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8 彩色片 115分钟
英国皇宫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迈克尔·卡顿—琼斯 编剧:迈克尔·托马斯 摄影:迈克·莫洛伊 主要演员:约翰·赫特(饰斯蒂芬·沃德) 乔安妮·惠利—基尔默(饰克里斯廷·基勒) 布丽奇特·方达(饰曼迪·赖特—戴维斯) 伊恩·麦凯伦 (饰约翰·普罗富莫)
【剧情简介】
1963年,伦敦。莫利夜总会舞女克里斯廷·基勒从法庭出来,受到记者的盘问和人群的围攻。她是一起震惊世界重大丑闻的主角。英国国防大臣约翰·普罗富莫性喜寻花问柳,自从与基勒搞在一起后,金屋藏娇,终于卷入一起桃色间谍丑闻,被迫辞去大臣职务,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1959年,伦敦。斯蒂芬·沃德是伦敦一位著名的骨科医生。他利用医术的成功和出色的社交能力跻身伦敦上流社会,与出身名门、有权有势的人物打得火热。在生活上,他是个好色的风流男子,身边总有一些美女陪伴着。他喜欢把地位卑贱的漂亮姑娘介绍给上流社会的名人淫乐,以博得他们的欢心。
沃德在莫利夜总会里遇见一个漂亮的舞女——17岁的克里斯廷·基勒。他被她那艳美的姿色迷住了,主动请她跳舞。基勒出身贫寒,与母亲一起住在一所简陋的住宅里。一天,沃德开着一辆豪华轿车突然来到她家,把她带回自己的住处,为她作画,但却不愿与她同床。在一次充满色情氛围的聚会上,沃德把克里斯廷介绍给一些上流社会的富裕朋友,如阿斯特勋爵和地产大王彼得·拉什曼,使克里斯廷有机会进入上流社会的社交圈。不久克里斯廷和16岁的漂亮舞女曼迪·赖特—戴维斯成为朋友。她们两人在莫利夜总会同台演出,尽管争出风头而产生过矛盾,终因志趣相投而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在一次上层社会的鸡尾酒会上,克里斯廷和曼迪也应邀参加。通过沃德的介绍,她们不仅结识了一些权贵,还认识了苏联驻英使馆海军武官尤金·伊万诺夫。这样,两人均被拉入沃德的社交圈内。
1961年,英国情报机关的一位官员约沃德在酒店里会面。他告诉沃德,伊万诺夫有间谍嫌疑,要严加防范。同时,他认为这位苏联军官吐露的任何情况都有价值,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沃德。沃德答应一有情况就跟他联系。一天夜晚,沃德、伊万诺夫和克里斯廷在一座豪华宅邸的游泳池旁饮酒作乐。克里斯廷从泳池中出来,脱掉泳装,在两个男人面前一丝不挂地跳舞,纵情淫乐。这时,英国国防大臣约翰·普罗富莫闻声而至。沃德将全裸的克里斯廷介绍给普罗富莫。后来,两人发生了性关系,克里斯廷成了普罗富莫的情妇。克里斯廷与普罗富莫以及伊万诺夫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她陪普罗富莫去参观画廊并秘密幽会,也陪伊万诺夫乘车郊游,出入色情场所。但她拒绝普罗富莫要她离开沃德的要求。
克里斯廷和达官显宦交往一段时间后逐渐感到厌倦,沃德开车带她到黑人聚居区寻找新的刺激。在沃德的唆使下,她陪一黑人青年到附近一家低级舞厅跳舞。不久,又与另一名叫埃奇库姆的男青年相识并上床。两个男人为了争夺克里斯廷而大打出手,她见状逃走,回到沃德那里。埃奇库姆找到沃德的公寓,克里斯廷拒绝见他,他勃然大怒,拔枪射击,惊动了邻居报警。沃德惟恐此事张扬出去引火烧身。他责怪克里斯廷把事情搞糟了,而克里斯廷则认为责任在他。两人在车里争吵,沃德只说了句“关系到此为止”,就把克里斯廷赶下车。克里斯廷木然站在雨里,任凭雨水冲刷她内心的极大痛苦。
其实新闻记者早已盯上了克里斯廷。一家大报的记者利用克里斯廷被抛弃这一大好时机,劝她揭露丑闻。克里斯廷提供了她与一些英国权贵来往的情况,又道出了她和普罗富莫及苏联武官的交往详情。她的故事见报后引起轰动。公众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特别对政府官员嫖妓和间谍丑闻感到震惊。
为了逃避公众舆论,伊万诺夫奉调回国。普罗富莫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在议会发表个人声明,声称自从1961年与克里斯廷相识后只见过五、六面,仅保持友好往来,但极力否认与她有任何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警方对此案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沃德的朋友被调查和传讯,搞得无法安生;沃德在上层社会的友人一一与他断绝了来往;沃德本人也躲藏了起来。克里斯廷在接受警方调查时否认与沃德有金钱的关系。她说:“我爱沃德,沃德是我真心爱过的惟一男人。”两个月后,普罗富莫再次发表书面声明,承认自己上次说了谎。然后他宣布辞职,回到自己乡间别墅,去过平民的生活。
