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为了赎罪,乔装探访巴黎,一路上惩恶扬善。妓女玛丽花从小被遗弃,由绰号为“猫头鹰”的恶妇收养。玛丽花不堪忍受猫头鹰的折磨、虐待,侥幸逃出。但因生活所迫,无奈沦为街头妓女。鲁道夫被其纯真、善良的品性所打动,把她带到“模范农场”加以保护。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贵妇萨拉也伙同猫头鹰、教书先生等人在找寻玛丽花的下落,妄图以此实现她的王妃梦;猫头鹰由于对财宝起了贪心,杀了萨拉。鲁道夫微服住进一幢旧公寓,了解到穷邻居莫莱尔一家的悲惨遭遇。宝石匠受道貌岸然的公证人弗兰的欺骗,弄得一贫如洗,家破人亡。鲁道夫用自己的方式惩治了弗兰,同时也发现他是知晓玛丽花身世之谜的关键人物: 原来玛丽花竟然是鲁道夫年轻时与萨拉的私生女。真相大白以后,鲁道夫把玛丽花接回公国,并封她为郡主。但玛丽花一直无法摆脱过去罪恶生活的阴影,甘愿放弃一切,进入修道院,最终平静死去。
【作品选录】
一块方形的小木板上,两块小木片夹着一支蜡烛,暗淡发黄的光简直无法照明这黑暗的小屋。这是一间又窄又矮的小屋,三分之二就着房顶斜陡的坡度,和地板形成一个十分尖锐的角。屋里到处看见灰色的瓦块。墙上的石灰,因为天长日久,都成黑的了,上面有许多壁虎蜥蜴爬过的痕迹,露出薄壁上钉的被虫蛀过的木条。屋角上一扇脱了铰链的小门,开向楼梯。地上说不出是什么颜色,粘糊糊的,臭气熏天,满地是碎纸破布,随处扔着一块一块的骨头,那是这家穷人在卖臭肉的地方买来啃剩下的。屋里脏得要命,从来没人收拾,这说明或者是没有人做,或者真的是赤贫,可见其压抑之甚、绝望之甚,以至于屋里的人感到如此沮丧、失意,简直没有从屋里出门的愿望、气力和需要。人蹲在屋里就像一只野兽呆在窝里一样。
白天,莫莱尔的小屋里由房顶斜坡上一个细长小窗户照进一点光亮,这扇窗户上有块玻璃,窗户用一个钩子开关。我们叙述的这个时候,窗户上正有一层厚厚的雪。屋里的蜡烛,在屋子中央宝石匠的工作台上,发出一团淡淡的光辉,越往外越淡,最后消逝在四周的黑暗中。黑暗笼罩着整个小屋,屋里模糊地躺着好几条白白的人形。工作台是个方形的橡木粗笨台子,上面一滴一滴油迹,一大把相当大的钻石和宝石在那里闪闪发光。
莫莱尔是个细工宝石匠,而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也不是像圣殿街上那座房子里大家所想象的,是个做假宝石的工匠……正因为有这句没有坏处的假话,所以人们委托给他的宝石都仿佛毫无价值,他也可以随便放在家里而不用担心被偷。偌大的财富,放在这样贫困的处境中,可以免掉我们去谈论莫莱尔的廉洁问题。
坐在一只没有靠背的凳子上,一天到晚又累又冷,严冬通宵工作之后又瞌睡,宝石匠两只冻僵的胳膊和沉重的脑袋一齐趴在台子上。前额靠在横放在工作台上的砂轮上,砂轮通常是用手转动的。身边有一把钢锯和几件零星工具。宝石匠的头是光秃的,只看见脑袋周围一圈灰头发。身上穿一件咖啡色旧羊毛衫,是光着背穿上的,连衬衫也没有,下身穿着一条布裤子,破布条编的鞋,简直盖不住两只拖在地板上冻得发紫的脚……
屋内隆冬冰冻,严寒凛冽,宝石匠虽然气力消耗得已进入半睡眠状态,但依然不时地浑身颤抖……长长的蜡烛捻子已经炭化了,这说明莫莱尔朦胧的时间已经不短。屋里只听见他压抑的呼吸声,可是室内另外的七个人……并没有睡……
是的,这间小屋里还住着七个人……五个孩子,最小的四岁……最大的不过十二岁……母亲是个残废……另外还有个八十岁的老糊涂……孩子们的老外婆……
室内冷气逼人,堆在这一小块地方的七个人发出的热气,也暖不热这里的寒冷。所以这一堆纤弱细小、颤抖无力的身体,从幼小的外孙到高龄的外婆……正如科学家所说的,是发不出多少卡路里的。
