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是插在心头的蒺藜
刺痛了我……我把它崇拜
我为它挡住大风
在夜晚和痛苦后面把它遮掩……把它遮掩……
它的伤口点燃了灯火
让我的今天变作它的明天
对于我,它比生命更珍贵
过了一会,在眼睛与眼睛的相会中,我贸然忘怀
在狂风大作之夜把门窗打开
我们猛地回到从前的光景,只有我俩,在门后边!
月亮钉在夜的十字架,在月亮上
我对夜说: 转过身去!
在夜和墙的后面……
在和话语与光线的约定下
你,我纯洁的姑娘,我的爱……
只要我们的歌
当我们举起它时,是大刀
你就像麦子一样忠诚相报
只要我们的歌
当我们播撒它时,是肥料……
你就像一棵枣椰树,在脑海屹立……
大风、樵夫无法将它折倒……
它的长辫从不酬劳
旷野密林的豺狼虎豹……
可是,我正在城墙和大门后流放……
带上我吧,在你的眼睛下
带上我吧,不论你到何方
带上我吧,不论你境况怎样
我要取回面庞和胴体的色彩……
心灵和眼睛的晶光……
面包和歌儿的盐……
大地……和祖国的食粮……
我见到你,在山洞口,在岩洞里
挂在晾衣绳上的,是你孤儿的衣裳
我见到你,在炉火里……在太阳的血里
我见到你,在孤苦伶仃、苦难重重的歌里!
我见到你,渗透了大海和沙滩的盐粒
你美得宛若大地……儿童……
和茉莉……
(郭黎 译)
【赏析】
2000年3月10日《长江日报》载: 3月6日,以色列的反对党利库德集团向议会递交了对巴拉克联合政府的不信任案,理由是教育部长萨里德决定将一位巴勒斯坦诗人的5首诗作列入公立中学文学作品选读科目。使巴拉克政府陷入困境的这几首诗是达尔维西的作品。
达尔维西是巴勒斯坦家喻户晓的诗人,有“巴勒斯坦国民诗人”之称。他有关爱情、亲情及思念故土的诗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流传甚广。但是,达尔维西极强的民族主义感情又使他成为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是巴勒斯坦国国歌的词作者,也是巴解组织《巴勒斯坦国民宪章》的起草人,该宪章中有要求消灭以色列的条款。达尔维西曾是巴以和平的强烈反对者,1993年当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后,达尔维西退出了巴解组织。因此,在某些以色列人的心里,达尔维西不是诗人,而是“反以”政治活动家,他的诗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反以”的宣言书。萨里德在解释自己的决定时说,达尔维西入选的5首诗作不涉及任何民族主义情绪,而且作为选读作品,任课老师有权决定是否教授。
以色列专栏作家希德翁-利维在《国土报》上撰文指出,达尔维西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创作的主题。他从六岁起开始流亡,后来居无定所地流离半生,最后也不能和家人随意往来。所以利维说,达尔维西的诗就是巴勒斯坦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以色列的中学生应该读他的诗,从中了解巴勒斯坦人并不是“恐怖分子”的代名词,他们和犹太人一样,深深地挚爱着这块故土。
为什么达尔维西的诗歌居然能有挑起两国政治问题的力量呢,其实这和他最著名的诗歌《巴勒斯坦的情人》不无关系。这是他流传最广也是最受人喜爱的诗歌。《巴勒斯坦的情人》创作于诗人流亡期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故土的依恋。巴勒斯坦总统夫人曾称赞达尔维西,说他的诗歌是巴勒斯坦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真实心声的传达者。
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充满了深意的,即以祖国为情人,祖国是心头的牵挂,犹如情人。开篇把情人的眼睛说成是心头的蒺藜,刺痛而难以拔除,而“我”崇拜它,这个蒺藜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和情人的不可分离,它给“我”带来了不可须臾而离的痛苦。接着,在眼睛与眼睛的相会中,在狂风大作之夜把门窗打开时,“我”们回到了从前的光景。结合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流离中的诗人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对未离开故土前的美好生活和甜蜜感情的回味。“我”想到了月夜的时候和情人的甜蜜约会。这里出现的情人与全诗所说的情人不同,可能是“我”心爱的姑娘,当然也可能是“我”与故乡别离时的约定。这里含义的模糊性使诗歌的朦胧色彩和诗意更有韵味。接着我们又看到诗人对自己情人约定的内容,即“我”虽离开,但情人仍是忠诚等待,依然不倒,不怕豺狼虎豹,大风、樵夫……不管经历了多少折磨和伤害,“我”们都是彼此忠诚和热爱的。然而这时诗人笔锋一转,“我”正在城墙和大门后流放,流放中的“我”发出了请求:“带上我吧,在你的眼睛下/带上我吧,不论你到何方/带上我吧,不论你境况怎样。”已经不得不离开,仍然痴想着过去的一切美好,并运用了双重视角的方式以自身的体会来想象对方的体会,来表现祖国流离失所的子民们的牵挂,同时也可以说是自己在流亡之中的苦难体验和对故土的牵念。最后又一转,发出了对祖国故土饱含深情和感慨的赞美:“你美得宛若大地……儿童……/和茉莉……”这里大地、儿童和茉莉三个意象的涵义实在太丰富了,养育、包容、生机、希望、活力、青春……这个意象群带来的情感震撼和心灵触动让我们内心深处涌动着崇高和柔情相交织的波涛。
(邵 娜)
上一篇:《工人们在行进 [英国]莫里斯》读后感
下一篇:《巴黎风景 [阿尔及利亚]狄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