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来过。满目疮痍,遍地尸骨。
基奥,这盛产美酒的岛屿,成了焦土。
基奥,当年千金榆浓荫处处,
基奥,碧波曾经照映那万绿丛中
明丽的宫殿、山坡,有时夕阳嫣红
铺衬出歌舞的少女们风姿楚楚。
如今却渺无人烟。不!断垣残壁中,
有个蓝眼睛的孩子,有个希腊儿童
屈辱地低着头,靠在那里;
孤苦伶仃,只有一朵洁白的鲜花,
一朵幸存的山楂花陪伴着幸存的他,
劫后余生,他俩为命相依。
啊!可怜你光脚踩着嶙峋的山岩,
唉!你眼睛蓝得像大海,像碧天;
为了拭去你眼中的泪,
为了让这片蔚蓝中的眼泪收干,
旋而射出欢笑、嬉戏的灼灼闪电,
为了让你重新昂首扬眉,
你要什么?美丽的孩子,怎样才能
重新将你金黄的头发梳理齐整
让它垂在肩头,活泼而妥帖?
这绺绺金发从没有经过发钳的烫卷,
如今乱蓬蓬披在你俊俏的额前,
像哭泣的垂柳枝上的黄叶。
更有谁能够驱散你阴郁的愁云?
送你一朵伊朗百合?它别有风韵,
这蓝花本开在荫凉的井边。
给你一颗图巴树的果?树大得很,
即使骑上马在树下纵马驰骋,
走出树荫也得一百年。
给你一只林中鸟,你才肯露笑颜?
这种鸟叫得比双簧管的音色更甜
比大钹小铙的声音更响。
你究竟要花?要果?还是要小鸟?
那个希腊儿童,蓝眼睛的孩子说道:
“我要火药,要子弹,要枪!”
(李恒基译)
注释:
基奥,希腊爱琴海中的一个岛,传说为荷马故乡,盛产葡萄酒。
【赏析】
这首《孩子》是雨果早期诗集《东方集》中的名篇。1822年,希腊爱琴海中的基奥岛(又译希俄斯岛)爆发了民族独立斗争,遭到土耳其的残酷镇压。经过一场血洗,全岛九万人中二万五千人被杀,五万人被作为奴隶出卖,欧洲为之震惊。1824年,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希俄斯岛的屠杀》,影响很大。雨果的这首《孩子》是以这个事件为背景写的,而角度十分独特。
第一句“土耳其人来过”,是非常直接的交代。然后用了一整节的篇幅来追忆与渲染曾经的美丽——美酒,千金榆,碧波,宫殿,夕阳中的少女。这些景象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但却自然雄浑地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的画面。这个画面有一种典雅庄严的古典美,有一种丰饶饱满的气息。这种渲染为下面一个孤儿的出现,提供的是一个用以反衬的背景。
一片焦土中的一个孩子,只有一朵山楂花陪伴着他。花朵的洁白正对应着孩子的纯洁,他的命运被战争改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但是雨果没有多描写孩子的柔弱,只写他“屈辱地低着头”,这就为下文作了一点铺垫。这两节值得注意的是,用第二人称“你”来直接地呼唤这个孩子。这使得诗歌的叙述角度,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让一个身处画面之后的“诗人”的声音出现。诗人的声音是关怀体贴的,同时也是仁慈大度的。这是一个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没有自我的省视和怀疑,而有一种向外的,情感与力量的伸展。
为了让孩子重开笑颜,诗人举出了种种珍奇事物,问小孩是否需要: 伊朗的百合花?图巴树的果?还是唱得比双簧管还好听的林中鸟?在描绘这三样事物时,诗人用了非常瑰丽的色彩,还有神奇的想象,带着童话色彩。“比双簧管的音色更甜/比大钹小铙的声音更响”是一个简单、明亮的对比,非常适合儿童的主题。但与这童话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孩子的回答,他说:“我要火药,要子弹,要枪!”——在孩子的心中,已经埋下了复仇的根芽。是啊,面对残酷的侵略者,难道不应当奋起抵抗与还击?在这首诗里,观点是鲜明尖锐的,与当时整个欧洲进步的文艺界支持希腊民族独立的潮流也是一致的。在“要花?要果?还是要小鸟?”的设问中,接以“要火药,要子弹,要枪”的回答,从音节与语调上来说,是很朗朗上口的。
这首诗歌主要的艺术特点,还在于色彩的运用大胆浓烈,富于异国风情;对环境与孩子的描绘,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的转折铿锵有力,能带来一种号召力。
(苏七七)
上一篇:《孤独者的秋天 [奥地利]特拉克尔》读后感
下一篇:《安娜贝尔·丽 [美国]爱伦·坡》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