当时,英国麦克米伦保守党政府需要寻找一个替罪羊来承担所有这一切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沃德。他被指控在性生活方面犯有五条罪状,其中一条是他靠妓女卖淫的收入维持不道德的生活。1963年7月开庭审判时,沃德被带上被告席。克里斯廷和曼迪都作为证人出庭。克里斯廷承认与沃德、普罗富莫和伊万诺夫发生过性关系,但否认自己是妓女,声称自己从不为金钱出卖肉体。沃德从法庭回到家中,万念俱灰,留下一封遗书后服毒自杀。法庭最后判他有罪,罪名是靠妇女卖淫赚钱为生。克里斯廷在另一次有关的审判中被判犯有伪证罪,于1963年12月6日入狱。出狱后,她单独住在伦敦的一所公寓里。
影片最后用字幕交待了曼迪和普罗富莫的命运。1963年10月麦克米伦首相宣布辞职,保守党政府在执政十几年后终因这一丑闻而被迫下台。
【鉴赏】
模拟现实或再现现实是电影艺术的一种特有的功能。这一功能使拍摄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历史影片和以重大政治题材为主题的政治影片成为可能。“政治电影”兴起于60年代末的西方影坛,至70年代中期便告衰落。“政治电影”的兴起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一般认为1968年在法国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五月风暴”为这一电影类型的出现起了“催生”的作用。换句话说,60~70年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动荡是产生政治影片的社会基础。《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一书的作者美国记者塞思·卡金和菲利普·德雷把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叫做“政治电影”的“黄金时代”,也是基于对当时欧美社会政治动荡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显然,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丑闻》都是一部政治影片,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的以纪实手法揭露英国上层社会丑陋行为的政治影片。
1963年英国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政治丑闻——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国防大臣约翰·普罗富莫和夜总会舞女克里斯廷·基勒的桃色事件被报纸披露出来。这一丑闻的主角是克里斯廷。在她的“崇拜者”行列中,除了英国上层社会一些知名人士外,还出现了两个下层社会的男青年。他们为争夺“夜间仙女”而动了刀枪,把事情闹大,闹到了法庭。克里斯廷那些在英国保守党政府里地位很高的“情人”不希望有太多的丑闻被抖搂出来,纷纷断绝了与她的来往。到1962年底,她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并且失去了物质上的靠山。对于过惯了豪华糜烂生活的克里斯廷来说,不啻当头一棒,除了向受人欢迎的《星期日画报》出售自己的风流韵事外,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泄愤和赚钱了。报纸不但揭露了她与普罗富莫的性丑闻,还披露了她与苏联驻英使馆海军武官尤金·伊万诺夫有染,因此被怀疑是苏联间谍。报刊上关于苏联海军武官和英国国防大臣轮流在同一张床上与她睡觉的那段描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英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震动。普罗富莫在内阁中的朋友敦促他在议会里正式驳斥“恶毒的谎言”,他照办了。但真相大白以后他被迫承认事实,并对自己早先的辩解表示了歉意,最后他终因桃色丑闻黯然挂冠而去。另外几位大臣很快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内阁。1963年成了保守党历史上交厄运的一年。麦克米伦政府在不断出现的政治问题和桃色丑闻的双重压力下终于垮台了。
这部影片采用倒叙手法进行叙事。影片先交待了故事的结局,然后再倒转回去具体叙述事件的始末。整部影片除首尾外,情节的叙述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影片开始,银幕上出现字幕: 伦敦,1963年。克里斯廷·基勒在法警的监护下离开法庭。刚一走出法院大门,等在外面的群众就愤怒地冲向克里斯廷,将她逼向墙角,幸得法警的护卫,才免遭群众的殴打。这时,镜头从彩色转入黑白,一个近景将克里斯廷充满恐惧的面部表情展现在观众面前。然后,银幕上出现片名和演职员表。短短几分钟的画面,配上画外音的新闻报导,使用真名实姓,加上彩色变黑白的逼真现实模拟——导演用极其简洁的手法告诉观众: 这将是一部再现现实、揭露保守党政府性丑闻的政治影片。
