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吸引我越过桥去,执拗地,
像一只蜗牛,像一只
被蒙住眼睛的狗,把自身置之度外
在未来的痕迹上拖着脚步
走向恶运,走向我们自己的灰,
走向还没从时间的地窖中复活、
还没有悲惨地付诸实现的事物?
可是灯都已在呼唤,大气
烤得发紫,昏暗,这种气味。
我不想忍受
我们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犯的罪恶,
像云团一样堆积而且越来越扩大的一切。
不,不,
从各处屋子里熏去,从天空里赶走,
还没有丧失的,要弥补、转向;
我,一只驱散惊雷的蜗牛,
我,蒙住眼睛的一只瘦狗。
(钱春绮 译)
【赏析】
恩岑斯贝格尔是德国近代文学史上文学政治化运动和新主体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而且富有启蒙色彩。他认为诗应该像实用的工具一样,其作用就在于“揭示用别的手段无法揭示的实情”。因此,他的诗作在思想倾向上尖锐犀利,语言冷涩诙谐。
《未来的痕迹》是一首风格独特,带有很强寓言色彩的诗作。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新奇恰当的比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真实的现实图景,凸显出诗人对于现实独特的反思和批判。
首先,我们看诗歌的题目: 未来的痕迹。什么是“未来的痕迹”?所谓“未来的痕迹”,暗指人类当前的所作所为可能给自己的将来带来无法避免的厄运。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会比较容易把握这首诗作的主旨。诗人在诗歌一开始写道:“是什么吸引我越过桥去,执拗地,/像一只蜗牛,像一只/被蒙住眼睛的狗,把自身置之度外,/在未来的痕迹上拖着脚步。”在这几句诗里,诗人起笔直指当前的现实。在现实中到底是什么吸引“我”越过桥去,执拗地,而且以一种蜗牛和被蒙住眼睛的狗的方式越过?在此可以感觉到诗人心中充满了疑问和困惑,其中又透出一种深深的怀疑与警醒意识。“蜗牛”暗指速度之慢,而被蒙住眼睛的“狗”又意在表明失去方向感,一如瞎子一般任人摆布。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这种“吸引”是一次美妙的“引诱”,“引诱”“我们”走在“未来的痕迹”上。
接下来是诗人对“未来的痕迹”的具体描写,“我”拖着脚步走着,正在“走向恶运,走向我们自己的灰,/走向还没从时间的地窖中复活、/还没有悲惨地付诸实现的事物?”诗人用一个排比句式加强语势和增强语言的力度,突出在“未来的痕迹”上的“我们”日益陷入一种前途未卜,甚至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中。这一节中,诗人主要给我们道出一个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被现实的某种东西所吸引,而且这种吸引带有明显的欺骗性质。它吸引“我们”走向一条“我们”自己也并不太清楚的道路。所以,这引起诗人深深的反思,以至走向决绝的反抗。
在诗歌第二节一开始,诗人写道:“可是灯都已在呼唤,大气/烤得发紫,昏暗,这种气味。/我不想忍受。”“我”不想再忍受这种情形,不想再犯罪,不想让这种罪恶感日益壮大,那种感觉已经“像云团一样堆积而且越来越扩大的一切”。那“烤得发紫的昏暗的”气味已经弥漫整个世界,赶紧把它驱赶走,把那“还没有丧失的,要弥补、转向;/我,一只驱散惊雷的蜗牛,/我,蒙住眼睛的一只瘦狗”。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此时决绝的觉醒意识。“我”虽然现在依然像一只“蜗牛”,依然如一只被蒙住眼睛的“瘦狗”。但是“我”已经认清了所谓的“未来的痕迹”只不过是一种骗人的把戏,蛊惑“我们”去接受,去追随一种错误的道路和方向。
这一部分诗作表现出诗人对当时所存在事物的反抗和修正姿态。虽然他也被动地接受过这种既成的事实,但他不想再这样错下去,所以他大声疾呼“还没有丧失的,要弥补、转向”。“转向”意味着偏离,“弥补”意味着修正。
恩岑斯贝格尔的思想里始终贯穿一条怀疑论的主线,他认为:“已经存在的事物必须……先加以研究,也就是说,应加以修正。”他在详细阐述自己写作观点时,曾明确地认为:“作者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信赖并使用怀疑作为启蒙艺术,它也可怀疑自身。”所以,他的诗作带有一种对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态度。从某些方面讲,他是一位“左派”思想家。他希望自己的文学劳动具有“清除垃圾”一样的功效,以达到纠偏和匡正时事的效用。他的这种思想在这首诗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整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追求一种浅显易懂的日常语言,但语言的运用上略显繁琐复杂、难解甚至模糊不清。诗歌在结构安排上,虽然保留了诗行,但全首诗的格律十分自由,采用近乎散文化的诗体,基本放弃了句末押韵。这些特征也代表了那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些普遍现象。
(邹 英)
上一篇:《未来的历史 [澳大利亚]哈特》读后感
下一篇:《杂色美 [英国]霍普金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