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0 彩色片 100分钟
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苏里 编剧:乔羽 摄影:郭镇铤 尹志 主要演员:黄婉秋(饰刘三姐) 刘世龙(饰阿牛) 张巨光(饰老渔夫) 梁音 (饰刘二) 张文君 (饰舟妹)
本片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 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
【剧情简介】
一带如轻纱般的薄雾萦绕在桂林山水间;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海鸥在展翅飞翔;急水滩头,一队纤夫在奋力拉纤。在这风景如画的山水间,远远地传来了一阵悠扬的歌声:
“山顶有花山脚香,
桥底有水桥面凉。
山中有了不平事,
山歌如火出胸膛。”
正在打鱼的白发老渔夫和他壮实的儿子阿牛抬头远望,只见上游漂来了一藤筏,筏上站着一位俊俏的姑娘,她一边用青竹竿划水,一边放声歌唱。老渔夫父子边打量边迎了上去,和善地问及姑娘的来历。在姑娘对答如流的悠扬歌声中,老渔夫猜到她就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歌手刘三姐,三姐以砍柴为生,被狠心的财主砍藤落水之后,沿江漂流到此。老渔夫热情地邀请她上船,并热心地挽留她住在自己家里。船上,阿牛默不作声地收拾干净船舱笑迎三姐,并脱了上衣下河捉鱼,三姐羞涩地关注着阿牛。不一会儿,阿牛手举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露出水面,以快乐的山歌告诉三姐:他将用这鱼儿款待三姐,并大声告诉岸边织网的妹妹舟妹,家里来客人了。
当地财主莫怀仁知道刘三姐来到这里,十分害怕,因为三姐的歌声会将民怨沸腾的农民们的仇恨点燃,如出巢群蜂将仇恨的锋芒蜇向财主心窝。于是,莫怀仁决定从惩治老渔夫李老头开始,惩治刘三姐。
路旁,一位愁眉不展的汉子在不停地抽旱烟,从一位歌迷的口中,他意外地得知了刘三姐的下落,于是转忧为喜,随歌迷们去寻刘三姐。原来,他就是三姐的哥哥刘二,自财主砍藤,三姐落水之后,他沿江寻找了一一个多月,现在总算有了妹妹的下落了。
老渔夫简陋的院坝中,来会三姐的四方乡邻越聚越多,三姐以淡淡的茶水和亮亮的山歌招待各位乡亲: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
这里没有好茶饭哪,
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对于三姐面对众乡亲好似热茶暖透心,面对诸财主好似钢刀利无比的山歌,乡亲们赞叹不已。然而,心怀叵测的莫怀仁此刻却差管家来叫老渔夫去交鱼税。在三姐、老渔夫、众乡亲们横眉怒目的歌声中,莫府管家只得逃之夭夭,回去搬救兵。
春天来了,桃花处处开,鸟儿处处啼。碧绿如翠的茶山上,三姐和一群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在山上采茶,她们边采茶边唱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
一层白云一层天。
满山茶树亲手栽,
辛苦换得茶满园。”
人美、茶香、歌声亮,一幅愉快劳动的美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远道而来的小伙子们聚拢到姑娘四周,开始了睿智风趣、此起彼伏的对歌。就在这时,恶霸地主莫怀仁却来到山上,以三姐和众乡亲唱反歌为理由,企图禁止姑娘们上山采茶。在刘三姐的鼓舞下,乡亲们拔掉了莫怀仁禁止上山采茶的牌告。莫怀仁又气又恼想禁歌。三姐对他说:要不让我们唱歌也不难,只要对歌胜了我们就能办到。莫怀仁自以为有财有势,可以请来名人秀士,同三姐对歌定能取胜,于是同意和三姐对歌。
刘二与几位歌手此刻赶到这里,兄妹相逢惊喜万分。老渔夫一家和乡亲们热情帮助三姐兄妹,营造安身之所。三姐坚持要与财主对歌,生性胆小的刘二不禁指责起妹妹来,极力阻止三姐对歌,可三姐却认为:
“山歌不唱忧愁多,
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
胸膛不挺背腰驼。”
漓江畔,赛歌场上,四方乡邻纷纷前来助阵,三姐、众乡亲同莫怀仁请来的三位秀才摆开了对歌阵势。依仗着船头船尾都是书的三位秀才,莫怀仁要三姐早早认输,免得后悔,三姐的歌却像利箭般地刺向莫怀仁:
“没后悔,
你会腾云我会飞。
黄蜂歇在乌龟背,
你敢伸头我敢锥。”
三位秀才起先还趾高气扬:
“小小黄雀才出窝,
谅你山歌有几多。
那天我从桥上过,
开口一唱歌成河。”
三姐一开口便挫其锐气: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万八千箩。
只因那年涨大水,
山歌塞断九条河。”
面对聪明伶俐,熟知农业生产知识、熟识气候节令的三姐脱口而出的如连珠炮似的山歌,这些只会读“子曰”的名流们只有搬出孔夫子来吓人,几个回合之后,三姐的歌仍如山多,如水多,秀才们却已句屈词穷,只好抱起书来边翻边对,结果还是错误百出。莫怀仁气急败坏地落下河去,被家丁打捞上岸活像个落汤鸡,在乡民们的嘲笑声中狼狈逃去。
