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就艺术上一种新的理论问题作过一次简短讲演,其中提到,任何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在它能具有激起人们的高尚热情与真诚的自我牺牲这种效果。我曾把这样一种艺术的理想效果拿来和一个宽厚的心灵初恋时候的感情效果作了比较,指出这个宽厚的感情所带来的真正影响便是强烈的道德感,它产生着一种自我牺牲的愿望。但是那时我还没有读过托尔斯泰讨论这个问题的那部名著。那部著作反复强调了我在一些讲演里曾经尽量阐述过的许多道理;而且直到目前还没有哪一本书曾引起过这样一番激战。所以我认为今天讲讲这个问题完全是有必要的。作为大学学生,你们应当对当前文艺界的现状具有相当的了解;而托尔斯泰这本书的出版(这本书起初曾以杂志论文的形式发表)实在是文坛上的一件大事。这书法译本的标题是“Qu'estcequel'Art?”。
在未讲之前,我想提醒你们注意,对于这个理论,决不要因为人们对它作了种种批评便因此对它怀有成见。一个文学研究者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他的见解不应由别人去代他形成。这一点我不能不向你们特加说明,希望你们对我自己的看法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不要认为某个东西便是好的,某个东西便是不好的,只是因为我是这么讲的,而是要通过不杂成见的阅读与思考去进行一番独立的探索,看看我说的到底对与不对。在托尔斯泰这个问题上,批评是那样地来势凶猛,而且在某些方面又是那样地有根有据,因此连我也犹豫了起来,怀疑这本书值不值得去买。但是我很快就又想到,一本能使世界上这么多人在一个艺术问题上大发脾气的书一定会是一本气魄很大的书。的确,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发了什么意见就引起了千万人去骂他,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它说明这个人还是有点价值的。书读了以后,我觉得我的那些想法是完全对的。它的确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但同时你思想上也得有准备,书里面又充满着种种令人吃惊的错误,意想不到的谬误判断,这些也确实应该遭受严厉批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在某些方面固然很强,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也很弱。罗斯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对希腊艺术并不真正理解,而且在许多方面很像托尔斯泰,喜好诋毁他不懂的东西,不只是希腊艺术,还有日本艺术。他在希腊艺术上发表过的一条见解很可以证明他认识上的局限性。他曾说梅迪奇的维纳斯是一座非常平淡乏趣的雕刻。托尔斯泰所说的就常常更怪了;他对莎士比亚、对但丁以及对许多人都不喜欢,而这些人的名声乃是多少世纪以来早已肯定了的。他整批整批地否定许多文学派别、美术派别与音乐派别。如果有人把他说过的错话一条条从他的原著里都摘出来,单独印在一页纸上(这事已经有些评论家做了),那么读了这页东西以后,你一定会以为托尔斯泰已经突然精神失常了。但是我们却不必去计较这些细小缺点。有些巨人是不能根据他们的缺点来加以评价的,而只能根据他们的才力来作评价,而且尽管有这许许多多毛病,这本书却可以帮助人用一种新的和宽厚的眼光来看事物。况且,这本书也是非常诚恳的和无私的——它的作者甚至把他自己的作品,他青年时代所写的许多精彩东西,也都一概加以否定;这些书曾为他在现代小说家中赢得极高的席位的。但是他现在却对我们说,这些都不是艺术作品。
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些,这里有一点需要加以修饰一下。托尔斯泰并不否认他所排斥的许多艺术在狭义上讲也还是一种艺术;他的意思是说它们不是好的艺术,不是最好的艺术,因此也就不应受到赞美。这点交代清楚以后,下面我们就好来解释他的学说了。
他所坚持的第一个立场大致是这样:相当一部分号称伟大的艺术作品,除了受过教育的人们以外,往往没人能懂。你的教育和素养必须达到相当的程度,才谈得上去理解许多东西的妙处,比如一件希腊的珍宝或雕刻,一篇繁复的乐章或一首卓越的现代诗歌。你一定要经过相当的训练才能懂得现代社会认为是美的那些东西美在什么地方。从人群中找上个农民来,把一张名画拿给他,把一首好诗念给他听,或者让他欣赏一篇复杂的大部头的乐曲,然后问问他,他对这些东西有什么看法。这时他就会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你说,他更喜欢的是他村里教堂中的图画,卖唱人所唱的歌曲和跳舞音乐。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主要部分,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文化的,不富裕的,不风雅的;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而不是女士和先生们组成的。有教养的阶层总是一小部分;一个民族中的多数仍是劳动的人。但是依照对艺术的一般理解与做法,艺术却成了只有受过高深教育和富裕的人才能理解和欣赏的事物了。这样一来,艺术岂不成了一种人类当中至少十分之九的人都和它毫无关系的东西了!
