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牙全脱落了,我才头一次知道
我从前有过一排闪耀的明灯。
那是珍珠,是珊瑚,也是银锭,
那是晨曦中的星星和雨中的水滴。
我的牙全脱落了。那恶运来自何处?
也许是撒旦给了我致命的打击?
啊,不是撒旦的过错。是谁?你听我说:
那就是上帝,亘古以来的规律就是如此。
世界的命运就是这样循环旋动,
时光流动着,有如泉水,有如滚滚洪流。
此刻叫良药的东西,在明天可能成了毒物,
那结果呢?病人还会认作是万灵妙方。
你瞧,时光使我们觉得新生的事物在衰亡。
可是,时光也会使往昔的业绩青春闪光。
是的,花圃变成了人迹不到的荒漠,
可是,荒漠也会成为繁花似锦的花圃。
我的爱,你可知道,谁的鬓发像麝香,
当年拜倒在你跟前的人是何等模样?
如今你用秀色可餐的鬓发迷惑了他,——
他年少英俊时的鬓发你可曾见过吗?
两颊柔纤似绫缎的岁月,早已消逝,
随着岁月的流逝,——鬓发也成了树脂色。
他曾是人人喜爱的嘉宾,看来是很受尊重,——
那样的岁月,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一群美女直望着他,无不感到吃惊,
他自己也曾被她们迷人的魅力所吸引。
他那无忧无虑、欢愉幸运的日子已经逝去,
他经历过最大的欢乐,很少有悲伤和忧郁。
他曾经到处挥金如土,在这个城里
赏给每个酥胸的土耳其女人以金币。
美丽的女奴愿意和他在一起寻找乐趣,
她们在夜间偷偷摸摸地赶到了他那里,
原来她们心里最害怕在白天去幽会,——
她们这些城里的夜奔妇会被主人所吓坏!
别人极难得到,而我毫不费力地得来了——
绝色的容颜,名贵的美酒,挺秀的身腰。
我把自己的心房变成了歌曲的宝库,
我的标记,我的烙印,就是——我纯朴的诗歌。
我把自己的心房变成了欢乐的竞技场,
我不知道什么叫无谓的慵倦和悲伤。
僵硬似铁的心,哪怕冰冷而又狠毒,
我用炽热的诗篇就叫它变成了软缎。
如今我的诗篇活在所有帝王的宫殿里,
帝王同他们的战绩也活在我的诗篇中。
我的耳朵永远向伟大的语言大师倾听,
我的目光总是被俊俏的美人儿所吸引。
我不知道对妻子、儿女和家庭的挂念,
我逍遥自在,这样的累赘我没听见哩。
啊,亲爱的,如果你见到我是在当年,
而不是我已年老,恶运来临的今天!
那时候,我唱着歌,有如夜莺婉转鸣啼,
那时候,我骄矜地走遍了故国的土地。
那时候,我是帝王的臣仆,众人的挚友,
如今我已失去了朋友,周围都是陌生人。
诗人的作品曾叫霍腊散听得出神,
普天下的人们,不分亲疏,都在吟诵。
无论我走进了哪一个贵族的府邸,
我都得到了美食和装得满满的钱袋。
霍腊散的统治者赏了我四万,
爱弥儿玛康赠给五千也不坏,
我从帝王的臣仆那里零零碎碎弄到八千,
真幸运,我向吟唱的歌里倾注了无限深情。
只有爱弥儿给我应得到的奖赏时无比慷慨,
而臣仆们也竞相仿效,都把宝库大门打开。
我在光辉的萨曼时代拥有过这些和那些东西,
从它们——看到伟大,仁慈,还有人世间的乐趣。
可是时代变了,我自己也变了,就给我拐杖,
应该是持棍荷袋去乞讨,哪怕是你白发苍苍。
(潘庆舲译)
注释:
霍腊散: 今伊朗北部一地区,我国古籍中曾称呼罗珊。
爱弥儿: 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呼。玛康: 萨曼王朝(875—999年)的君主之一。
【赏析】
《咏暮年》这首诗不仅是对诗人一生经历的概括,同时也表露出了诗人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宗教气息浓厚的古波斯,这种积极明朗的人生观具有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该诗概括了诗人从青春得意到老年潦倒凄凉的一生,不仅是诗人一生的缩影,也可以看作是历代文人的写照。作者的基调是舒缓的,在看似平淡的叙述过程中却蕴含着极悲痛的情感,诗歌在最后一句将个人情感推到了极点,让我们在悲痛中感叹年华老去,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聚结着人世间普遍的情感悲剧。
结合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咏暮年》是鲁达基离开宫廷后对自己一生的际遇的回忆及总结,是一首集结着人世间普遍情感体验的诗歌,作者借今昔的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人情冷淡的世间悲剧。由于作者的个人宗教信仰的不同,所以整首诗在对青春、世事的感叹中,并未流露出如曹雪芹那样的悲观态度,作者在这些咏叹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乐天知命的人生观。虽有感叹,但整首诗读下来给人“哀而不伤”的情感体验。该诗反映出其晚年生活的悲苦和凄凉,流露出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但没有大起大落的伤痛,那是在徐徐的回忆中展现对过去时光的留恋,洋溢着对过去生活的骄傲和自豪。