除去这家的主人,因为气力实在用尽了,有时昏迷过去一会之外,其他的人都没有睡着,没有,一个人也没有……因为冷、饿、病是使人闭不上眼睛的……眼睁得挺大……人们无法理解穷人安安稳稳地熟睡一觉,是多么难得,让睡眠来补偿一下气力,忘掉一下痛苦,睡后轻松愉快、精神抖擞地重新干活。要这样睡一觉,至少需要不冷不饿,没有担心挂虑的事才行呵。
看到这个工匠的贫困,再和客户委托的宝石的价值一比,真是天壤之别,令人惊奇,这既使人灰心丧气,又能使人心活气爽。这个眼前呈现着一家人吃苦受罪的痛心现象,一切都压抑着他们,从饥饿一直到疯狂。但他很重视面前的宝石,其实一颗就够把他老婆和孩子从贫困和缓慢地扼杀着他们的穷苦中救出来。但是,他尽自己的职责……做正经人的职责。说穿了,做个正经人并不复杂,但做了又怎么样呢?是否就伟大、体面了呢?在他那样的环境里,做正经人是否就更崇高呢?这个匠人,穷苦而又正直地守着这堆财富,难道他不代表绝大多数的终身受苦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却和平、勤奋、忍受,每天毫不伤感和怨恨……望着有钱的人作威作福!想一想,不是暴力、不是恐怖,而是只有德行包含着人民的海洋,只有人民海洋的泛滥才能吞没整个的社会,这不是高尚和安慰人的吗?这难道还不值得全心全意来拥护那些宽大的好人,他们仅仅是为穷苦的人、勇敢的人、忍让的人在太阳底下争一点地方!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我们试图描绘的赤贫现象,可惜,太现实了,太可怕了!
宝石匠身边只有一条薄褥子,还有一块棉被,那是属于糊涂老外婆的,到后来老外婆凶狠无知,不肯和任何人伙盖。冬天一开始,她的脾气就特别坏,因为有人打算把最小的一个孩子放在老人身边,让她得点暖气,可老外婆就曾几乎把孩子闷死……四岁的可怜小女孩,肺结核已经患了一个时期了,在和哥哥姐姐伙睡的草褥子里太冷了……我们下面再向读者交代这种在穷人家里常见的睡法……拿他们睡的地方来比,畜生睡的地方也可以称作是天堂,因为至少有人为它们换一下草。
当读者看见屋里蜡烛的弱光熄灭时,室内的景象大致如此。老外婆的褥子放在地上,那里有地板,有一段扶手的短墙,比别的地方稍为干燥。由于她头上什么也受不住,一头短白头发,勾勒出前额平平的轮廓。两道浓密的灰眉毛盖着深深的眼窝,眼窝里闪耀着凶狠的目光。两腮低凹,苍白,颧骨上满是皱纹,牙床骨凸出来。她侧躺着,蜷曲着身体,下巴几乎挨得着膝盖,在一条灰羊毛毯子底下抖个不停,毯子太小,盖不住她,下面露出两条细弱的瘦腿和她穿的一条破裙子……破铺上散发着恶臭的气味……
离外祖母的铺不远,顺着墙也放了一条草褥子,作为五个孩子的铺。孩子都横躺着,草褥子开着五个口,每个口里塞一个孩子,简直是又臭又湿的粪坑,上面盖着一层布,既作毯子又作被子。
两个女孩子,一个生着重病,在这一头抖动着,三个男孩子躺在另一头,五个孩子都穿着衣服睡觉,假使他们身上的破烂能够称为衣服的话。浓密的头发,有的浅黄,有的暗淡,乱七八糟,横三竖四,母亲没有给他们剪,因为有头发总可以挡一点风,这时半遮着他们苍白、憔悴、枯槁的脸。一个男孩用自己僵硬的手把草褥子一直拉到下巴颏上,意思是想多盖一点,另一个生怕让手露在外面,就用嘴咬住上面的布不放,嘴里的牙冻得上下磕打。第三个就拼命往两个哥哥身上挤。最小的那个小妹妹……因为患着肺病,萎靡地把自己已经成了铅蓝色的病态小脸,往五岁的姐姐冰冷的胸口上靠……她姐姐虽然伸出两只胳膊,想使她暖和一点,也没有用,自己露出担心、焦急的神色……
