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
那颗硕大的星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
我哀悼着,并将随着一年一度的春光永远地哀悼着。
一年一度的春光哟,真的,你带给我三件东西:
每年开放的紫丁香,那颗在西天陨落了的星星,
和我对于我所敬爱的人的怀念。
2
啊,在西天的陨落的强大的星星哟,
啊,夜的阴影,——啊,悲郁的,泪光闪烁的夜哟!
啊,巨大的星星消失了,——啊,遮没了星光的黑暗哟!
啊,紧攫着我使我完全无力挣扎的残酷的手哟,——啊,我的无助的灵魂哟!
啊,包围着我的灵魂使它不能自由的阴霾哟!
3
在一间古老的农舍前面的庭园里,靠近粉白的栅栏,
那里有一丛很高的紫丁香,长着心形的碧绿的叶子,
开满了艳丽的花朵,充满了我所喜爱的强烈的芳香,
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奇迹,——我从这庭园里的花丛中,
这有着艳丽的花朵和心形的绿叶的花丛中,
摘下带有花朵的一小枝。
4
在大泽中僻静的深处,
一只隐藏着的羞怯的小鸟唱着一支歌。
这只孤独的鸫鸟,
它像隐士般藏起来,避开人的住处,
独自唱着一支歌。
唱着咽喉啼血的歌,
唱着免除死亡的生命之歌,(因为,亲爱的兄弟,我很知道,
假使你不能歌唱,你一定就会死亡。)
5
在春天的怀抱中,在大地上,在城市中,
在山径上,在古老的树林中,那里紫罗兰花不久前从地里长出来,点缀在灰白的碎石之间,
经过山径两旁田野之中的绿草,经过无边的绿草,
经过铺着黄金色的麦穗的田野,麦粒正从那阴暗的田野里的苞衣中露头,
经过开着红白花的苹果树的果园,
一具尸体被搬运着,日夜行走在道上,
运到它可以永远安息的墓地。
6
棺木经过大街小巷,
经过白天和黑夜,走过黑云笼罩的大地,
卷起的旌旗排成行列,城市全蒙上了黑纱,
各州都如同蒙着黑纱的女人,
长长的蜿蜒的行列,举着无数的火炬,
千万人的头和脸如同沉默的大海,
这里是停柩所,是已运到的棺木,和无数阴沉的脸面,
整夜唱着挽歌,无数的人发出了雄壮而庄严的声音,
所有的挽歌的悲悼声都倾泻到棺木的周围,
灯光暗淡的教堂,悲颤的琴声——你就在这一切中间移动着,
丧钟在悠扬地,悠扬地鸣响,
这里,你缓缓地走过的棺木啊,
我献给你我的紫丁香花枝。
7
(并不是献给你,仅仅献给你一个人,
我将花枝献给一切的棺木,
因为你,如同晨光一样的清新,啊,你神志清明而神圣的死哟!我要为你唱一首赞歌。
满处是玫瑰花的花束,
啊,死哟!我给你盖上玫瑰花和早开的百合花,
但是最多的是现在这最先开放的紫丁香,
我摘下了很多,我从花丛中摘下了很多小枝,
我满满的双手捧着,撒向你,
撒向一切的棺木和你,啊,死亡哟!)
8
啊,徘徊在天空上西方的星,
现在我明白一个月前你是什么意思了,当我走过的时候,
当我沉默地在薄明的黑夜之中走过,
当我看见你每夜低垂下来好像要告诉我些什么,
当你好像从天上降落,降落到我身边,(别的星星只是观望者,)
当我们共同在庄严的夜间徘徊,(因为好像有一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搅扰得我不能安睡,)
当夜深了,我看见在西方天边远处,你是如何地充满了悲哀,
当我在高地上,站在薄明的凉夜的微风之中,
当我看着你渐渐逝去,并消失在夜的黑暗之中的时候,
我的灵魂也在苦痛失意中向下沉没了,跟你悲伤的星星一样,
完结,在黑夜中陨落,并永远消失了。
9
你在大泽之中,唱下去吧,
啊,羞怯的,温柔的歌者哟!我听到了你的歌声,我听到了你的叫唤,
我听见了,我就要来了,我懂得你,
但我还要延迟一刻,因为那颗晶莹的星留住了我,
那颗晶莹的星,我的就要分别的朋友,抓住我留住了我。
10
啊,我将如何为我所敬爱的死者颤声歌唱?