而且,强调一般群众是低劣的这种话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他们就真是低劣动物,对最高尚最美好的感情都没有知觉吗?那么艺术家们所大谈特谈的最高尚最美好的感情又是些什么呢?难道不是指的忠诚、爱情、义务、顺从、忍耐、勇敢——总之一切构成一个民族的种种长处和美德的那些品质吗?农民没有忠,没有爱,没有勇气、耐心和爱国思想吗?事实上,难道不正是农民才更甘愿为他的国王和国家奋不顾身,为旁人牺牲自己,在危急关头做出壮烈举动,在和平时候不顾自己来成全别人,在一切情况下服从命令?难道不正是农民才最懂得爱?最好的丈夫,最好的父亲究竟都是哪些人呢?在一切多少足为教会增光的人们当中,最虔诚的信徒们又是些谁呢?老实说吧,也老实承认吧,农民在道德上是比一般高贵与富裕的人士要强些的。所谓的人类善良在哪里可以看到呢?各种道德的通俗范例到哪里去找呢?是到城里的富人中间去找呢,还是到村民中间,到那些不懂什么是艺术的人们中间去找呢?答案只有一个,而且也就是罗斯金很久以前已经作出过的那个。整个来说,穷人是最好的人。如果你想要寻找神圣——作为人类善良解释的神圣,那你就必须到穷人中间去寻找。感情生活里面的一切高尚的东西都在那里。其中少数人的邪恶勾当和愚昧行为并不能说明什么;人民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的。
好了,多数人们都是好的,可就是与艺术无关。那么试问艺术又是什么呢?艺术乃是凭借文字、音乐、色彩与形式以传达感情的一种力量;乃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去接受真与美的一种手段。但是一般人却无法理解艺术!如若这样,那岂不是说一般人对真与美都没有感觉了吗?可是前面我们不是已经承认人类的高尚情操都属于他们?因此如果说多数人们本来就具有各种高尚情操,而我们所谓的艺术却又打动不了他的思想与感情,试问毛病在哪里呢?毛病肯定在那艺术,而不在人。
这就又引起了一个问题——历来我们所说的种种伟大艺术是否能真的诉诸人类的高尚感情?这里托尔斯泰毫无畏惧地作了回答,当然不能。如果真能这样,那么人们也就会受到感动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受到感动;人们并不理解它们;人们并不喜欢它们。这便是这些艺术并不曾诉诸人们高尚感情的绝好证明。那么这些艺术又能诉诸什么呢?在这点上,托尔斯泰的文章实在是鞭辟入里之至,令人无可反驳,虽然其中个别错误不免使整个论点受到削弱。我们一向所谓的艺术作品,据他的说法,只能诉诸人的肉感与情欲;而一般农民却是纯洁的。他们不喜爱裸体画或者别的这类雕刻;另外一切带有诲淫性质的诗歌小说他们也都一律不爱。肉感主义乃是最靡弱和站不住脚的;真正的强者决不去追求这类东西——他的立身行事都与这种反常的做法无缘;如果打个比方,他正像有些动物那样,天生不喜淫乱。我们知道,多数动物正是这种情形。但是西方的艺术,不论希腊的也好,意大利的与法兰西的也好,却多少世纪以来一向太欠纯洁,对其鉴赏者只知作性的挑拨。自然其中不乏例外,但是我们在检阅艺术的意义时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考虑,我想在这点上托尔斯泰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任何人也反驳不了。
其次,我们就以文学为例来谈谈。现在的情形是,农民看不懂我们的精致文学;这些对他们完全不起作用。而他们那里却有着他们自己一套简单的文学,但却非常优美——例如种种教人为善的动人诗歌与故事,等等,另外就连我们最高明的批评家也无不承认,任何一位诗家都不愁从那些颇遭轻视的农民文学里面汲取到最美好最真纯的灵感。我们决不能认为农民接受不了文学里的感情——正相反,他们完全能提供这些,甚至传授这些;以英国而论,他们自从华尔特·司各特以来,甚至更在这以前,便已对每个英国诗人作过传授。苏格兰歌手中最伟大的人物便是一位贫苦农民。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农民对文学感情的高级形式绝非陌生。但是我们的精致的文学,我们有教养人士的文学,却完全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那毛病一定出在艺术本身,而与农民无关。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高级文学作品所自谓能表达与传授的崇高感情其性质究竟是如何。
这里托尔斯泰的锋芒也是锐不可当的。我们许多伟大的剧作处处离不开犯罪、凶杀、淫欲、通奸、阴谋、叛逆,总之,人性当中一切令人发指的东西。我们的小说,就其绝大部分而言,在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里面,旨在挑拨情欲的地方也很明显。我们的诗歌则千百年以来关于性爱乃至更加莫名其妙的情欲的描写也在那里面占了绝大篇幅。这里我只是将托尔斯泰的看法作一概括;另外,使你吃惊的是,他竟将那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都置于他的批判之列,而且尽管这样,在我看来,也还不失为正确。他接着又说:“你的作品永远也不能为那广大的诚实人们所接受。你永远也不能靠那些诲淫诲盗、放侈邪僻的故事去打动他们的心。他们心地善良,是不会到那些东西里去寻找乐趣的。”
至于他对现代音乐以及其他艺术部门的谴责,我这里就不多提了,因为以上所举例证已足够说明这些。他的结论便是:“如果艺术乃是表现与传达感情的手段,那么最高尚的艺术也就应当是表现与传达最高尚感情的手段,但是最高尚的感情却应当是能为一切人所感受到的;因此真正的艺术便应当能诉诸全体人类,而不仅限于某一阶级。现代艺术所以不是伟大艺术,甚至仅是坏的艺术,那证据便是,一般人们不理解它。”
(高健 译)
注释:
法语,意为“艺术是什么”。
贫苦农民:指罗伯特·彭斯。
【赏析】
小泉八云写这篇随笔,旨在介绍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这本书洋洋洒洒15万字,是托翁对艺术看法的全面阐述,表达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标准。小泉八云基于阅读此书的体验和认识,精确地概括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使读者对这本书乃至对托尔斯泰的了解都加深了一步。
