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旭日金辉洒布于峡谷山陵,
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
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
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
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杨德豫译)
【赏析】
威斯敏斯特桥是伦敦市区横跨泰晤士河的一座大桥,这首十四行诗向我们展现的是诗人站在桥上俯瞰到的伦敦的城市景象,因此常被人们理解为赞美现代都市风光的作品。作为一个“讴歌自然的诗人”,一个写过《丁登寺》这样浪漫主义圣歌的自然神的信徒,《威斯敏斯特桥》以表现城市景观作为题材似乎让人感到诧异和费解。此诗写于1802年,其时伦敦已经是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大都市,这首诗的内容和立场似乎与诗人一贯的“自然崇拜”相背离。然而,通过对文本诗行的细读,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即便是面对着伦敦的市容也没有失去作为一个浪漫主义歌手的美学诉求,以及自由心灵的和谐敏锐的感受力。
这首诗的描述对象显然不是诗人惯常表现的原始质朴的田园山水,而是有着“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的伦敦市景,可是在此中,诗人却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壮美:“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为了表现这种壮丽动人,诗人使用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意象:“一领新袍”、“明艳的晨光”、“烟尘未染的大气”、“旭日金辉”、奇丽的晨光……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于城市的描述恰恰与自然的意象紧密交融,浑然一体。“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只是城市静态的建筑,可是在诗人眼中,它们却是向着“郊野”和“天穹”敞开着的,而泰晤士河此刻也正“由着自己的心意”徐徐穿流;此刻的城市,不仅有着峡谷山陵田园山水般的静谧安详,而且城市与自然完全处于和谐交流的融合之中,两者交相辉映,天人合一。城市惯常的喧嚣、拥挤、肮脏、烦躁,在这里无迹可寻,它不仅外观“明艳”、“奇丽”,而且“寂然”、“坦然”,有着“深沉的宁静”,这组意象消解了我们日常观念上的充满“喧哗与骚动”的城市景观,呈现出大自然秀美的气韵和肃穆的光辉。因此,诗人在这里是以对大自然的感悟之心来领略和体验伦敦此刻的晨景。英国的托马斯·洛夫·皮科克曾在《诗的四个时期》一文中嘲弄华兹华斯等的作诗原则,“诗意的印象只有在自然景物中才能获得: 因为凡是人为的东西都是有悖诗道的。社会是人为的,因此我们要生活在社会之外。山峦是自然的,因此我们要生活在山峦之中。”(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威斯敏斯特桥上》这首诗可作为对这一嘲讽的回击——诗意的印象不在于仅对大自然作客观描述,而在于作为主体的个人能够将对自然的和谐宁静的情感体验作用于客体对象,从而收获美和健康的心灵感受。
可是,诗的最后说“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这一切的美妙只是属于清晨这个城市尚在沉睡和歇息的时刻,诗人发出这声慨叹有何深长的意味呢?也许当城市苏醒的时候,这一切的和谐与宁静将烟消云散,如同经历的梦境,这慨叹是遗憾抑或怅然,就留给读者去玩味了!
(范萍萍)
上一篇:《威尼斯日出 [奥地利]茨威格》读后感
下一篇:《娘子谷 [俄罗斯]叶甫图申科》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