影片倒叙到1959年,地点仍是伦敦。著名骨科医生沃德在马路边上买了一份报纸,然后回头注视着路过的一个新潮女性和一个纯真少女。镜头一转,沃德出现在伦敦一家豪华的夜总会里,身边有两位美丽女郎陪伴。通过几个特写镜头,观众观察到他的目光不在身边女郎身上,却久久停留在舞台上一个领跳艳舞的漂亮舞女身上。她就是影片女主角克里斯廷。在不多的镜头里,竟有5个女性进入沃德的视野,他那色迷迷的目光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出他好色的心理状态。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克里斯廷身上,再通过反打的特写镜头让克里斯廷的目光作出反应,预示着两人不同寻常关系的开始。
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电影里,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是通过画面与声音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作为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的叙事性是与艺术造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叙述要求具有可见性和动作性,以充分发挥电影各种元素的艺术表现力。同时,电影叙述要求简洁明了,切忌含混冗杂。用上述标准来衡量《丑闻》的起始段落,应该说,其叙述简洁明了,具有可见性和动作性,对人物的艺术造型和心理刻画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纵观全片,这一叙事风格贯彻始终。
影片揭露的是英国上层社会的性丑闻,因此整部影片的叙事是在色情氛围中展开的。影片除用了很多镜头渲染英国上流社会人士经常出入的豪华莫利夜总会的色情氛围外,还以沃德和克里斯廷为叙事中心着重揭露英国保守党政府官员和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腐化堕落。
沃德在莫利夜总会结识克里斯廷后,两人来往密切。在一次充满色情氛围的小型家庭式聚会上,沃德把克里斯廷介绍给上流社会的一些达官显宦。在餐桌的正中,作为装饰,摆放着一个巨大而透明的男性阳具。阳具的出现,使我们立即联想起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著名影片《发条桔子》(1971)中猫夫人健美俱乐部里桌上放着的象征性欲与暴力的巨大阳具瓷雕。几个特写镜头让这一阳具与克里斯廷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同时出现在画面上。接着,克里斯廷宽衣解带加入到这些“正人君子”的淫乐中去。
一天夜晚,在一座豪华宅邸的游泳池旁,克里斯廷正在欢快地跳着裸体舞,观舞的只有两人:沃德医生和苏联驻英使馆海军武官伊万诺夫。在以前一次上层社会的鸡尾酒会上,经沃德介绍,克里斯廷已与伊万诺夫相识。现在三人饮酒作乐,欢声笑语引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普罗富莫。惊慌中,克里斯廷来不及躲藏,全裸地投入普罗富莫的怀抱。两人在导演精心安排的这一特定色情氛围中相识。从此,克里斯廷成了普罗富莫的情妇,出入上流社交场所,结交不少权贵。这样,影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在同一场景中出现。四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接下去影片叙事的主要框架。
色情氛围之最非妓院莫属。影片使用浓缩和夸张手法将这一氛围推向极致: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一条宁静街巷里一座毫不显眼的房子前面,里面走出伊万诺夫。原来这所房子是伦敦一家著名的妓院。影片将妓院里形形色色的性交场面浓缩在一个画面上,并用夸张的手法让嫖客与妓女在一个大房间里赤条条地走来走去。这时,镜头里出现了沃德赤身露体地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着一个同样赤身露体的妓女,而克里斯廷则坐在沃德旁边的沙发上。镜头不多,对话很少,但伦敦上层社会的腐化堕落被揭露得淋漓尽致。为了艺术需要,纪实性的政治影片同样允许虚构与夸张。政治电影的代表作《Z》就开创了纪实与虚构浑然一体的风格,以侦破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的政治事件。