在介绍托尔斯泰基本的艺术理论之前,首先以自己的感受为例,提醒读者在阅读前所应持有的态度。托尔斯泰这本书,受到了许多人毫不留情的批评,但小泉八云敏锐地认识到,能够引起这样争议的书必定有它的独到之处,最起码不会是平庸的,后来的阅读证明了他的这一想法。实际上这对文学研究者甚至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审美判断力,“他的见解不应由别人去代他形成”,这正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金子往往掩埋在沙子之中,文学中的美与真也往往隐藏在瑕疵和谬误之下,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鉴别是不会轻易被发掘出来的。如果养成了人云亦云的习惯,把别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理解,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很容易在阅读中与美和真失之交臂,失去了阅读的意义。长此以往,既难以获得真知灼见,更容易思想僵化,在研究中举步维艰。小泉八云对于《艺术论》的阅读态度给人以很好的启示。文学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应该学会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要通过不杂成见的阅读与思考去进行一番独立的思索”,这是学习和研究取得进步的前提。对于没有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决不能根据别人的议论妄下判断。《艺术论》这本书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这本书中存在的错误,小泉八云在这篇文章中作了明确的阐述。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中“充满着种种令人吃惊的错误,意想不到的谬误判断”。但瑕不掩瑜,这本书带给读者的启示和思考,足以挽回其错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小泉八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谓褒贬分明而不失公允。这也是在阅读态度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的恰当认识。小泉的这篇随笔,即使对于那些并不想了解《艺术论》这本书的读者,也提供了一种阅读的范例,让人学习到如何在鱼龙混杂的书本知识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然而,这篇漫谈式的随笔在文学评论上又是如此地精确,小泉八云在介绍托尔斯泰的艺术立场这么一个复杂的问题上深入浅出,层层推进,化繁为简,将其解说得简单明白,把《艺术论》这本书的轮廓和精髓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学知识。在《艺术论》中,托尔斯泰大抵谈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信仰的丧失导致艺术价值指向的混乱;第二,现代派艺术作品难懂,过于形式化,拒绝了更多的普通读者,因而是小圈子的艺术;第三,未来的、真正的艺术,是全体民众都能理解的艺术,它传达了作家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宗教精神,是“传达出把人们导向兄弟般团结的情感的作品”。他对现代派的艺术,尤其是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表达了反感和厌恶。托尔斯泰对艺术的标准不是美,而是以善为归依。托尔斯泰否定“艺术的目的在于美”的说法,对于西方美学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术的目的就在创造美”,并且在给艺术下定义时都一定要把美的概念拖进来的主张,托尔斯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托尔斯泰强调指出,现代优秀的艺术,“应当不是某一群人的艺术,不单单是某一阶层的艺术,不单是某一民族的艺术,不单是某一宗教崇拜的艺术……它所传达的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的感情”。因而他认为,“基督教的艺术即现代艺术,应当是普遍的”。显然,托尔斯泰强调艺术的普遍性,是要使艺术具有全人类的性质。他希图通过倡导艺术的普遍性,贯彻其博爱主义,实现人类大同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他反对把艺术变为少数人“享乐的工具”。艺术必须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介绍这么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观点时,小泉八云用自己的逻辑重新解释了托尔斯泰的看法,使问题易于理解而又能一下子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个世界上怀有着最美好、最高尚感情的人是广大的普通群众,而现有的艺术往往不能为他们所理解,那么这些艺术就不能反映人类最美好、最高尚的感情,这样的艺术便不是好的艺术,好的艺术应该能够被全人类所接受,“真正的艺术便应当能诉诸全体人类,而不仅限于某一阶级”。通过这样浅显的归纳,小泉八云把托尔斯泰艺术观点的精神实质抓住并向读者娓娓道来,把这么一部反映托翁基本思想的著作介绍给了普通的读者。
(徐杏杏)
上一篇:日本人的微笑·小泉八云
下一篇:伊凡·屠格涅夫·梅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