关而不是距离遥远的人。由于这些缘故,我们读蒙田的作品就像是和一个老朋友谈心,然而在不经意之中,我们却又从中悟到了难得的人生哲理。这或许就是蒙田一直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吧。
蒙田的作品显得随心所至,完全是把对生活的点滴感悟连缀而成。其散文的内容驳杂纷繁,往往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枝蔓丛生;篇目也长短不齐,彼此缺乏有机联系,每章也没有严谨的结构,叙述有时离题很远,标题也不一定就表达了每章的中心思想,而往往是叙述的起点。蒙田就以这种方式阐发他的思想和观点。表面上看来,他的思想缺乏雄辩力,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和华丽,然而,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就像清泉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渗进了我们的心灵。
蒙田的写作风格源于他独特的思想。和早期那些充满自信的人文主义者不同,蒙田不再相信人在自然中的优越性;相反,他认为正是这种自诩的优越性造就了人性中骄横和自负的一面。他着重指出了人类知识的缺陷。
但是,蒙田的怀疑主义并没有引导他得出否定一切的结论;相反,他声称自己的“生活哲学”是一种健全的常识。在蒙田看来,只有生活得自然,才能生活得幸福。更为重要的是,蒙田的哲学是一种自我内省的意识。因为,既然每个人内心都有普遍理性的种子,那么,没有人比自己更懂得应当如何生活,惟一需要关注的只是自我对生活的感受,它会帮助人自然地运用理性。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精神沦丧的社会里,蒙田的这些思想无疑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清醒剂。
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其随笔中,天文地理、草木虫鱼,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著述,但又不假雕饰,没有学究气。在思想上,他的自我解剖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对18世纪、19世纪表现个性的文学起了启迪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他开了随笔式作品的先河,使散文作品进入文学领域,因而具有非凡的意义。
阅读建议
除《论闲逸》《众师之师》外,值得重点阅读的篇目还有《论不同的方法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热爱生命》等。
上一篇:《萌芽》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下一篇:《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简析|介绍|赏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