我将如何为那已经逝去了的巨大而美丽的灵魂来美化我的颂歌?
我将以什么样的馨香献给我敬爱的人的坟茔
海风从东方吹来,也从西方吹来,
从东方的海上吹来,也从西方的海上吹来,直到在这里的草原上相遇,
我将以这些和我的赞歌的气息,
来熏香我敬爱的人的墓地。
11
啊,我将拿什么悬挂在灵堂的墙壁上呢?
我将用什么样的图画装点这里的墙壁,
来装饰我所敬爱的人的永息的幽宅呢?
那将是新生的春天和农田和房舍的图画,
图画里有四月间日落时候的黄昏,有清澄而明亮的烟霞,
有壮丽的,燃烧在空中,燃烧在天上的摇曳下沉的落日的万道金光,
有着没胫的清新的芳草,有着繁生的嘉树的凄凉的绿叶,
远处河面上流水晶莹,这里那里布满了风向旗,
两岸上有绵亘的小山,天空纵横交错着无数的阴影,
近处有房舍密集的城市,有无数的烟囱,
还有一切生活景象,工厂,和放工回家的工人。
12
看哪,身体和灵魂——看看这地方,
这是我的曼哈顿,这里有教堂的尖顶,有汹涌的,闪光的海潮和船舶,
这广阔而多样的陆地,南北都受到光照,有俄亥俄的海岸,和密苏里的水乡,
并且永远在广大的草原上满铺了青草和稻粱。
看哪,最美丽的太阳是这么宁静这么岸然,
蓝色和紫色的清晓吹拂着微微的和风,
无限的光辉是那么温柔清新,
正午的太阳神奇地沐浴着一切,
随后来到的美丽的黄昏,和受欢迎的夜和星光,
全都照临在我的城市之上,包括了人民和大地。
13
唱下去吧,唱下去吧,你灰褐色的小鸟哟!
从大泽中,从僻静的深处,从丛树中倾泻出你的歌声,
让它透过无限的薄暮,透过无限的松杉和柏林。
唱下去吧,最亲爱的兄弟哟!如箫管之声一样地歌唱吧,
以极端悲痛的声音,高唱出人间之歌。
啊,流畅自如而温柔!
啊,你使我的灵魂奔放不羁了,——啊,你奇异的歌者哟!
我原只听从你,——但不久就要离去的那颗星却把我留住了,
发散着芬芳的紫丁香花也把我留住了。
14
现在,我在白天的时候,坐着向前眺望,
在农民们正在春天的田野里从事耕作的黄昏中,
在有着大湖和大森林的不自知的美景的地面上,
在天空的空灵的美景之中,(在狂风暴雨之后,)
在午后的时光匆匆滑过的苍穹之下,在妇女和孩子们的声音中,
汹涌的海潮声中,我看见船舶如何驶过去,
丰裕的夏天渐渐来到,农田中人们忙碌着,
无数的分散开的人家,各自忙着生活,忙着每天的饮食和琐屑的日常家务,
大街如何像急跳的脉搏,而城市如何在窒闷中喘息,看哪,就在此时此地,
降落在所有一切之上,也在一切之中,将我和其余一切都包裹住,
出现了一片云,出现了一道长长的黑色的烟缕,
我认识了死,死的思想和神圣的死的知识。
这时,好像这死的知识在我的一边走着,
而死的思想也紧随着我在我的另一边,
我夹在他们之中如同在同伴中一样,并紧握着同伴们的手,
我忙着逃向那隐藏着,容受着一切的,无言的黑夜,
到了水边,到了浓密大泽附近的小道,
到达了静寂的黝黑的松杉和阴森的柏林。
那对于一切都感到羞涩的歌者却欢迎我,
我认识的这只灰褐色的小鸟,它欢迎我们三个人,
它唱着死之赞歌和对于我所敬爱的人的哀辞。
从幽邃而隐蔽的深处,
从这么沉静的芳香的松杉和阴森的柏林,
传来了这只小鸟的歌声。
歌声的和美使我销魂,
就好像在黑夜中我握着我同伴的手一样,
我的心的声音应和着这只小鸟的歌声。
来吧,可爱的,予人以慰藉的死哟,
像波浪般环绕着世界,宁静地到来,到来,
在白天的时候,在黑夜的时候,
或迟或早地走向一切人,走向每个人的,微妙的死哟!
