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看见三个吉卜赛人
躺在一处草地上,
当时我的车辆正倦沉沉地
穿过多砂的荒野地方。
其中一个手拿着提琴,
悠然自得其乐趣,
映着黄昏的夕阳,
他自弹一首热情的歌曲。
第二个嘴里衔着烟斗,
望着袅袅的烟雾,
他这样快乐,好像在世间
再也不需要任何幸福。
第三个愉快地睡着,
他的打琴挂在树上,
风儿掠过了他的琴弦,
梦影掠过了他的心房。
三个人穿的衣服,
全是褴褛的百衲衣,
可是他们却非常傲慢,
流露出对于宿命的讥刺。
他们给了我三重教训,
当我们的生命昏暗之时,
应当怎样在吸烟、睡眠、琴声中消磨,
而给它三重的鄙视。
我的车子虽然走了很远,
我对吉卜赛人还望了许久,
望着他们深褐色的面庞,
望着他们乌黑的鬈发的头。
一八三八年
(钱春绮译)
注释:
打琴(zimbel): 一种用两只木棰敲击的弦乐器。
【赏析】
这首诗歌简单明了,琅琅上口,表达的内涵也比较自由,通俗易懂得像是祖母在孩子耳边述说的一段小故事。评论界认为此诗是莱瑙到达美国后,对美国的现状与自己的自由理想不相符合这一状况表达的不满,诗中那三个吉卜赛人被认为是被美国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而驱赶的人,莱瑙在此表达了他对这些“自由牺牲品”的同情。如果联系莱瑙本人的经历来看,对此诗作这种解读颇为贴切。但是,对于一首好诗而言,其意义绝对不会只能作一种解读。当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这首诗歌,尤其是把它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另一种情形。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讲述诗人路遇三个吉卜赛人的经过。三个吉卜赛人虽然生活窘迫,衣衫褴褛,但他们以民族独有的自由奔放的气质,或拉琴自娱自乐,或抽着烟无忧无虑,还有的干脆就躺在地上,任凭风吹过他的琴,自得其乐。在三个吉卜赛人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种最简单的自由,那就是懂得享受平凡。但这不是全部,因为自由在诗人看来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诗人在诗中特意提到了“生命昏暗之时”,这就是说,自由,在这三个吉卜赛人身上表现出的,是面对困境时候的一种洒脱,一种乐观的情绪。这一切暗合了诗人苦苦追寻的自由观念,使得诗人豁然开朗,并且久久不能忘怀这一切。这个故事对我们面对困难,面对生活的境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个物质世界里,人们把原本易得的自由,变得高远和形而上,让追求自由本身变成了自由的阻碍。我们是否能像那三个吉卜赛人一样,努力在我们周围发现伸手可得的自由和幸福呢?像他们三个一样,知足而常乐,又何尝不可呢?
全诗清新自然,语言质朴,结构虽然简单,但并不松散,像一首民谣般自由地承担着这个原本就不复杂的故事本身。我们可以看到浪漫派与古典主义的区别: 不仅表达内容自由,表达方式也同样自由。
(林晓筱)
上一篇:《七月 [波兰]伊瓦什凯维奇》读后感
下一篇:《三年里晴晴雨雨,她长大 [英国]华兹华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