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绿宝石般闪耀,
浮动着金色的云彩,
为什么在这初春季节,
忧郁会渗进了心田?
莫非是因为新生的欢欣
被漫不经心地流露,
恢弘的世界永远年轻,
唯有心灵在逐渐衰枯?
莫非是一切都完美,一切都活跃:
鲜花,绿荫和歌声,
唯有心儿无法长携
它自己的憧憬?
莫非是: 带着复苏的力量
春天去而复归,
在每一座坟墓上
冷淡地催开了玫瑰?
(剑钊译)
【赏析】
巴芙洛娃的诗歌写作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各个领域,体裁也十分多样,她写过叙事长诗、谣曲、哀歌、讽喻诗、哲理诗、抒情诗等。《天空绿宝石般闪耀》就是她大量抒情诗作中的一首。
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德语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尤其在诗歌的意味与语调上。实际上巴芙洛娃开始文学活动,最初是把普希金和另外一些当代诗人的作品翻译为德语和法语,她自己最早的原创诗歌也是用德语和法语完成。运用自然景物与心灵状态的对比进行表达,是这首诗的主要抒情特征: 如此闪耀绿宝石光彩和浮动金色云朵的天空,在对初春大自然的颂歌式描述后,引出的却是渗入心扉的“忧郁”。强烈的对比使阅读者不得不跟随作者,从这样一个角度重新审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一种对照的认识的关联,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依存关系。
诗的第一节以“绿宝石”的天空与“金色”云彩两样事物展现出明朗的外部世界,而后直接点出渗进心田的“忧郁”的内部状态,“为什么”的问题引出了阅读的悬念。在第二与第三节,作者将自然与人的内心放置到时间的范畴中呈示,于是环境的循环往复、复苏如常与生命感觉的一去不返形成相互映照。“无法长携”和“逐渐枯萎”在“新生的欢欣”和“一切都活跃”的照映下,显出无比的悲哀。诗的最后一节在词语的组织上令人震撼,当春天带着复苏的力量回归,经过大地的每一处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作为心灵满怀哀伤的人,看到的是这种力量“在每一座坟墓上”催开的玫瑰。花朵虽美,她们是春天的象征,但在此处成为对消逝生命的嘲弄,或顶多是悼念。
问题在于每一个心灵都会枯死,不再回归,时间与自然对此已熟视无睹,它们只是顾自来去匆匆,周而复始。因此即使是催开坟上的玫瑰,也只是“冷淡”地“催开”。
作为女性诗人,巴芙洛娃的诗作在语言上相当细致入微。此诗开头刻意以“绿”色与“金”色铺织出自然的辉煌生命征象,结尾“催开”以动词显示出大自然的主体位置,“冷淡”一词则将生命消逝的哀伤疼痛与在自然的宏大中心灵的短促微小并提,使诗句无比生动且寓意复杂。
(南野)
上一篇:《大而黑的睡眠 [法国]魏尔伦》读后感
下一篇:《天鹅 [法国]普吕多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