赞美这无边的宇宙,
为了生命和快乐,为了一切新奇的知识和事物,
为了爱,最甜美的爱——更赞美,赞美,加倍地赞美,
那凉气袭人的死的缠绕不放的两臂。
总是悄悄地走近身边的晦暗的母亲,
没有人来为你唱一支全心欢迎你的赞歌么?
那么我来给你唱吧,我赞美你超于一切之上,
我献给你一支歌,使你在必须来的时候,可以毫不踌躇地到来。
来吧,你强大的解放者哟,
当你把死者带去时,我欢欣地为他们歌唱,
他们消失在你的可爱的浮动的海洋里,
沐浴在你的祝福的水流里,啊,死哟。
我为你,唱着快活的小夜曲,
用舞蹈向你致敬,为你张灯结彩,广开欢宴,
高空和旷野的风景正宜人,
还有生命和田野,和巨大而深思的黑夜。
黑夜无声地聚在繁星下面,
海岸上有我熟悉的海浪的沙沙低语一般的声音,
这时灵魂正转向你那里,啊,你硕大而隐蔽着的死哟,
身体也怀着感激的心情紧紧地向你依偎。
我从树梢上吹送一支歌给你,
它飘过起伏的海浪,飘过无数的田地和广阔的草原,
飘过人烟稠密的城市和熙熙攘攘的码头街道,
我带着欢乐,带着欢乐吹送这支赞歌给你,啊,死哟!
15
合着我的心灵的节拍
这灰褐色的小鸟,大声地歌唱着,
清越而悠然的歌声,弥漫了,充满了黑夜。
在浓密的松杉和柏林中大声地唱着,
在芳香的大泽和清新的雾气中清晰地唱着,
而我和我的同伴,在夜间,却停留在那里。
本来在我眼里束缚着的视线现在解开了,
立刻看到了长卷的图画。
我看见了无数的军队,
我好像在静寂无声的梦里,看见千百面战旗,
在炮火的烟雾中举着,为流弹所洞穿,
在烟雾中打到这里又那里,被撕碎了,并且染上了血迹,
最后在旗杆上只剩下几块破布,(一切都沉寂了,)
这些旗杆也已碎断而劈裂。
我也看见了无数战士的尸体,
我看见了青年的白骨,
我看见所有阵亡战士的残肢断体,
但我看见他们不是想象的那样,
他们完全安息了,他们没有痛苦,
只是生者留下来感到痛苦,母亲感到痛苦,
他们的妻子和沉思着的同伴感到痛苦,
还有那剩下的军队感到痛苦。
16
经过了这些景象,经过了黑夜,
经过握过又松开了我的同伴的手,
也经过了隐藏着的小鸟的歌声,那和我的灵魂合拍的歌声,
胜利的歌声,死之消逝的歌声,永远变化而多样的歌声,
低抑而悲哀,清晰而分明,起伏着,弥满了整个黑夜,
悲哀,低沉,隐隐约约,更令人心惊,但最后又突变为一种欢乐的音调,
普盖大地,填满天空,
当我在夜间从静僻深处听见那强有力的圣歌的时候,
我走过去,留下你这带着心形的绿叶的紫丁香,
我留下你在庭园中,让你随着每度春光归来,开放。
我要停止我对你的歌唱了,
我将不再面向西方,对你眺望,和你交谈,
啊,在黑夜中你银白色的脸面上发光的伴侣哟!