从此,刘二和三姐同老渔夫、阿牛与舟妹住在一起,他们上山砍柴,下河打鱼,过着辛勤劳动,歌声不断的生活。三姐在悄悄为阿牛缝制绣球,被舟妹发现。姐妹俩的一席私房话被打鱼归来的阿牛躲在竹丛旁听见了,他心中充满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无奈好景不长。一次,三姐和舟妹上山砍柴,回来的路上,三姐被人绑架了。原来,是莫怀仁所为,在莫家,金银财宝收买不了三姐做莫家人,绫绸缎动摇不了三姐和穷人一条心、永唱山歌的决心。黔驴技穷的莫怀仁只好下令关押三姐三天三夜。得知三姐失踪,阿牛、刘二、众乡亲心急如焚地四处找寻,均无下落,最后阿牛想要硬拼,被老渔夫劝住了。夜深人静之时,阿牛将船驶到莫家附近的水面上,唱起了山歌,身陷囹圄的三姐惊喜地对唱,查明三姐的下落后,老渔夫带领乡亲们从正门冲进莫家向莫怀仁要人,以掩护阿牛。就在莫怀仁指使管家企图谋杀刘三姐的紧要关头,阿牛从后窗救出了三姐。
漓江上,莫怀仁和家丁们点起灯笼火把驾大船去追刘三姐,距他们不远,一叶小舟在缓缓前行,一对壮家儿女边划船边唱起了婉转悠扬的山歌……可待莫老爷一行追近一看,却不是三姐和阿牛;转过一道弯,淌过几许浪,又有一对壮家儿女驾一叶小舟,边划边唱……三姐的歌声已化作了山,化作了水,化作了壮乡人民争幸福,创美好的力量源泉。
黎明时分,三姐和阿牛载舟来到了山环水绕的一株大榕树下。下得船来,三姐羞涩地将失而复得的绣球抛向阿牛,阿牛惊喜地接过。从此,山明水秀的壮乡,又多了一对振翅翱翔的比翼鸟、风雨共迎的连理枝:
“连就连,
我俩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鉴赏】
《刘三姐》以独特的内容与新颖的风格,将壮族聪明、秀丽的歌仙传说再现于银幕,情节紧张曲折,歌曲幽默风趣,参与其间的桂林山水更流溢着诗情画意。这是我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样式影片。
本片轰动了中国内地各民族广袤大地,也征服了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广大观众,成为60年代国内与海外电影市场卖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并经30余年岁月的洗礼,屡映不衰。该片何以能取得如此持续的轰动效应呢?据评论家们分析,影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在改编、歌曲、风情三个因素上突出了民族特色。
影片首先得益于编导苦心孤诣,刻意求新。让一个古老的民族民间传说,沟通今人心声确实是难得的。据《有甘牛民间故事选集》记载,“刘三姐”是流传在广西桂林、柳州一带的民间故事。传说刘三姐之母因被黄莺叼走两根头发而生了她。所以,她既美丽又会歌唱。周围青年爱慕刘三姐,但都因为和她对歌失败而离走。惟有一位憨厚的小伙子不服气,向刘三姐表示坚决跟她学唱歌,后来终于成为她的意中人。当地财主莫怀仁也想得到她,就找了三个载着歌书的水客和三姐对歌,结果也被她奚落了一通,灰溜溜地离开。恶毒的莫怀仁最后下毒手砍断刘三姐攀登着的葡萄藤,使她掉入水中。但她并没有死,又重新回到自己的村庄,报复了莫怀仁后和自己心爱的情人一齐到处漂流唱山歌最后变成一对黄莺飞上了天。
改编此类民间传说难度较大。因它的人物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早有稳固模式。改编的创作活动必须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又要让它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此,编导大胆地突破以爱情为主题的原著格局,将素材重新加以组织,让剧情紧紧围绕着刘三姐与莫怀仁之间矛盾、冲突展开,由此,揭露和鞭挞丑恶势力和落后现象,展现刘三姐美好的心灵。任何美好事物,总是在与丑、假、恶的并存与比较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尽管它未突破传统的戏剧结构模式,但它让情节循序递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符合一般观众审美习惯。
影片《刘三姐》曾遭到有些人的指责。如说:“它是在传说的外部形式下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叙事策略的变体。”“这是明显地按着阶级斗争战士的格局来改造的。”“歌仙变成阶级斗争的勇士,赛歌场变成阶级斗争的战场。”
诚然,本片是在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拍制的,但由于编导忠实于原著从生活出发,注重反映兄弟民族独特的风情与美好的心灵,叙事结构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而没有落入“二元对立”的公式化巢窠。后来长期上映的社会效应证明,留给广大观众最深印象的不是阶级斗争情节,而是刘三姐的人性美、歌曲美、山水美,由此形成的一种无成规可循的新的影片样式与风格,使国内外观众的耳目为之一新。
