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时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噪音最盛的时代。我们制造出很多的噪音,不仅是为了显示我们处于快乐的节庆气氛中,为了拉选票,为了替商品作广告,为了显示自己的观点;而且,我们还为了噪音而制造噪音。噪音成为现代生活的最大灾害。在我们生存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被噪音所侵扰,必要的与不必要的,有意的与无意的,这一切噪音足以使我们神经紧张、错乱。如果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6岁,那么对此我们只能责怪自己。在我们中间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噪音,正在以可怕的速度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近来有人注意到,现在孩子们的嗓门尤其高。无疑,孩子们看上去都是优雅甜蜜的,但他们一开口就是响亮的嗓音,老师从第一节课就尽最大努力在教室中喊“安静,安静”,但这话对孩子们看来不起什么作用,他们依然是世界上最闹嚷的生灵。我想,在学年结束时,如果能为校园中最轻柔的说话声而设立一项奖,借此将绝对安宁的时间引进教堂,那将是受益匪浅的。
延续到夜间的沿街叫卖声也发作到可怕的地步。要想在家中专注于写作或研究,看来已不可能,尤其是你家的窗户对着大街的话。即使是你退缩到家中的角落也难避其害,因为小贩为了将你搜寻出来看来是扯足了嗓门;要是你躲进家中最幽深的地方,叫卖声也能穿墙透壁。我现在写作此文时,就看到两个大蕉果小贩接踵而至,听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几乎至于吵架的闹嚷声。我担心“格鲁·莫尔”食品公司进的货只是更多的大蕉,因为我注意到另有两个小贩带着同样的商品走来了。现在换个花样,我发现,收旧报纸与空瓶子的正在以抑扬顿挫、四处飘扬的男高声表达着他的希求,磨刀人像是掉进了陷阱似的发出痛苦的喊叫,还有许多其他的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所有这一切都告知我们,他们在叫卖着什么东西;从芝麻油饼到莲花、茄子或镯子,可谓无奇不有。
我害怕与有摩托车的人作邻居,摩托车手要出门了,他带来的震动不安能持续半个小时的光景,即使是摩托车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星期天时,这位摩托车的热衷者检查和修理发动机时,周围就成了一个金厂。我说金厂,是因为在我的体验中,金矿在氰化处理之前被粉碎时,那真是世界上最震耳欲聋的地方了。这是我几年前参观一家金矿时对其中的全过程所得到的印象。导游向我细致地讲解一切,但是我只能看到他的嘴唇在动,周围的声音盖过了一切。我曾经参观过不少类型的工厂,但随着导游的手势和嘴唇的一张一合,我放弃了所有想知道棉花或蚕丝是如何被加工成纺织品的企图。机器的嘈杂声总是高于导游的说话声,这个事实常常被担任导游工作的人所忽视。导游解说不停,我的脑子里转的却是赏心悦目的安静去处。
我曾经放弃一套非常舒适的住房,原因只是一家邻居每天早上五点钟就打开了收音机,远远早于电台开播的时间。这样早就打开收音机的结果是,收音机发出一种嗡嗡声,就像成千上万的蜜蜂的嗡叫声一样持续不断,令人心烦至极。读者可不要从这个比喻中产生什么错觉的诗意联想,远不是这么回事。这种嗡嗡声像严刑一样折磨着你的神经,有似于在你的太阳穴上作业的风钻。这家邻居为什么这么老早就等着收听广播节目,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它唯一的作用在于使我也早早爬起,因为我不愿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卧床受着邻居人家古怪心理的折磨。然而,我也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一位对收音机颇为在行的朋友告诉我说,我的邻居在电台还没开播之前就打开收音机的习惯,即便不是对收音机本身,那么对电子管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方式。但那些快活的电子管依旧没事,我不得不搬家。
有时我想,上帝创造人的身体时可谓深谋远虑,仁慈宽厚,但及至制作人的听觉器官时,上帝可能是疲倦了,于是听觉成为人类最易受到伤害的部位。结果是,我们毕生都在热切地追求着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即宁静。
(石海峻 译)
【赏析】
为了平息白天的喧嚣,而有了黑夜;为了终止人生的嘈杂,而有了死亡。我们每个人在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时候,也渴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在那里,我们可以细细地品味从前,从容地勾画未来;在那里,我们可以了无牵挂,独自品茗;在那里,空间消失,时间静止。可是,身处喧闹都市的我们,是否真的能找到一处闹中有静之所,以满足我们心灵的渴望?当面对街上的人来车往,大厦的灯火辉煌之时,徘徊在街头的我们能否真的找到一个躲避这份嘈杂的地方?
