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的列车,困人的暗黑
月光晃得惺忪睡眼眩惑
紧裹月光惨白的尸布,我的亲娘
我望到你优美而干涸的乳房;
还有灰暗斜坡上低矮的树木
宛如游移的诗行,清晰夺目
站在风流与星光的织网中
坚定地迎向干涩的狂风。
抓牢你的勇气,黄杨和桉树。
用强硬树根击碎原生的岩石。
把飞逝的黑暗之露珠汲尽
直到你心中又萌动生命。
做麻木岩石旁的感觉之壳,
做荒芜高山下的幽渺之舞……
我醒来看见黝黑的小树
蓦然绽放出比明月更美的鲜花束束。
(吴笛、李力 译)
【赏析】
《列车旅程》这首诗歌是朱迪思·赖特极富现代意识的一首诗作。它展示了充满矛盾与反思的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表现了诗人向往幸福生活、开辟新家园的积极心态。
诗人以“我”坐在列车里旅行开篇,行进的列车正驶往前方,发出震荡颤动的声音,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划过。黑夜已经来临,弥漫天际的黑蒙蒙让人疲惫不堪,窗帘透进的月光更让“我”睡眼惺忪,昏昏欲睡。“我”似睡非睡中看见了“月光惨白的尸布”和“优美而干涸的乳房”,这里出现了两个意象,它包涵了多重含义,或许是“我”刚刚参加完母亲的葬礼,悲伤地再次离家远行;或许是对旧时故土的想象,曾经哺育“我”成长的故土在白色月光照射下显得那么凄凉,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它已失去了往昔的富饶与丰韵。
“我”继续如梦游般昏天黑地,更多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列车行驶得很快,窗外的斜坡上低矮的树木忽隐忽现,就好像游移的诗行,“我”能感觉到巨大的狂风向它们袭来,但它们并没有躲闪,而是坚定地迎击那狂风,月光与星光交错着照亮了它们的面目,原来是那么的挺立与不屈。诗人既实写,以景为主;又虚写,以情取胜。实与虚的结合把“我”内心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第一节主要营造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一节则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开始由悲凉转向坚定、由消极转向积极。好像“我”突然从那些低矮的树木中获取了力量与信心,幻想着伴随飞驰的列车走向光明。
接下来,诗人激情洋溢地喊出了“我”的心声:“抓牢你的勇气,黄杨和桉树。/用强硬树根击碎原生的岩石。”表面上,这是“我”对黄杨和桉树的呐喊,但实质上却是对自己的激励,希望自己能像它们用树根击碎坚硬的岩石一样勇敢和坚韧。黄杨和桉树在这里成了“力量”的象征,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斗志正是“我”极力提倡的精神。
“把飞逝的黑暗之露珠汲尽/直到你心中又萌动生命。”诗人继续呐喊着: 心中萌发新的生命力之时,也正是黑暗远去、光明即将到来之时。为了这一时刻的到来,“我”要“做麻木岩石旁的感觉之壳,/做荒芜高山下的幽渺之舞……”这一句中意象对比鲜明且一动一静,如麻木的岩石与感觉之壳、荒芜的高山与幽渺的舞步,岩石岿然不动但它是力量的象征,高山虽然荒芜却代表了勇敢,“我”要从悲苦的境界里挣脱出来,去感受岩石的力量,从容地跳起富有激情生命的舞蹈。“我”要像行驶如飞的列车一样,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
最后,“我醒来看见黝黑的小树/蓦然绽放出比明月更美的鲜花束束。”“我”从黄杨和桉树上汲取了力量,“我”用全身的力量挥别黑暗的露珠,如今的“我”脱胎换骨,已从昏眩中惊醒过来,虽然窗外还是黑压压一片,但“我”惊喜地发现那些黝黑的小树突然间绽开了比明月还美丽的鲜花。
这首诗歌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它通过大量的新奇意象来展示“我”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一开始“我”在黑暗中苦苦地探索,一种莫名的孤独与凄凉弥漫“我”的身心,“我”矛盾,“我”反思,“我”否定自己,但那些低矮的小树、强硬的树根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冲动,麻木的岩石、荒芜的高山赋予“我”力量,“我”重新振作精神,勇往直前,寻找光明。诗人正是通过描绘心灵的觉醒来高扬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
诗歌前后有着鲜明的对比,开篇写“我”昏昏欲睡,看到的是些色彩灰暗的景物,结尾则写“我”豁然开朗,看到的是明亮美丽的鲜花。这种鲜明的对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情色彩的前后对比,由悲伤走向振奋,从黑暗走向光明;二是词语色彩上的对比,前面运用了许多灰色、冷色调的词汇,比如“惨白”、“干涸”、“灰暗”、“干涩”、“麻木”、“荒芜”、“黝黑”,而最后一句则运用了亮色、暖色调的词语,如“明月”、“鲜花”。这种强烈的对比恰当地展现出“我”内心变化的过程,使诗歌有一种从低潮走向高潮的波动起伏。
(喻 琴)
上一篇:《出海 [瑞典]马丁松》读后感
下一篇:《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 [英国]济慈》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