影片叙事的转折发生在克里斯廷身上。她在上流社会淫荡的氛围中混了一段时间后,逐渐感到厌倦。在沃德的唆使下,坐着沃德的轿车到黑人聚居区的低级舞厅跳舞,与一黑人青年结识并上床。不久,又与另一男青年埃奇库姆相识也上了床。两青年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差点儿闹出人命。埃奇库姆为逃避对手的追杀找到克里斯廷住处,却被拒之门外。他拔枪射击,惊动四邻报警。沃德得知后与克里斯廷断绝来往。克里斯廷在失去精神寄托与物质来源后,出于报复心理,也由于需要金钱,将她与上层社会达官显宦们的交往详情诉诸报端,引发了一场英国历史上最大的轰动世界的性丑闻。
事隔25年后拍成的这部政治影片《丑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现实意义。英国政界丑闻不断,1994年更甚。新年伊始,英国保守党议员接二连三的道德丑闻震撼了英伦三岛: 环境部次官蒂姆·约因私生子秘闻曝光被迫辞职;下院议员戴维·阿什比因搞同性恋而众叛亲离;运输大臣凯斯尼斯的妻子因丈夫不忠而自杀身亡; 卫生大臣的私人秘书阿兰·邓肯因卷入不正当房地产交易而丢了饭碗。在这些事件引起的风波尚未完全平息的时候,一件更大的、类似导致普罗富莫辞职的丑闻又被揭露出来,朝野震动,舆论哗然。
彼得·哈丁在因丑闻辞职前是英国国防参谋总长,执皇家空军元帅军衔,出事时60岁。和哈丁有染的女人名叫贝文维妮达·巴克,32岁,生于西班牙,是个有名的风流女子。两人的暧昧关系本来无人知晓,但这个拜金美女因贪图一笔钱财,将两人的风流韵事写成文章,连同哈丁写给她的情书一并发表,引起轰动效应,头笔稿酬就达26.25万美元。她在文章中声称,她完全是为了“国家安全”着想,才“忍痛”揭露自己和情人的隐私。她说“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是一个敌国间谍,设法干掉哈丁是轻而易举的事”。她得出结论说,显然,这样的人掌管军界要职是不合适的。当她被怀疑是伊拉克间谍时,她矢口否认,说:“我是个非常草率的女人,不可能做一个间谍。如果我是个间谍,肯定是个不合格的三流间谍。”《世界消息报》说,巴克被怀疑是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的一个侄女,受委派潜入英国上层社会,以窃取英国的军事情报。她辩解道,她出身卑微,父亲是个医院的清洁工,无论如何也与萨达姆挂不上亲戚关系。哈丁万万没有想到,与他卿卿我我的枕边情人会出卖自己,和盘托出两人的风流韵事。事发后,他被迫递上辞呈,“告老还乡”。
历史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的巧合,哈丁事件与普罗富莫事件何其相似乃尔。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1994年3月俄罗斯《真理报》发表了帕维尔·博格莫洛夫的一篇文章《谍海轶事》。文章写道: “68岁的海军退役军官尤金·伊万诺夫在莫斯科自己的寓所中去世了。60年代他在苏联驻英国使馆任海军武官。英国反间谍机关军情5处很快就作出如下结论: ‘苏联军事外交部门的这个工作人员是苏联情报总局的人,专门从事间谍活动。’”伊万诺夫结识了一个叫斯蒂芬·沃德的人。沃德的确与众不同,他在世袭贵族以及伦敦大工业家和金融家的圈子里关系非常多,不过这种关系是靠女人建立起来的。原来,沃德经常向上流社会的风流人物介绍妙龄佳丽。”“伊万诺夫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意识到,打入英国上流社会的最佳途径是与沃德交朋友。英国反间谍机关料到了这一手,于是预先对沃德说,不管在何种场合,这位苏联军官吐露的任何情况都具有特殊价值。”“就在这个时候,伊万诺夫不仅结识了沃德,而且开始在一条非传统的战线上采取行动。他的猎物是一家夜总会风情万种的舞女,名叫克里斯廷·基勒。伊万诺夫确信,不仅他喜欢基勒,而且英国上流社会的一些重要人物也喜欢她,保持自己与她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这是俄罗斯报刊第一次公开承认伊万诺夫是一名间谍。1994年11月4日加拿大《多伦多明星报》转载伦敦路透社的一条消息称:“处于 1963年性丑闻中心位置的克里斯廷·基勒首次承认自己是苏联间谍。她说,‘我向苏联使馆提供过情报……’”。
1963年英国法庭审理此案时,只是怀疑克里斯廷是苏联间谍,但没有充分证据证实这一点。所以,影片的拍摄重点放在揭露英国上流社会的性丑闻上,而不是放在间谍案上。由于克里斯廷已经公开承认自己是苏联间谍,今天如果再来摄制这部影片,其叙事重点和拍摄角度显然会大不相同。
上一篇:《与狼共舞》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东京之恋》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