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将有城市和群山
和现在一样,
有钢铁军队
踏过遗弃的广场
他们一向如此。
那时将有待耕的田地,
风吹树摆,橡树籽
散落,
碗盘依旧会摔碎
毫无理由。
我们知道的就是这些。
未来在地平线的彼岸,我们听不到
未来人们的一语一言,
即使他们冲我们喊叫
让我们不要
炸他们的土地,毁他们的城市,
但那喊声传来就像一粒橡树籽
掉在水泥地,
像碗架上的盘子
在破碎的瞬间。
(杨国斌 译)
【赏析】
《未来的历史》通过家园的破坏与重建所产生的悖论,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与反对之情。
诗人以假想战后重建的情景开篇,“那时将有城市和群山/和现在一样”,战后新的统治者将会迅速地重建起新的城市、新的家园,“有钢铁军队/踏过遗弃的广场/他们一向如此”,这里钢铁军队象征着政权与统治,凯旋归来的军队踏过曾经遗弃的广场向人们示威,他们的统帅将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一幕时常出现在我们历史的记忆中,所不同的只是挂在旗杆上的旗帜变化了。
紧接着,诗人继续想象着战后的未来城市,“那时将有待耕的田地,/风吹树摆,橡树籽/散落”,战火平息后的日子是充满希望的,许多未耕的土地等待着人们去耕耘、去开垦,橡树的树籽随风飘散,吹到哪里,哪里就会孕育出新的生命。诗人在这里营造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人们似乎已经摆脱了战争所带来的悲痛,在重建家园的劳作中憧憬着未来新的生活。
但是“碗盘依旧会摔碎/毫无理由”,这里诗人从希望中警醒过来,重建后的家园又会像“碗盘”一样再次被摔碎,战火毫无理由地再一次被点燃,以上所假想发生的一切又要重新上演。“我们知道的就是这些。/未来在地平线的彼岸,我们听不到/未来人们的一语一言”,诗人通过时空在脑海里的错位来表现过去即是现在,现在即是未来的哲理。如果人类再不检讨自己的行为,那么现在的破坏与未来的重建就如地平线的此岸与彼岸,二者之间其实没有时空间隔。这一点正好和诗歌标题“未来的历史”遥相呼应。未来意味着今后,历史意味着过去,诗人正是通过它们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反对战争的主旨。“即使他们冲我们喊叫/让我们不要/炸他们土地,毁他们的城市,/但那喊声传来就像一粒橡树籽/掉在水泥地,/像碗架上的盘子/在破碎的瞬间。”人们反对战争的喊声实在是太微弱了,如同一粒橡树籽掉在水泥地上,悄无声息。橡树籽本是希望的象征,它如果落入适宜的土壤里便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如果掉到坚硬的水泥地上,它只会悄然无声地划过天际,留下模糊不清的痕迹。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梦想如同碗架上的盘子掉下破碎了,他们心中刚刚激起对新生活的勇气瞬间被战火燃烧成灰烬。
战争不断地在历史上重演,对于统治者来说,城市摧毁了可以重建;但是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他们却要忍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这是对心灵的摧残和蹂躏,就像摔破的碗盘无法再复原了。可以说,战争摧毁城市的同时也让人们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所以,重建家园容易,重建希望却难上加难。诗人就是通过破坏与重建之间的悖论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强烈抗议,并且警示那些沉醉于重建家园的幻想中的人们,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激励他们去反思战争本身。
诗歌中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在诗人看来,战争破坏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它无节制地破坏——重建——破坏,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将会变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在诗人看来,战争是欲望膨胀、人性扭曲的极端表现,如此下去只会让人类离高尚的神灵距离更遥远。选“未来的历史”为题,其实也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悲观主义情调,因此,他才会失望地预言未来的一切就是眼前所发生的,破坏的家园是不能被重建的。
(喻 琴)
上一篇:《未来 [德国]容格尔》读后感
下一篇:《未来的痕迹 [德国]恩岑斯贝格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