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时候,我在巴黎一面研究,一面写作。那时所发表的文学作品,已有不少人加以赞美,其中有些连我自己也很喜欢。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还可求其更加完美一些,虽则自己不能决定短处究竟在什么地方。
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捩点。
有一晚我在凡拉爱朗先生家里,他是比利时的名作家。同座有一位年长的画家,他对于晚近雕塑艺术的退步,极表慨叹。我那时年少气盛,对于他的意见竭力反对。我说:“以巴黎而论,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位雕刻家足与米开朗琪罗媲美吗?难道罗丹先生雕刻的潘赛阿像、巴尔扎克像,不能跟大理石的耐久力同传不朽吗?”
我的驳辩说完之后,凡拉爱朗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像你这样的钦佩他,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我满心的高兴。但第二天凡拉爱朗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然而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当我们告别的时候,罗丹转过脸来对我说道:“我想你或许要看看我的雕刻作品,可惜都不在这里。但请你星期日到我梅登的乡下住宅来,我们并且可以一同用便饭。”
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地顾盼,他本人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造像,更有许许多多石膏所塑,作为初步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时甚至只是一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上堆满着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工作。
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子前立定了。
“这是我最近的作品,”他一面揭去盖在上面的湿布,就露出一个女性的半身像来,那是神采焕然地用泥土所塑的,“我觉得这已是完工的了。”
这身体魁梧、肩膀宽阔、一脸灰白胡子的老头子,往后退了一步,侧着头细加端详。“是的,我想没有什么毛病了。”
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旧嫌太硬。对不起……”
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发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头子的手指活泼了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别的几处地方,再退后一步,细细观察。然后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背向外,仍旧恢复了初见时那魁梧的老人。
还没有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个人一同走出那房间去。
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欲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如何做法的。
一个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记了时间空间与整个的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得到了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着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
我觉悟遗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志以求完美的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别无神妙的方法了。
(王家棫 译)
【赏析】
本文节选自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第五部分: 《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
茨威格喜欢结交各国文化名人,并从一些文化大师那里获得了友谊和教益。这篇文章回忆了他在年轻时与自己所景仰的雕塑大师罗丹的会面,罗丹全心全意专注雕塑创作的情景,使他领悟到成功的秘诀。文章道理简单,语言平实,先后有序,首尾呼应,而又颇有波澜。前两段已经表明这位艺术大师给了茨威格一个极大的教训,对他以后的写作意义重大,但却没有直接描写进入雕刻室那动人的一幕,而是先对会见的缘由和作为“不必要的旁听者”的第一次会面进行了一番交代。茨威格不仅想突出大师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想对罗丹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刻画。
在初次见面时,“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但罗丹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无名的晚辈而轻视他。“那位大艺术家是十分和善的。”这不仅展示了大师的人格,也表明他待人接物的专心致志,为后面描写大师在工作中忘却一切、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进行了铺垫。接下来,写到了罗丹十分细心地考虑到作者想看看他的雕刻作品,邀请作者去他的乡下住宅,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出第二次会面,顺理成章地转入了对罗丹雕刻室那动人一幕的生动描写。
曾当过罗丹的秘书并写过《罗丹论》的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写过这样的话:“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是什么把这位伟大的艺术家造就得如此伟大: 他是一位完全倾其全力,投入他的雕刻工具的低微而硬固的存在之中而毫无其他向往的劳动者。”“他那难以名状的精神集中处处都对他有好处。”(《奥古斯特·罗丹》,见于《里尔克散文选》)茨威格在这里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但说得更亲切。
在对罗丹雕刻室的描写中,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和动作,从外部对大师的形象进行了刻画,但却很自然地引导我们深入到大师的内心,看到他对艺术的热爱。来到已完工的“女性的半身像”旁边,大师在它上面发现了一点点问题,于是他的工作“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作为亲身经历者,随着大师逐渐进入忘我境界,作者也忘却了周围的一切,一心一意观察着他的动作,他的表情,他的自言自语。他时而“欣然微笑”,时而“眉头紧皱”,就像在与自己心爱的人进行着交流。而作者又何尝不是在与大师进行着全身心投入的交流呢?于是不用他说“但是”后面的话,作者便“十分感激地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他也“感觉到了我的情绪”,最后两人相视而笑。
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而是哲理性散文,写罗丹其人其事只是手段,揭示成功的秘诀才是目的。这当然是一种正确的看法。但细细读来,可以发现作者并不仅仅将会见罗丹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手段,而是在事件与人物中倾注了饱满的感情,将罗丹塑造得鲜活、生动,富有立体性。他在《巴黎,永远焕发青春的城市》中还记述了与法国著名翻译家莱昂·巴扎尔热特的友谊,描写了对德语诗人莱纳·马利亚·里尔克的印象,这些人的形象都很生动、亲切,而不仅仅是表述某些哲理的手段。因此《成功的秘诀》没有说理散文的枯燥,也赋予写人记事散文以深刻,情、理、事就这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毕竟是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个人,使他在不经意间悟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着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于是他也就在叙述的过程当中仿佛是不经意间传达了这个道理。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刘晓华)
上一篇:《意大利缺钱·密茨凯维奇》
下一篇:《我与绘画的缘分·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