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人的小风忽来忽去……
想家乡斯科讷已是黄昏。
八月之夜遮住天宇,
不见星星,不见月明。
人们默不作声地抢收,
一场雷雨即将临头。
高得像屋顶的麦秸上
人影在紧张地忙活,
农夫在前,少女在后,
装上今天的最后一车,
沿着长的路,在夜色里
走过已收净麦秸的田地。
夜色下降,蓝而微温,
把屏息无声的平原覆盖。
闪电蜂拥,嗡鸣之声渐闻,
一声惊雷忽然震撼大海。
快把牲口领进仓房……
火海上一片冰雹轰响。
(飞白译)
【赏析】
韩松的怀乡之作感受敏锐且善于创造主客观交融的意境,以至于开创了一个瑞典的“斯科讷诗派”。
此诗即是韩松的怀乡诗之一,追怀故乡斯科讷八月夏夜的收割景象: 庄稼已成熟,这一夜眼看暴雨将至,农人投入了紧张的抢收。韩松首先描绘了北欧别具风貌的夏夜景致——夜色蓝而微温,闪电蜂拥,惊雷震撼大海,火海上冰雹轰响……向我们展示了瑞典这一北方半岛国家的独特风情,写活了一个静默中暗含骚动,最后终于雷霆大作、冰雹倾泻的夏夜。
在这样一个夜晚,农夫们忙着与天地奋战: 抢收稻谷、赶运麦秸,把最后一车庄稼运回了家,把牛羊领进仓房。全诗三节,农人的行动呈现“紧张—松弛—紧张”的节奏,第一节写他们在暴雨之前收庄稼,“默不作声地抢收”,其静默更反衬了紧张情绪;到第二节“装上今天的最后一车,在夜色里,走过已收净麦秸的田地”,虽然没有一句直接写心情,却鲜明地表现出农夫与少女那种胜利抢收后欣喜、满足、轻松的情绪;第三节又忽起波澜,风雷大作,冰雹突降,大自然逞威作势,农人们急忙去牵引自家牲口……这种行动节奏上的松紧交错,使整首诗读来张弛有致,虽不是叙事诗,却有故事的情节高低起伏之感。
全诗的景物描绘与人物行动描写结合得很好。自然界的变化是人物行动的起因,诗人先从天气入手,三两句景物描写后自然转向农人们的对应行动,然后再回到天地景象,再交代人们新的劳作……呈现出一幅天人互动、人在广袤天地间与风雨雷电抗争的鲜活图画。
(钟丽茜)
上一篇:《断裂的戒指 [德国]艾兴多尔夫》读后感
下一篇:《新的哥伦布 [德国]尼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