我要把这一切都保留下,不让它随着黑夜消逝,
这歌声,这灰褐色的小鸟的神奇的歌声,
这合拍的歌声,我的心的深处的回应,
还有这满怀着悲愁的,发光的,沉落的星星,
听见小鸟的召唤而紧握着我手的我的同伴,
是的,我的同伴,我夹在他们中间,我要永留着对他们的记忆,为了我敬爱的死者。
为了那个在我的一生中和我的国土中的最美好,最智慧的灵魂,正是为了他的缘故,
在那里,在芳香的松杉和朦胧阴暗的柏林深处,
紫丁香,星星和小鸟和我的深心的赞歌都融混在一起了。
(楚图南译)
【赏析】
早在1855年的《自己之歌》中,惠特曼曾经写道:“无论向何处移动,无论前进或是后退,我永远是生命的抚爱者。”如今,十年以后,这个抚爱生命的人却要抚爱死亡了。死亡在惠特曼以前的诗歌中也多次涌现,但更多地扮演着其生命诗学的玄想意象的角色,直到战争的爆发,直到诗人直面残肢断体,死亡才以一种赤裸的真实刺入诗人的心灵,而战争结束当口林肯的死则成为最重的一击。当人们欢呼胜利的时候,当诗人对自由女神说着“转过身来啊”的时候,当他准备着重新奔向那发酵着的土地的时候,最应该收获喜悦、最应该接受人们祝贺的人却遇刺身亡了,这种强烈的悲喜反差如实地反映在《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诗中,但是该诗还无法完全承载诗人的悲痛,长歌当哭,是在那痛定之后的。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写于1865年6月。在本诗第1节,我们并未直接遭遇《啊,船长,我的船长!》里那样的哀号与哭诉,而是灵堂般的安静与肃穆,诗人只是以忧伤的口吻叙述一种现实:“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那颗硕大的星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我哀悼着,并将随着一年一度的春光永远地哀悼着。”这种叙述透出一种隐忍,并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但是在本节最后一行提到“我所敬爱的人”的时候,诗人再也忍不住了,因此有了第二小节的恸哭,其中每一句前面的“啊”(英文为“O”)如同他哭泣的嘴巴。然而也仅此一节,诗歌很快又进入叙述状态。当然,就此诗而论,惠特曼依然采用了他在篇幅较长的诗歌中擅长使用的“歌剧体”写作方式,带有叙事色彩的宣叙调和强烈抒情的咏叹调的相互交替,较多的叙述为较少的抒情做铺垫,抒情则升华叙述。所以,在第1节中,诗人引出了开放的紫丁香和陨落的星星(金星)的意象,在第4节又引出了孤独歌唱的鸫鸟的意象,作为抒情者的“我”则穿插于这三个核心意象之间,完成整首哀歌的推进与回旋。
因此,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交替回旋在诗中也就具体体现为诗人对紫丁香、鸫鸟和金星这三个核心意象的交替渲染,其交替渲染的轻重程度则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而呈现出浓淡之分。在诗歌的前半部分(1—9节),主导诗人的情感是林肯之死带来的悲痛,在紧接着第2节对陨落之星的哀哭咏叹之后,诗人在3、4节对紫丁香和鸫鸟作了引入式的描写,但很快就被5、6、7、8节中对送葬场景、死亡和星辰陨落的预感的叙述所覆盖,以致在第9节中,诗人虽然再次听到从幽暗大泽中传来的鸫鸟温柔的歌声,却说“我就要来了,我懂得你,/但我还要延迟一刻,因为那颗晶莹的星留住了我,/那颗晶莹的星,我的就要分别的朋友,抓住我留住了我”。