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斯诺,C·P··权力的走廓》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斯诺,C·P·英国小说家、科学家(1905—1980) 出生于累斯特城。父亲是鞋厂记帐员。斯诺从小靠奖学金上学。1927年毕业于累斯特大学化学系,1930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研究员并担任教学和行政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任命为国家科学管理顾问,战后留任此职。1957年被封为爵士。1964年加封为勋爵。被任命为议会科技部秘书,并成为上院议员。他的小说创作颇丰,最著名的是1940年至1970年所写的总题为 《陌生人和兄弟们》的系列小说,包括《陌生人和兄弟们》 (1940)、《光明和黑暗》 (1947)、《希望时刻》(1949)、《院长们》 (1951)、《新人》(1954) 、《归家》 (1956)、《富人的良心》(1958)、《事件》(1960)、《权力的走廊》 (1964)、《理智沉眠》 (1968)、《结局》(1970)。这11部小说各自独立,又由线索人物刘易斯·艾略特连成整体,描写了英国社会政治生活全貌,揭示了西方社会在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上的诸多矛盾冲突,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组系列小说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院长们》,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在一所高等学府里,因老院长病危而引发的长达一年之久的权力斗争。该小说和 《新人》一道获1957年布莱克小说纪念奖。他的小说还有《船上的死亡》(1932) 、《新生命》 (1933)、《探索》 (1934) 、《政治鼓动家》 (1972) 、《在他们的智囊中》 (1974) 、《一层粉饰》(1979)等。斯诺在创作上继承现实主义传统,主张作家要跟上时代精神,不赞成意识流和隐晦曲折的象征手法。较著名的论文有《特罗洛普传》、《现实主义作家》等。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中,他指出,尽管科学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革命力量,但科学家却不为人们重视和了解,科学家也对文学兴趣淡薄;另一方面,文学家因为不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思想容易落后、保守,甚至趋于反动。他呼吁在这两种文化之间架设桥梁,以利社会的发展。他的思想属于自由派人道主义,曾对西方社会抱乐观态度,晚年流露出悲观失望情绪。1980年7月1日逝世。
内容概要 1955年3月,一个令人愉快的温暖的夜晚,年轻的保守党议员罗杰·蒯夫在伦敦的私邸里邀请朋友们共进晚餐。客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众议院的辩论和即将举行的选举,都认为罗杰是他们中间唯一将取得成功的新星。罗杰的父亲是个营造师,属于殷实的外省中产阶级;罗杰说话的口音完全不是伊顿公学或禁卫旅的;尽管娶了一位名门世家的小姐作妻子,罗杰仍属于那种出身档次不高的“非正规”的政客。但是,罗杰却有着明确而坚定的目标: 一要掌权,二要用这权力做点什么。选举结果,保守党取得胜利,罗杰主动要求到一个新成立的部担任驻议会次官,开始机敏而稳妥地分两步实现自己的计划。在那个时代,西方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中间正在形成一种认识: 要想避免全球核灾难,就必须制止核扩散,促成美苏核裁军。罗杰也认为,发展核武器对英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只能耗尽英国的国力而无助于它的强大。罗杰的目标就是设法使英国政府放弃核武器的研制,从而保全国力,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这个新成立的部是负责武器制造的,许多政客都在这里断送了政治前途。罗杰却知难而进,选定它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桥头堡。罗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到吉尔贝勋爵的大臣宝座上去,拥有真正的权力。他在议院发表演说时,一点都不采用历来所说的演讲术,却使几乎所有的听众都感到更亲切。在卡尔顿俱乐部,他得到另一位观点相近的“非正规”的文官刘易斯·艾略特(本书的叙述者) 的默契和支持,选定他作自己的助手。他尽力掩盖起自己的真正目标,使用模棱两可的言词,把尽可能多的政客和文官拉拢到自己周围。连飞机工业、空军元帅和科学家这些显然相互并无关联的势力也都不约而同地为反对吉尔贝和支持罗杰而奔走游说。在重重压力下,吉尔贝勋爵病倒了。空气中立刻充满了一种兴奋的浓烈气息。罗杰带着讽刺的微笑说: 他已经完了。不久,吉尔贝被免去大臣职务,由罗杰接任。他如愿以偿,取得权力走廊中第一个回合的胜利。按照罗杰的信念,掌权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权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现在他可以开始第二步行动了。他知道,长远看来起决定作用的是大企业加军人和科学家,而他的政策对空军和航空工业都不利,所以他一方面竭力拉拢海军,另一方面又在航空工业巨头中挑出一个最强大的巨头拉富金结成同盟。他还利用贵族出身的妻子卡罗,同保守党实权人物拉关系。1956年10月底,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了,全国到处都洋溢着激愤情绪。人们期望罗杰讲话,他却违背信念,从始至终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他相信,在这种时候说话,只能使他这个权力走廊中的新手迅速失去他拥有的一点儿信誉。他才不肯去冒一次没有价值的险呢。政府决定成立一个内阁委员会,专门审议罗杰提出的防务政策。保守党实权人物科林伍德希望罗杰在草拟白皮书时,尽量使用含义模糊的语言,把真正的意图掩盖起来,不让人们知道废弃的将是些什么武器,以便蒙混过关,待生米做成了熟饭,政府也就无法中途放弃这项政策。科林伍德这样做,是为了利用罗杰来保持自己的权力;而罗杰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同科林伍德达成妥协。这时,劳务大臣突然向罗杰提出警告,希望他从一开始就估计到劳动力情况,即使一个孤立的单独项目下马,也意味着7000人失业,其中有3000名专家。罗杰相信这是为了刺探虚实而虚晃的一枪; 真正要试探他的真实意图的,是迄今保持沉默的某些利益集团。实际上,反对党已经开始行动,保守党内也有人不支持他,危机初露端倪。罗杰的私生活也遇到了麻烦。他的情妇埃伦先是接到一个女人的电话警告,然后又相继收到好几封匿各信,威胁说要将罗杰的隐私公之于众。