小屋的尽里边,在孩子草褥子的拐弯处,另一条草褥子上,有气无力地躺着宝石匠的老婆,她发着缓慢的低温,一种痛苦的残疾已经使她好几个月不能起来了。马德莱娜·莫莱尔今年三十六岁。一条蓝色的破头巾,箍着憔悴的前额,反而衬出她瘦骨嶙峋的脸更苍白更易怒。一个褐色的圈围着她低凹无神的眼睛,无血色的嘴唇半开着,周围皲裂着流血的口子。面色痛苦抑郁,无神的面貌显露出本来温和的性格,但既无神志,亦无精力,因不善于和坏的环境作斗争,于是只有屈从、消沉、自叹命苦。这个女人身体不好,迟缓鲁钝,但却正直老实,像丈夫的正直老实一样。如果任她作为,无知和贫困很可能使她走入邪途,做出坏事。不过,她爱她的孩子和丈夫,对于他们共同的不幸,她没有勇气、也没有气力来克制自己痛苦的呻吟,以至于独自一个人苦撑着这个家的宝石匠,常常不得不停下工作来安慰、缓和一下这个憔悴的病人。在一张洞穿的破粗灰呢毯子上,莫莱尔又放了两件破旧的、补过补丁、当铺不肯接受的旧破烂,使她暖和暖和。
一个火炉,一个小平底锅,一个裂口的破砂锅,两三个有裂缝的破碗,散放在地上。一个木盆,一块搓衣板,还有个大罐子放在房顶上,离脱了铰链被风吹得不停晃动的门不远。这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家财。
这一令人伤感的景象,被摇曳不停的烛光照亮着,风从瓦缝里吹进来,吹得暗淡的烛光一会儿照着那几个可怜的人,一会儿又照着宝石匠打瞌睡的工作台上的那一堆钻石和宝石,散发出无数的棱体光亮。
尽管屋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全体在这里受罪的人都没有睡觉……上自老外婆,下至最小的小孩,全都本能地望着宝石匠,他们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生活来源。在他们天真的自私思想里,他们担心地想着他会不会被工作压倒,不能干活。母亲想着孩子,孩子想着自己,老糊涂什么也不想……
然而她忽然坐了起来,把两条干瘪的、黄得像黄杨木似的长胳膊,合抱在骷髅架似的胸口上,望着烛光挤挤眼睛,慢慢地站了起来,身后像拖着件殓衣似地拖着她那块破被子。这个女人本来身材很高,可是光秃秃的头却显得特别小。厚厚的耷拉着的下嘴唇痉挛地蠕动着。丑恶的脸完全像一个凶残的傻人。老糊涂偷偷地走到工作台那里,活像一个小孩想办坏事那样。等她走到够得着蜡烛的地方,便向着烛光伸出两只颤抖的手,她的手太瘦了,烛光隔着手透出苍白的亮光。马德莱娜·莫莱尔从自己铺上望着老人的一举一动,老人在蜡烛上烤着火,低着头,呆呆地望着桌子上闪闪发亮的钻石和宝石。老人看呆了,自己的手不再对火保持足够的距离,一下子烫着了……她沙哑地叫了一声。莫莱尔听见叫声,醒了,抬起了头。这个人约四十岁上下,面目开朗,聪慧温和,但却憔悴不堪,饿得两腮下陷,好几个星期没刮过脸了,灰白的胡子盖满下半个出过天花的脸。早生的皱纹一道一道地布满光秃的前额,红红的眼皮因为熬夜已经发紫。
身体脆弱的工人,特别是一天到晚工作姿态不大变动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瘦弱的身体会逐渐变形……宝石匠一天到晚弯着腰,身子向左偏,以便转动砂轮,就是这样一天十二到十五小时姿势不变,身体都硬了,佝偻在那里,向一面歪。左胳膊,因为不停地转动砂轮,所以肌肉特别发达,可是右胳膊,因为老是不动,又经常对着砂轮扶着钻石要磨的那一面,所以出落得惊人地细瘦。两条细瘦的腿,因为完全缺乏活动,所以几乎已成了死腿,简直支持不住这干涸的身体。全身的精华、活力、能量仿佛都集中在不停工作的那一部分……
正如莫莱尔甘心忍受地常说的:“我简直不想吃饭……而是只想有气力来转动砂轮……”
(成钰亭译)
【赏析】
