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文学·塞弗里斯·大海向西》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塞弗里斯(1900—1971),希腊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外交家。本名乔治·塞弗里阿底斯·塞弗里斯是他的笔名。塞弗里斯曾在法国巴黎攻读法律,后参加希腊外交工作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曾在卡拉和贝鲁特任职,后又任驻伦敦大使。1931年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之作——诗集《转折点》,引起人们的注目,被誉之为“未来的诗人”。此后又陆续出版了《水池》(1932)、《神话和历史》(1935)、《习作》(1940)、长篇诗《画眉鸟号》(1942)及《航海日志》(1940)三卷。其中《神话和历史》共收诗二十四首,描述了诗人对古代神话和逝去历史的缅怀和追忆,这本诗集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之作。塞弗里斯的诗影响很大,被广泛译成各国文字,其中长诗《画眉鸟号》被称之为当代欧洲诗歌中的杰出之作。由于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塞弗里斯1947年获得希腊雅典学院的帕拉马斯奖金,1960年获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称号,196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及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塞弗里斯的诗作注重把古代神话与当代日常生活的表现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强有力地反映了希腊文化的优点,也唤起人们内心深刻的共鸣。”(诺贝尔奖得奖理由)他的诗作在敏锐感受希腊文化的同时,深受象征派诗歌和爱略特诗的影响,从而把象征主义全面引入到希腊现代文学之中。他用优雅的抒情和清新的词汇给希腊诗坛带来了新的活力。
内容概要
大 海 向 西
大海向西同一列山脉相会合。/南风在我们左边吹着,刮得我们恼火极了,/是那种切肤刺骨的风啊! /我们的房子在松树和角豆树中间/。高大的窗户,宽大的方桌,/让我们给你写信,到如今已写了这么久;/那些信投入了分隔我们的裂缝中,/为的是将裂缝填平。
启明星,当你俯下你的眼睛,/我们的光景便那么甜蜜,胜过那/涂在伤口上的油膏;那样欢欣,/胜过浸润舌根的凉水;/那样宁静,胜过天鹅的羽翼。/你把我们的生活掌握在你的手心。/吃过流亡的苦果以后,在晚上,/只要我们留在那粉墙前面,你的声音便如希望之火来接迎我们; /而这风又开始呜咽,/象把剃刀刮着我们的神经。
我们每个人都给你写同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别人跟前沉默不语/,每个人都各自守望着目一个世界,/守望着山脉上的白天和黑夜,/守望着你。
谁来揭掉我们心上的忧愁呢?/昨夜一场大雨,今朝又是那样,/满天乌云紧压着我们。我们的思想——/好比昨天那松针般的雨脚纷乱如麻,/它们被捆着不用,放在我们的门旁——/准会堆成一座崩溃的高塔。
在这些大部被毁灭了的村子中,/在这面对南风的海岬——/它的山脉在我们前面遮蔽着你——/谁来为我们计算我们决定忘记所要付出的代价? /谁将接受我们的奉献,在这秋季的末尾? (选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
作品鉴赏 大海是单纯而又神秘的,流动而又恒在的。海以它寥无垠的恢弘, 向人类展示着无限和永恒, 展示着自然的全部魅力。海是大自然的象征。当你身临大海,呼八面来风,远眺那天海一线所交织的浑沌时,你的思绪,你的情怀被海的诱惑所呼唤,思接千载,心驰万里。大海成为人们亘古永恒的喟叹吟咏的母题。大海启迪了多少智者圣哲的沉思冥想,大海触动着多少骚人墨客的吟歌咏怀,海无尽头,吟咏大海的诗篇便同样永无穷尽。海在塞弗里斯的作品中也是一个经常反复出现的母题。他用希腊人对海所特有的那份心灵感应,以诗的形式赋予海一种新的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表征,一个神谕。《大海向西》这首诗就是通过大海这一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感受、体验和冥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和释义。这首诗是一首意象化与意绪化完美融合的诗。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处理方式,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清晰而又朦胧的意义,增加了诗歌词语本身的载覆能量和深刻内涵,并将自己独特的冥想意绪浸润到每个意象之中。诗的第一段,主要由三个核心意象组合构成,这三个核心意象是大海、房子和信。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是散在的非逻辑的,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关于人与自然的诗哲式的述说。大海无疑表征着自然,房子作为人类的栖居所在,成为一个独特的象征。人借自然而生存,但他又超出于自然,用人工的操作营造一个存居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温存而安逸的,可同时也形成一种幽闭和阻隔。