我们有太多的词来形容自己居住的这个现代社会,纳拉扬却独选择了“噪音”二字来概括它。我们对噪音是熟悉又陌生的,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很远。我们对它的概念模糊不清,然而作家却用他的笔使我们猛然警醒: 原来我们一直处于噪音的包围之中,面对噪音,我们已无处躲藏。
谈起噪音,我们会想到宁静,想到宁静带给我们的那份舒适与温馨,想到代表宁静的家与夜晚。但是在作家的笔下,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夜晚和家逐渐被噪音所吞噬——“延续到夜间的沿街叫卖声也发作到可怕的地步”;“要是你躲进家中最幽深的地方,叫卖声也能穿墙透壁”;“摩托车手要出门了,他带来的震动不安能持续半个小时的光景,即使是摩托车早已走的无影无踪了”…… 沿街的叫卖,马达的轰鸣,机器的嘈杂,这些早已被我们视为生活一部分的景象,在作家笔下显现出我们所忽视的一面。它们与人们的生活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如此真切地干扰着人们的生活。它们已不属于普通的声音,只能用“噪音”二字形容。
人们经常用“悦耳”来形容声音,但或许这个词现在要变得“孤苦伶仃”了。因为现在世界上或许已没有声音,而只剩噪音了。原来温馨动听的叫卖声,如今也已变得叫人急忙绕路而行。
实际上有这么多的噪音,或许是因为人类创造出了那么多能发音的、骄傲的现代化机器。虽然它们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在创造它们之时,人类忘了叮嘱这些机器要谦虚,所以它们现在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急忙用声音向人类炫耀自己的功绩。
当然,又或许这是人类自身的问题。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人类居住的地球已浓缩为一个村落。随着传媒业的发达,使人们已经不再需要自己去寻找声音,也不再需要自己的声音。各种嘈杂的声音不请自到,紧紧跟着每一个人。习惯了这份嘈杂的人们已经没有办法独享安静。
在如今的社会,安静让人害怕,使人没有安全感。为了让自己不再有孤独和失落的感觉,人们打开电视、广播、电脑,紧跟世界的步伐,让自己和世界相连,虽然,联系上的可能是噪音。
声音本是一种奇妙的现象。我们所处的大千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声音的地方,自然的神秘在声音中若隐若现。人们的听觉是上帝创造的一个很美妙的部分,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听百鸟婉转,蝴蝶振翅,风吹杨林,雨打芭蕉,花蕾绽放,涛声澎湃。但是在《噪音》中,自然界中声音的美丽和神秘都隐去了。作家为我们展现的是种种人为之声。人渐渐处于自己制造的声音之中而无法自拔,并且在噪音的包围之中变得麻木,听觉的敏锐度逐渐丧失。“在我们中间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噪声,正在以可怕的速度吞噬着我们的生命。”
全文篇幅不长,作家似乎是随手拈来几个场景,将自己生活中的噪音慢慢叙述,然后供我们细细品评。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我们的心也会随着作家的叙述一点点变得焦躁。文章中噪音带给作家的不安与烦躁似乎通过文字也传染给了我们。当我们读罢文章再次环视周围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也深处噪音的包围之中而一直不自知,震惊良久之后,缓缓地发出一句感叹:“哦,原来噪音无处不在!”
(汪 静)
上一篇:哀泣的缪斯 [美国]布罗茨基·1982年
下一篇:回忆…… [苏联]布尔加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