1842—1843年间,欧仁·苏在《辩论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巴黎的秘密》,一时街头巷尾无不议论,全国轰动。
《巴黎的秘密》以德国盖罗尔施坦公国大公鲁道夫的惩恶扬善行为为主线,以他所救的少女玛丽花的身世命运为悬念,展示了一幅巴黎社会各色人物的生活画卷,揭开了隐藏在巴黎这个繁华城市背后一个个肮脏的秘密。小说重点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命运和痛苦,“以鲜明的笔调描写了大城市的‘下层等级’所遭受的贫困和道德败坏”(恩格斯语)。
在节选部分,作者将关注和同情的目光投向莫莱尔一家。这一家的生活,可以说是下层贫民常见的命运。
肮脏不堪的墙壁,碎纸破布堆满地,随处扔着一块块的臭骨头,“黑暗笼罩着整个小屋,屋里模糊地躺着好几条白白的人形”,气力用尽了的宝石匠“已经进入半睡眠状态,但依然不时地浑身颤抖”,屋里的“其他人都没有睡着,没有,一个也没有……因为冷、饿、病是使人闭不上眼睛的……眼睛睁得挺大……”这一静止的画面定格了贫穷的全部内容,其“压抑之甚,绝望之甚”正如同这个隆冬冰冻,严寒凛冽的破晓之前的黑暗。然而这一平静的画面却被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打破。画中的一人一物都变身为一个个行动的雕塑,迸发出那富有“包孕性”的一刻: 一具佝偻的身躯,一个呆滞的眼神,一声沉闷的呻吟,一个突然发起的攻击,这一个个单纯的瞬间蕴含着怎样的生活遭际和痛苦的心声,还有那欲诉还休的无奈。可怜的宝石匠,累月经年不分昼夜地工作,疲劳和饥寒已经把他折磨得身体畸形,片刻的休息也成为一种奢侈,但依然不能摆脱无以复加的寒碜和扼杀着他们的贫困。
似乎仅是一个可怜的宝石匠还不足以让人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作家“刻毒”的笔一定要把不堪承受的残酷,赤裸裸地、慢条斯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衣不蔽体的五个孩子,痛苦呻吟却内疚温和的妻子,糊涂的老外婆突然发起的攻击,饥饿、寒冷、睡不着……在细节上追求逼真精细,毫发毕现是作家创作的原则之一。为了真实再现下层社会的状况,作家常乔装到巴黎的下层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劳动者生活的苦难。
一个下层贫民面对不幸和贫穷,所能做的也许就如同莫莱尔说的“我简直不想吃饭……而是只想有气力来转动砂轮……”其中的辛酸和无奈溢于言表。此时,我们的心情也似乎随着莫莱尔无限的哀怨而坠入了深渊。
作为一部充满批判热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巴黎的秘密》注意用现实的视觉力量冲击读者的感官,同时又在客观描述之后加入大量的主观评论,以增强现实的批判力量。作者突破了旁观者冷漠的姿态,满含着情感和怨愤来描写他眼中的环境和他所关注的人物。在看似冷静,毫发毕现的描写之后,作者总是忍不住要加入一段自己的议论,来表达自己悲愤和痛心的情绪。比如,作者形容这个寒冷狭小的冰窟,是“人蹲在屋里就像一只野兽呆在窝里一样”,而“拿他们睡的地方来比,畜生睡的地方也可以称作是天堂”。作者试图描绘的赤贫现象,总是让他禁不住慨叹:“太现实了,太可怕了!”作者用一系列形容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压抑、绝望、沮丧、失意、纤弱、痛心、伤感”等。