全诗可以分四层来理解,第一层是从自己已经脱落的牙齿写起,这是人生的普遍悲剧,容颜的消替,勾起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挂念,给整首诗奠下了基调和节奏。作者在这一层中,回忆起年轻时的容颜,用了一长串的形容词来修饰自己的牙齿。大胆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烘托出了作者对过去容颜的留恋。“珍珠”、“珊瑚”、“银锭”,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物品,显示了青春的光泽和价值。接下来的比喻是“晨曦中的星星”和“雨中的水滴”,从虚处巧妙地说明了当时牙床的繁密,与现在的情形构成了对比,这一组比喻用得极为巧妙,让我们在音韵美中感受到了今昔的强烈反差。紧接着作者追问,这变化是从何而来。作者从自然的变化中来解释这种人生悲剧,流露出了乐天知命的朴素自然主义人生观,但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宗教背景,作者还不能真正认识到自然的变化,只能从上帝那寻找答案,认为一切自然规律是上帝安排的,人是无能为力的。荒漠变花圃、花圃成荒漠,是正常的自然情景,没有什么好留恋哀叹的,因此整首诗作者并未过多的抱怨而是显示了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接下来这一层,诗人从“我的爱”写起。是对身边的美丽少女追述自己当年的英姿,在诉说过程中流露出了对过去生活的无比骄傲自豪,这一层中作者将整首诗的基调上扬,语气中掩饰不住欣喜和骄傲。诗人用一连串的叙说来形容自己当年的英姿,显示出了诗人青春时的光辉形象,与上一层自己容颜不在构成对比和映托,更显时光的摧残和世事的变迁。
第三层诗人从“他曾是人人喜爱的嘉宾”写起,追述了诗人当年的快乐时光,那时有美酒、美女、诗歌,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当年的日子显得快乐逍遥,同时也显示出了诗人那种放荡形骇、及时行乐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了诗人当年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征,与接下来的老年形象相对比,使后者更显凄凉。
第四层诗人将重点转到功名的称颂上来,诗人感叹自己当年所建立的功绩。诗人当年声名远播,结交的都是王公贵族,受到国王的眷顾,享尽荣华富贵,在这些追述中,作者流露出了对过去自己的自豪和眷恋。但诗人最后将笔锋一转,叙说如今的我,感叹如今的凄凉晚景。同时也将本诗脱离出其原先回忆往事的主旨上,将其思想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在今昔的对比中,将人生的普遍悲剧摆到了世人的面前,展现了诗歌的惊人魅力。
这首诗既写自己青年时的得意和欢畅,又写晚景的落魄和凄凉。形象地描绘他的一生的遭遇和生活景况,在强烈的对比中,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叹世事的变迁,容颜的衰退,体验到人生的普遍悲剧。本诗的结尾很有特色,只有寥寥一联,当读者还在与诗人一起体验过去的美好欢乐时光时,便戛然而止,笔锋突转到现实的世界中来,手杖与饭囊是两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形象,给我们勾勒了一个行乞老人的可怜形象,这好似电影镜头的特写,在拼贴和剪接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禁让读者悲从中来,感叹诗人的悲惨处境和其大起大落的人生景况。但诗人的情感始终是平淡的,未过多地流露出其感伤的气息。体现了诗人那种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使本诗具有一种“哀而不伤”的艺术特色。
(叶玉香)
上一篇:《咏国王路易十三之死·高乃依》读后感|赏析
下一篇:《咏烛·麦阿里》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