这样,在诗中自然的空间——大海与营造的空间——房屋便显示着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疏离状态以及渴求交流的企盼。营造的空间是幽闭的同时又是敞开的,那种渴求交流的企盼,通过写信方能表达,且通过写信方能达成。信成了沟通联结人与自然的唯一中介。“让我们给你写信,到如今已写了这么久; /那些信投入了分隔我们的裂缝中,/为的是将裂缝填平。”在这里,塞弗里斯构思奇巧,在大海与房子之间切入了一个写信的行为,从而赋予这一寻常的生活行为以不同寻常的哲理意蕴。信固然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然而作为人类指称世界的符号,作为人感知冥思的载体,信——语言乃是人类自身的内在设定,因而它也构成了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前提和媒介,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说:“语言乃存在之屋。”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行为其实质乃是一种照明活动,仰赖语言的照明,一切存在才得以示现出来,使之完成通向存在的去蔽澄明的境界。因此,一切在的示现与澄明都藉赖于语言照明这一行为,藉赖于通过语言所进行的对话交谈,正是“交谈指证出了一个共同世界的存在”。(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塞弗里斯可否受过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穿透意象。《大海向西》一诗涵蕴的深奥哲理确确实实在向我们敞开着一个存在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首哲化的诗,正如海德格尔的某些哲学论著是诗化的哲一样。更有意味的是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拨转西方哲学的“误入歧途”,以重新恢复柏拉图以前希腊文化的本来状貌,而塞弗里斯的创作灵感也正是渊源于古希腊的文化精神之中。两人对古希腊文化同样是心向往之、敬仰备至的。或许正是在古希腊文化这一共同基点上,我们找到了塞弗里斯与海德格尔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存在的共同感受、冥想和体悟。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说过:“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自然就是人类的家园,人的存在伫立在一块充满悖论的大地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赐予人类以血肉之躯,赐予人类以性灵。人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本真而存在,一方面作为与自然相抗衡相争斗的异在而存在。这设定了人的诞生必将标识着一个苦难历程的开端,人自己放逐了自己,使自身成为与自然相疏离的流浪者。《大海向西》表达了这种诗哲式的流浪精神与忧患意识。这是作者面对自然所产生的还乡冲动。“吃过流亡的苦果以后,在晚上,/只要我们留在那粉墙前面,/你的声音便如希望之火来接迎我们。”哲学冥思的归宿是精神的还乡,诗又何尝不是一次精神的漂泊与还乡。在漂泊与放逐中,人类企盼着家园的回归。对漂泊放逐异在的行吟诗人来说,还乡的冲动执著于一个神圣的秘而不宣的守望。在这守望中,人获得了步履维艰的旅途上的精神支点。守望来自于神圣的承诺,在静静的守望中,人战胜放逐的孤独与绝望。“我们每个人都给你写同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别人跟前沉默不语,每个人都各自守望着同一个世界,守望着山脉上的白天和黑夜,守望着你。”守望是一个神圣的承诺。它既神秘又清晰,但很难用理性逻辑去验证去把握去解析。理性逻辑所造铸的思想之塔,永远无法企达守望所默示的一切,因而,“我们的思想,/好比昨天那松针般的雨脚纷乱如麻,/它们被捆着不用,放在我们的门旁,/准会堆成一座崩溃的高塔。”人与自然的疏离,导致了存在的遮蔽,导致了自然的本真与人的本真的遮蔽,“它的山脉在我们前面遮蔽着你。”要让自然向人敞开,让人向自然敞开,仍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人于神圣的守望中,藉赖语言的照明活动来完成存在的去蔽。在漂泊中,在放逐中,在守望中,人类做出了无数次的祭奠和奉献,或许这仅意味着一个西西弗斯式的神话。不管这祭奠和奉献是否值得,是否荒诞,是否可靠,是否有人或有神的承领(计算),守望和奉献无疑都将是一个命运的设定,正如漂泊与流浪同样是一个命定一样。塞弗里斯是一位具有希腊精神的诗哲。《大海向西》这首诗,虽是一首精炼短小的诗,但在充满意象的诗行中,浓缩着诗人对于自然与人这一古老命题的哲学沉思。这首诗的表述是纯诗式的,它通过意象的张力,把极富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思辨精神高度浓缩在诗的意象之中。诗人的哲学冥想也许是有意识的,也许是无意识抑或是潜意识的,但不管怎样,在我们穿行意象的迷宫时,总会或少或多地捕捉到一些深奥的玄思,感受到一点神秘的启示,领悟到一些难以言说的东西。由于塞弗里斯对于意象创造的得心应手,也就避免了一般哲理诗那种枯燥乏味的概念图解,并确保了其中的奥义永远向阐释者敞开。
上一篇:《捷克斯洛伐克文学·塞弗尔特·在窗旁》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下一篇:《日本文学·太宰治·斜阳》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