沉浸于哀痛之中的诗人在10、11节中开始思索将以什么样的歌唱和馨香献给敬爱的死者,然而,或许是鸫鸟那隐秘的歌声发生了作用,正是从第10节开始,诗人的语词变得明亮起来,“海风从东方吹来,也从西方吹来,/……/我将以这些和我的赞歌的气息,/来熏香我敬爱的人的墓地”,“那将是新生的春天和农田和房舍的图画,/图画里有四月间日落时候的黄昏,有清澄而明亮的烟霞,/有壮丽的,燃烧在空中,燃烧在天上的摇曳下沉的落日的万道金光”。在前半部分一直处于背景中隐约可闻的鸫鸟的歌声亦从13节开始完全进入前景中,在14节,鸫鸟甚至成为前台的主唱,独自歌咏着“予人以慰藉的死”,诗人则倾心聆听这死的赞歌,同时,陪伴他左右的是“死的知识”和“死的思想”。这无疑在暗示读者,诗人已经逐渐从最初的重击所造成的巨大哀痛中复苏过来,开始真正地直面死亡,反思死亡,领悟死亡。因此,在15节中一下子涌现出众多的死亡意象:“染上了血迹”的战旗,“碎断而劈裂”的旗杆,“无数战士的尸体”,“青年的白骨”,“所有阵亡战士的残肢断体”。这些意象使死亡的主旋律重新浮现,但这次浮现是以前面10、11、12等节中依次展现的清新明媚的生活图画为背景的,因此并不哀伤,尤其是鸫鸟的死亡颂歌,使诗人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和死亡之对于死者的解脱。所以,在紧接死亡意象群之后,诗人来了一个转折:“但我看见他们不是想象的那样,/他们完全安息了,他们没有痛苦,/只是生者留下来感到痛苦”。到最后的第16节时,死亡之歌的旋律完全变为“一种欢乐的音调”,并“普盖大地,填满天空”。这就是鸫鸟之歌的旋律,也是诗人终于找到的献给“敬爱的死者”的馨香的赞歌的旋律,二者终于达成深处的回应与合拍。而同样作为献礼的紫丁香,还有那颗已经落进诗人记忆里的“沉落的星星”也融入此旋律中,于是“紫丁香,星星和小鸟同我的深心的赞歌都融混在一起了”。
可以看出,从头至尾,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复杂的转变和过渡,诗歌的旋律也就是诗人心绪变化的旋律,而诗中的意象则是诗人心象的载体,意象之间形成的反讽与张力无疑演绎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心态的冲突与调和。在前四节中,紫丁香和鸫鸟的意象对金星的意象形成明显的反讽关系: 象征林肯之死的金星陨落西天,而象征生命常在、繁衍不息的紫丁香却正绽放着芳香的“艳丽的花朵”,生之浓郁在衬托死之悲哀的同时,也构成了对后者的反讽,而那只大泽中的鸫鸟则远离悲哀的诗人和人群,躲在僻静的深处,唱着一支“免除死亡的生命之歌”,这对死亡的现实亦构成反讽。在随后的五个小节中,诗人一直被悲哀拉扯着,完全把心绪投射在被搬运着的棺木之上,紫丁香甚至不再具有象征意味,而是作为像玫瑰花、百合花一样的献礼,被诗人抛撒于棺木之上,而鸫鸟婉转的歌声也无法把他唤走,这正是诗人内心多重情感难以融合的张力所致。
从冲突的张力走向最终平静的融合是悼亡诗常见的情感逻辑形式,惠特曼沿用了这一传统,但是这种转变在该诗中是如何发生的?扭转诗人悲哀的力量恰恰是诗人最初一直忽略的鸫鸟的歌声,如果说地上的紫丁香是生的象征,西天的金星是死的象征,那么位于天地之间的鸫鸟也就成为洞察生死的象征,它的歌声起着化解紫丁香与金星之间的矛盾张力的作用。起初,诗人被生与死的冲突纠缠着,被难抑的悲情笼罩着,无法真正理解鸫鸟的歌声,直到13节,他才幡然醒悟,“我原只听从你”,“你使我的灵魂奔放不羁了”,鸫鸟的歌唱意味着对生与死的表面现象的超越,蕴含着物质性存在向精神性存在的转化和生成。它使诗人从经验性层面——紫丁香代表的肉体性存在和金星代表的肉体性毁灭——突跃入超验性层面——精神生命的永恒,于是“本来在我眼里束缚着的视线现在解开了”(15节),他最终领悟到生必然包含着死,而死必然孕育着生,用美国学者詹姆斯·E。