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当空,夜色美丽,
树影婆娑,小径静谧。
繁花散发出阵阵幽香,
枝头露珠,点点欲滴。
在这万籁俱寂时刻
一阵神秘的振翼声沙沙响起:
那是猫头鹰在夜间出游,
搜索人们看不见的东西。
看到这鸟儿在黑夜里寻觅,
我想到茫茫宇宙间生活的意义,
通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们能否找到人生的真谛?
(季南生、张青 译)
【赏析】
诗琳通公主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各种文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在诗歌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诗琳通公主认为,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诗是心灵的语言,一种可以用心灵去触摸和感受的语言,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这是诗歌最大的、永恒的魅力。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琳通公主尤其酷爱中国的唐诗,还把许多唐诗翻译成了泰文,编辑成大学教材。在中国唐诗这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中,诗琳通公主逐渐领会到中国古诗的博大精深,并深刻体味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在自己诗歌的创作中力求做到中国古诗所崇尚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境界,追求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韵”。
作为王室的公主,诗琳通公主可以说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智慧,使得她的人生之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遭遇过失败。因此,她的诗歌旋律大多数清丽明快,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自信,《猫头鹰》一诗也不例外。《猫头鹰》写于1974年,此时诗琳通公主正值妙龄,在泰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学习。人生的道路刚刚启程,幸福生活的大门向她敞开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赏心悦目。不过,此时的她已经显示了广博的视野,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开始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像猫头鹰一样开始寻找人生的真谛。
《猫头鹰》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实写,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妙的意境;第二、第三节是虚写,是全诗的中心和意旨所在。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起,走在树影重重的小路上,微风吹过,嫩枝婆娑,路边的野花散发出阵阵芳香;树枝上的露珠,在明月的映照下,熠熠闪亮、晶莹透顶、似滴欲滴,多么美好的夜晚!诗人在开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新、凉爽的夜晚,让人不由心向往之。“美丽”与“静谧”、“树影”与“小径”两两押韵,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词句和意境也与中国古诗异曲同工,让我们品味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境。接着,诗人诗笔一转,开始引到诗的正题上来: 在一阵沙沙的声音后,猫头鹰出现了。“那是猫头鹰在夜间出游,/搜索人们看不见的东西。”猫头鹰在夜间出来活动,这尽人皆知。但“搜索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具有多重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猫头鹰出来觅食、抓捕田鼠;我们也可以理解诗人在这样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走在静谧的小路上,整理一下自己错乱的思绪,努力探索日常生活中被人忽视的东西。被忽视的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相对于茫茫宇宙来说,生命是如此的渺小与脆弱,也是那样的短暂。这些看似简朴而重大的问题,诗人此时已开始思索,人生而为谁而活、如何过活,人生真正的意义到底在哪。在诗中,诗人实际上也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诗琳通则在《踏访龙的国土》中回答道:“我们的生命与大自然——高山、海洋和江河相比,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所以要把我们的生命用在有价值的事业上,要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做得更好。”这是对本诗最好的注解。
《猫头鹰》一诗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语言明丽清快、通俗易懂,设境优美、意境深远,达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诗外的艺术效果。
(谢茂发)
上一篇:《狼之死 [法国]维尼·1843年作于M堡》读后感
下一篇:《献给太阳 [奥地利]巴赫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