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一记把花瓶击出条缝,
瓶里的花草如今已枯死发黄;
那一击实在不能说重,
它没有发出一丁点儿声响。
可那条浅浅的裂痕,
日复一日地蚕食花瓶,
它慢慢地绕了花瓶一圈,
看不见的步伐顽强而坚定。
花瓶中的清水一滴滴流尽,
花液干了,花儿憔悴;
但谁都没有产生疑心。
别碰它,瓶已破碎。
爱人的手也往往如此,
擦伤了心,带来了痛苦,
不久,心自行破裂,
爱之花就这样渐渐萎枯。
在世人看来总是完好无事,
他却感到小而深的伤口在慢慢扩大,
他低声地为此悲哀哭泣,
心已破碎,别去碰它。
(胡小跃译)
【赏析】
在巴那斯派的诗人当中,普吕多姆是比较注重抒情性的一位诗人。这与以注重客观、追求造型美和雕塑美为目的的巴那斯派有出入。诗歌中不仅有描述客观世界带来的科学情趣,更有主观的抒情性,富有哲理、象征的意味。
如果说普吕多姆的《天鹅》是整个巴那斯派的典型代表作的话,这首《碎瓶》则更多地体现了其注重“内心分析”和“科学情趣”的个人特征。全诗一开始,诗人为我们“放置”在眼前的是一只不知被谁用扇子击打过的花瓶。在花瓶身上出现并不断扩散的裂痕,在诗人看来犹如一个贪婪的蛀虫,它蚕食着花瓶的躯体。更具感伤意味的是,这道在花瓶身上的“伤口”使水流失,让里面存放的花朵因失水而褪尽姿颜。这一切无声无息地发生,也无人发现,诗人在此有意突出了伤痛袭来时那种挥之不去的连绵感和孤独感。而后,笔锋一转,诗人由默默忍受摧残的花瓶和花朵,想到了爱人的手给他带来的伤痛。和花瓶与花的关系一样,那双也许是别离时抽去的爱人之手,划破了他与爱人之间的爱意。那颗敏感的心,时时都在体会那一阵阵的痛楚,摇摇欲坠般行走在悲伤的尽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此有意突出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无形之痛,外部的一小点伤痛,在内心引起的却是连绵不绝的伤痛。这种情感内伤,外人是看不见的,总以为“完好无事”,只有正在经历的人才能感到痛的真。更让人断肠的是,诗人细腻的笔法,让人在感到痛苦的同时,更体会到痛的扩展。而对于这一切,诗人的笔调却显得冷静、委婉,借一个碎裂的花瓶来表达自己哀苦的心,让这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自然流露,有一股“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觉。
从这首《碎瓶》中,我们体会到了普吕多姆注重情感、温柔细腻这一有别于巴那斯派的一面。诗人以花瓶上的一处别人不曾在意的裂纹入手,以从事科学研究般的细腻观察,在憔悴的花朵和自己脆弱的心灵之间找到了共同点,让人在客观的对象背后,找到了贴近主体心灵的情感力量。
(林晓筱)
上一篇:《破瓮赋 [日本]薄田泣堇》读后感
下一篇:《礼拜后的退场曲——1897年6月22日 [英国]吉卜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