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
从她的姊妹那儿来到我们面前了。
天的女儿啊!
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一般的朝霞,
遵循着自然的节令;
是奶牛的母亲,
是双马童(星)的友人。
你又是双马童(星)的朋友,
又是奶牛的母亲,
朝霞啊!你又是财富的主人。
你驱逐了仇敌。
欢乐的女人啊!
我们醒来了,用颂歌迎接你。
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
欢乐的光芒到了我们面前。
曙光弥漫着广阔的空间。
光辉远照的女人啊!你布满空间,
你用光明揭破了黑暗。
朝霞啊!照你的习惯赐福吧!
你用光芒遍覆苍穹。
朝霞啊!你用明朗的光辉
照耀着广阔的天空。
(金克木译)
【赏析】
印度最古老的几部诗集总称为《吠陀》,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学问”。其中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最主要的是《梨俱吠陀》,其次是《阿达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诗集,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包括1 028首诗(除了附录的11首外,还有1 017首),总计10 552节,每节三句,或四句。“梨俱”是这种诗体的名字,即一个诗节就是一个“梨俱”。《梨俱吠陀》无论从文学上或上古文献资料的意义上说,都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印度传统上把它视为“神圣的经典”,这些诗很可能出于民间艺人之口,后经文人收集、整理、编订成集。印度通常认为这些诗由上古的修道仙人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的修道仙人(音译毗耶娑)加工整理而成。同样,另外三种吠陀也是由他编订整理而成的。吠陀诗一般指4部《吠陀》“本集”,但广义的吠陀诗还包括以后的各种《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诗体文献。不过,除《吠陀》“本集”外,其他的主要不是文学作品,而主要是诗体的宗教或哲学著作,成书年代亦较晚,其中最晚的大约在公元前4—5世纪。
《梨俱吠陀》中包含了人类早期清新质朴的诗作,有不少的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仅就格律而言,这些诗就用了15种,足以证明当时诗歌创作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这部诗集中的诗大多数是歌颂天神的,例如歌颂神王因陀罗、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等,还有不少是歌颂其他神的,诗集中歌唱大自然的诗也不少,还有描写现实生活的诗。这些诗歌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自身最初的思考和探索,不少诗歌具有浓厚的原始崇拜和巫术色彩。其中所包含的很多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中反复歌颂吟咏的对象,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当中。
这里的黎明是自然现象,但在吠陀诗人看来,这个自然现象是他设想中的大神楼婆那使用的幻术所创造的。它本身是一个幻像,因幻生而生,因幻灭而灭,然而,诗人在黎明消失前一刻,把握时机,把它人格化为一位“黎明女神”。这位黎明女神在印度神话中被称为乌莎(usas),出生于天国,被称为“天的女儿”。她的身体是一个用之不竭的光源,驱散黑暗,把天国的大门打开,把噩梦、不祥的幽灵和可憎的黑暗一一驱走。她唤醒生命起来活动,日复一日,从不违背自然和天神的律令。朝霞在吠陀诗人的心目中是一位福善的女神,“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朝霞升起,带来了一天的希望,是苏醒的象征。“我们醒来了,用颂歌迎接你。”对神的赞颂意味着古印度人的心中,已经意识到了对自然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上升到颂歌的高度,而最初的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虔信中产生的。朝霞“是奶牛的母亲,是双马童(星)的友人”,将神、人和自然贯通为一体,此时此刻,驱除仇敌、揭破黑暗的既是神的力量,又是人的力量,人类用艺术的光芒照亮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古希腊诸神系类似,印度文化中同样也把自然神化并有自己的诸神谱系。所不同的是,印度文化更注重对立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诗中,“你驱散了仇敌”、“你用光明揭破了黑暗”就体现了印度文化的这种思维模式。
本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作者将朝霞比作“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不仅在色彩上具有相似性,而且马的飞驰意象给诗歌语言增添了灵动和活力,平添了一份速度之美。“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欢乐的光芒到了我们面前。”这些比喻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造成了很大的跨度,避免了平庸和枯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你用光芒遍覆苍穹。/朝霞啊!你用明朗的光辉/照耀着广阔的天空。”正是因为有太阳的存在,才使万物生长,大地一片生气盎然。太阳是地球生命的本源,也自然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描写对象。赞美太阳、歌颂太阳神,继而歌颂人类的生活,在不同的古代文化体系中都不约而同地存在着。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在不同的文学体系中反复出现同类的主题,也可以看作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所起的作用。《朝霞》一诗赞颂的是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希望和生机,令我们很容易联想起《亡灵书》中的《亡灵起身,歌颂太阳》一诗。
诗歌使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心灵相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主题的相通性。我们至今仍能阅读欣赏这类诗歌,也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与古人依然相通相应。
(王萍)
上一篇:朝三暮四的爱情(节选)(献给马切洛·萨凯蒂先生)·马里诺
下一篇:《机会·马基雅维利》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