米勒的话说,诗人对生命的爱终于与对死亡的爱达成了统一,因为他认识到死亡即象征着精神生命的再生。紫丁香与金星的抵牾被鸫鸟的颂歌消融为一体,随之,诗人情感内部的冲突也就消除了: 一年一度绽放的紫丁香不正体现了生与死的转化吗?它紫色的花瓣既散发着生的芬芳,也散发着死的芬芳啊;金星虽然陨落了,但它划过人们心间的光芒不是和紫丁香的芬芳一样永恒吗?只有幽暗丛林中歌唱的鸫鸟才了悟这一切,于是,终于从哀痛中迟迟醒转的诗人禁不住说:“唱下去吧,唱下去吧,你灰褐色的小鸟哟!”其实,从最初,鸫鸟就是作为“歌者”的诗人自我的化身,二者最后才合而为一,既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也体现了诗人从哭者、哀悼者向歌者这一真实身份的回归。
关于林肯的生与死,惠特曼在后来的演讲中说:“英勇卓越的生——尤其是英勇卓越的死——的最终教益在于它间接地渗入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经历种种曲折,世世代代无误地给那一时代的青年人、成年人的个性,也给全体人民的个性添加色彩和增强质地。”此话意味着林肯诚实、善良、正直、机智、充满良知的高尚人格终将在后世美国人身上生根发芽,成为美国心灵的一部分。但是,在悼念林肯的这首诗中却始终未出现这位伟大总统的名字,在表达哀思的同时,诗人似乎有意将此诗升华为一首洞透永恒的生死之谜的哲理性哀歌,从第7节开始这种意图就直接表现出来:“并不是献给你,仅仅献给你一个人,/我将花枝献给一切的棺木,/因为你,如同晨光一样的清新,啊,你神志清明而神/圣的死哟!我要为你唱一首赞歌。”同时也表现在后面的小节以及小鸟的歌词中。而且就整体而论,诗人正是用形而上的思想慰藉了自己形而下的痛苦,他的神秘主义信仰最终拯救了他:“一切都向前和向外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会消灭,/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而是更幸运。”(《自己之歌》)
该诗的艺术风格与诗人纠结的情思是相辅相成的。在语句上,他并未过多采用以往经常在长诗中使用的夸张的多重并置的平行句写法,因此没有冗长的重词叠句,原本“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在这首诗里被回旋的情感堤岸牢牢控制住,显得十分妥帖;每一小节诗行数的分布也非常匀称,只是在最后三节出于升华的需要才抛出了更多的语词。在意象上,围绕三个核心意象又衍生出众多的意象,如以紫丁香为主线牵出了玫瑰花、百合花、紫罗兰、苹果花、芳草、太阳等意象,以金星为主线牵出了棺木、黑云、黑纱、火炬、教堂、琴声等意象,以鸫鸟为主线牵出了大泽、黝黑的松杉、阴森的柏林、黑夜等意象,诗人用这些或绚丽、或肃穆、或凄凉、或深沉的意象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来渲染自己的情感,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在旋律上,除了具有歌剧式的宣叙和咏叹两调的回旋交替以外,也可以把它比作一首交响乐: 死亡的旋律由提琴演奏,浩浩荡荡,成为第一主题,生命的旋律由钢琴类的打击乐器演奏,成为第二主题,而鸫鸟的歌音正如诗人自己所说发出“箫管之声”,是协调二者的柔板。全诗的行进亦由主题的呈示、展开、变奏、回旋(再现)而后奔向高潮性的尾声。因此,和它哀悼的不朽的对象一样,此诗也成为一曲不朽的挽歌。
(韩德星)
上一篇:当我们还像树苗那样幼小的时候 [阿尔巴尼亚]恰佑比
下一篇:《往昔的光辉 [英国]莫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