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清晨的仪仗,
迎接那欢笑的黎明;
它们是黄昏的挽歌,
把世界送入夜的阴冷。
它们用颜色向天空挑战,
编织出自己的彩虹;
它们朝荣夕凋,
难道要暗示生命的步履?!
成熟的玫瑰就要怒放,
光彩照人只为了走向死亡:
摇篮和坟墓都在这小小的花蕾。
富贵如烟:
悲欢离合在朝夕之间,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
(陈众议译)
【赏析】
作为西班牙“黄金世纪”的代表人物,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的主要文学成就在戏剧方面,诗歌作品大都穿插于剧作当中。他是当时和维加齐名的西班牙戏剧界的领军人物,其剧作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富于抒情特色和哲理思想,代表剧作《人生是梦》以主要反映人生如梦、富贵虚幻的主题思想著称,而这首《致鲜花》可以说是巴尔卡的虚幻思想在诗歌创作上的折射。
这是一首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整首诗歌共分四个诗节,四个诗节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是诗歌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隐喻和象征的巧妙运用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跃然纸上。
第一诗节,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反差对比,清晨的鲜花迎接的是黎明,是希望,是万物的复苏,是新生命的降临,是欢声笑语;而黄昏的鲜花,等待它们的是黑暗,是阴冷,是绝望,是死亡。朝夕之间,变幻无常。
第二诗节诗人继续写道,鲜花用自己的颜色向天空挑战,它们编织出自己的彩虹,五颜六色、光辉灿烂,然而却终究难逃朝荣夕凋的命运,枯萎凋零是一种必然。这里的天空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种超越生命的力量,象征神力,而生命本身的步履难道就是朝荣夕凋?诗人忍不住发问。如果是,那么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将沿着这一步履前行,包括人类。
怒放是玫瑰生命中最光彩照人的时刻,然而最光彩照人的时刻接下来面临的却是死亡。花蕾在为花朵筑下了温暖的摇篮的同时也掘下了阴冷的坟墓。这就是生命,在孕育的过程中已经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一步步地走向辉煌也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最后一个诗节的三行诗是全诗的点题之处,诗人肯定生命本身的步履就是朝荣夕凋,生命短暂,富贵如烟。人生都如此短暂了,那么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是弹指一挥,一场梦幻。
巴尔卡深受当时神学思想影响,最初学习神学,最终作了教士。他轻视今生,将人生看作一场梦幻,短暂无望,在这首诗歌作品中巴尔卡以其善用的象征和隐喻的创作手法形象地传达他的虚幻思想。花朵从含苞待放走向枯萎凋零,人从八九点钟的太阳走向垂暮死亡;人生富贵就如玫瑰怒放,光彩照人短暂得就像未曾拥有过一样,就像是梦境一般。由花到人,由生到死,诗人洞察出了生命的永恒轨迹,这种永恒更加反衬出了人生的苍白无力,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短暂,无法改变。
(潘艳)
上一篇:致阿波罗,诗歌艺术的创造者,愿他从意大利莅临德国
下一篇:《艳情(节选)·伐致呵利》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