对于笔下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心的同情和悲悯。正直、善良、诚实、勤劳的宝石匠的遭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撼和恻隐之心。但作者人道主义的情怀,又不免对宝石匠坚守的“职业道德”发出悲愤的质疑。针对莫莱尔始终恪守“做正经人的职责”,这里有一大段的议论文字:“说穿了,做正经人并不复杂,但做了又怎么样呢?是否就更伟大、更体面了呢?在他那样的环境里,做正经人是否就更崇高呢?”在这样的质问下,作家的悲愤呼之欲出。然而,“代表着绝大多数的终身受苦的劳动者”的莫莱尔却有着“和平、勤奋、忍受、每天毫不伤感和怨恨”的德行,作家在悲愤之余,又满怀赞赏地肯定宝石匠的这种“做正经人的”德行,并以一种道德的说教来呼吁人们拥护这些“穷苦的人、勇敢的人、忍让的人”。作家在此鲜明地确定了自己的人民立场。欧仁·苏把揭露下层人可怕的悲惨生活,为穷人鸣不平作为自己的职责,故被誉为“时代的旗帜”、“穷人的辩护人”。在这段议论中,我们不禁被作者热切的情绪所感染,其社会批判的力量也显而易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品的深度。
为配合情感的表达,作者在叙述节奏上也有精彩的创造。比如省略号的使用。仅是在这篇简短的选文中作家就用了32处省略号,可谓繁复浓密。它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因此情此景是如此令人震惊,内心是如此激动,以致无法叙述下去的情境;同时,省略号又代表着某种情绪上的暂停,叙述上留下滞留的时间,使得过于压抑和高亢的情感得以缓解。而且,省略号的沉默不语和话语延留,又能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作家充分运用了符号所具有的表情性,使表意更含蓄隽永。
尽管作家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叙这些底层的人民,并试图为他们辩护,然而,在作家笔下,他们都是些消极的牺牲者、永世受苦的人。这些人大多是指望善良的富人来救济他们,减轻他们的苦难,以至改变他们的命运。事实上,作者希望的是用资产阶级的理念揭开这个巴黎腐朽与糜烂背后的秘密,揭开黑暗。这是一种资产阶级保守派温情脉脉的幻想,也是远离真正苦难核心的隔靴搔痒的揭露。作家所塑造的理想人物——鲁道夫,以“慈善家”和“救世主”的形象兴办“贫民银行”、“模范农场”,妄图实现他的救世理想,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个空想的乌托邦美梦。作家虽自称自己是具有“自由思想的作家”,但《巴黎的秘密》无非是他对傅立叶等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小说化图解。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 欧仁·苏是一个“温情的小市民的社会幻想家”。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注民生疾苦,并在小说中插入议论为人民的痛苦奋笔呐喊,确实难能可贵。
(夏雯韵 李晓娟)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雨果》原文|读后感|赏析
下一篇:《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辛格》原文|读后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