刘易斯一方面赶紧请保卫部门的熟人设法查出策划者的名字,另一方面十分害怕这件事情与反对罗杰的政治活动有关。他感到,他和罗杰至今为止的一切努力,都是循着一条封闭政治的渠道,在权力的走廊里很难地挣扎前进,罗杰正经历着他个人的政治危机。经过努力,内阁作为一项妥协,接受了罗杰的防务白皮书,罗杰将面对议会的辩论。在辩论前的那些日子里,各种不同意见大造舆论。保卫部门还找到刘易斯,莫名其妙地调查他和共产党的关系。反对党领袖在外地发表了演说。他们还提出一项动议,要求将议会通过的海军拨款削减。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反对罗杰的一步政治棋。科林伍德奉劝罗杰千万谨慎从事。罗杰的好友,美国科学家大卫·鲁宾则劝他赶快抽身,否则就要自己掐自己的脖子。罗杰的妻子也收到了匿名信,她暴怒地向丈夫提出最后通牒。深夜,四面楚歌的罗杰见到了埃伦。这对深深相爱的情人的眼睛碰在一起又躲开了。这一瞬间,他们之间传递的不是爱,不是欲望,甚至不是感情,而是理性的知识。罗杰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爱的残酷。罗杰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的注视。刘易斯觉得,一个家庭濒临破产的时候,女主人在外省城市的小街僻巷里所受到的,也正是这种目光。卡罗决定施加她的全部影响来迎接这次辩论,尽到她对不忠的丈夫的最后一次义务。但是她的努力失败了。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凯弗不肯帮忙。凯弗不仅妒忌罗杰的才能和成绩,也妒忌他的男子气魄。他是怀着自己在两性生活中怯懦而备受挫折的悲哀和仇恨的心情看待罗杰的。所以,当他拒绝卡罗的时候,噪音因为残酷而显得特别柔软。卡罗的弟弟公开表示要反对自己的姐夫。被罗杰赶下台的前任大臣吉尔贝也插进一手,在议会辩论时,以一个老战士的光荣身份发泄他对罗杰的仇恨。辩论结束以后的投票表明,尽管罗杰的白皮书勉强得以通过,但是保守党内却有34个人弃权表示不赞成这项政策,从而严重地动摇了他在党内的地位。罗杰不得不承认失败而提出辞呈。他本来可以急流勇退,接受党内高层人物的建议,赶快把他那项政策的重负甩开,换一个不太起眼的部继续做大臣。罗杰却拒绝向党内核心人物求情,给台阶也不下,勇敢地选择了忍辱下台的结局。辞职后,他与卡罗离了婚,和埃伦一道过着简朴的生活,下次选举也不会再参加。这颗崭露头角的政治新星就这样从权力的走廊里消失了。
作品鉴赏 在当代世界文坛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具有斯诺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对西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内幕作如此深入的研究和生动的艺术描写。他既是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又是在政府和议会中长期担任要职的官员;他虽出身贫寒,却因贡献卓著而受封为勋爵成为贵族;他是货真价实的自由派人道主义者,还是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小说家。他这种独特的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杰出的艺术才能,使他成为今天西方“权学”研究中当之无愧的名家。这部小说发表后,“权力的走廊”这个原本仅指故事发生场所的十分普通的名词,竟然迅速步入了英国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当代英语词汇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成语。仅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想象出小说的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斯诺不喜欢隐晦曲折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他采用的是地道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方法,对环境、人物和情节作真实而细致的描写。在这部小说中,他通过3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反映了五十年代中期英国社会权力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风貌。主人公罗杰。蒯夫是个悲剧人物。尽管他雄心勃勃,要为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制止人类核灾难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不乏智慧、毅力、勇气、手段和机遇,他却仍然无可避免地败下阵来。和他不同,保守党党魁科林伍德和主持“政治之家”的贵妇人黛安娜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生活在受到魔法保护的圈子里,随心所欲地玩着权力的游戏。工业巨头拉富金属于又一种典型。他白手起家,惨淡经营,终于成为航空工业中举足轻重的首富,在自己的经济王国里拥有了巨大的权力。他所代表的资本的势力,与黛安娜等人的特权势力,理所当然地汇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这两种并行不悖的势力的永久性。在这种情况下,幻想突破等级束缚、把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和对过去时代的浪漫主义向往当作精神支柱的罗杰,除了从权力的走廊中黯然消失,还可能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呢?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满足于故事本身的叙述,而是把笔触探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意描写各种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这部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心理分析的特征。这样一来,尽管情节的曲折性和紧张程度相对有所淡化,却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具有更为丰厚的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为适应这一需要,作者的文笔简约深沉,在借助线索人物刘易斯的第一人称叙述时,常常有意打破叙述、对话和思想的界限,运用有别于传统对话叙述方式的自由间接引语和半直接引语,大大提高了语言媒介的精致微妙。
上一篇:《美国文学·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下一篇:《美国文学·欧内斯特·盖恩斯·简·皮特曼小姐自传》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