编导致力于创建既忠实于原著又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艺术精品。从宏观上考虑,要保留“刘三姐”这个来自农家的妇女,被世世代代群众传颂为美丽、聪明、善良的歌仙形象,又让新作与原著有一定的偏离,不仅情节有较大改动,且题旨也略有变动。对刘三姐这个半仙半人的形象,着重展现她作为“人”的一面的特征,剔除神秘色彩。对秀才也进行反向改造,由歌颂对象变成被讽刺对象。只有这样,才不落入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俗套,不至于重蹈以争取爱情自由的反封建题材的民间传说(如《天仙配》、《梁山伯祝英台》)的创作轨迹。
就其阶级斗争而论,这也是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壮族人口是我国仅次于汉族的民族(1982年,人口1300万),聚居地岭南是块最肥沃的宝地,又是我国主要的海上通道,桂北的灵渠是沟通中原的咽喉。自秦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选派最有能耐的名将率重兵驻守,并强行移民于岭南,实行残暴的“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统治,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区。土司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尺寸土地悉属官基”,广大壮民成为统治者的奴隶。连上山打柴也要交柴租,下水捕鱼要交鱼虾。对这种经济剥削,本片略有反映。直至清代,“歌圩”严加禁止,捉拿女青年歌手墨脸游街示众。长期的封建乃至奴隶统治,使这个勤劳节俭、正真坦诚、热情好客、淳朴厚道,并富有浪漫豪放天性的民族,在心态上起了巨大变化,形成安贫乐命、自卑、畏缩、懦弱的心理状态。“淳朴勤谨,畏见官人”。“见官半跪,无论老幼,俱称爷爷,自称为奴。”本片中刘三姐的开朗、刚毅性格,是对本民族传统心理的一个突破。
严酷的压迫造成壮族地区哀声切切、苦情成海。这种历史悲歌在本片有所展现,又为何一定要因后来所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而否定历史上的一切阶级斗争? 这又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
其次,本片之魅力来自瑰丽多姿的对歌乐曲。主部的刘三姐曲调悠扬婉转,副部的劳动人民的对唱配唱豪迈嘹亮,莫怀仁及酸秀才的唱腔阴阳怪气,彼此交相辉映,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编导考虑到“刘三姐”是杰出的“歌仙”,壮族自古以来是一个以歌唱天才著称的民族。歌圩是人们互相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良好场所,其内容不仅是爱情,且有历史、生产、风俗、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等。在歌坪上“公然调笑公然唱,不计生人与熟人”,并且“清歌互答自成亲”,以展示他们性格开朗、自由的天性。如果真的把他们所唱的对歌记录下来,绝不仅止“十万八千箩”,数字将会可观得惊人!
本片的成功还得益于音乐与贯串始终的歌声,它广泛采用民族民间的对歌形式,且与剧情相交融得极其贴切、自然。如果说,情节是骨骼的话,音乐就是它的血与肉。每首歌曲随着影片不同情绪的转换,不断变化其感情色彩、风格样式,且结构严谨,彼此关联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山顶有花山脚香》(刘三姐独唱)
财主嚣,半夜举起杀人刀;
害我不死偏要唱,唱得大河起浪滔。
浪滔滔,河里鱼虾都来朝;
急水滩头唱一句,风平浪静姐逍遥。
不是山家不是神,我是山家砍柴人;
只因生来爱唱歌,四方漂流难安身。
上山不怕石崖高,手攀青藤如砍柴;
财主来到砍藤衢,我落石崖顺水飘。
影片开头,幽静的桂林山水,由远而近飘来渗透着淡然哀怨的歌声,郁郁的压抑感令影片散发独有的魅力。这里只用短短的几句歌词,就勾勒出刘三姐形象的本质特征,把她的身世及不幸遭遇,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比台词更有力量,比用一般的艺术表演更真挚感人。
渔船虽小能安身,老汉不是陌路人;
猛虎再起伤人意,老汉敲他牙三根。
这是老汉的回答。音色与人物年龄、性格、气质完全吻合。于是收留刘三姐就顺乎情理,他们上山采茶,下河打鱼,过着幸福的生活。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
满山茶树亲手栽,辛苦换来茶满园。
曲调明朗、欢快,表现一派新生活图景。音乐表演形式与旋律显示地区的特点,也颇近似云南的花灯调,由此看到西南华南民族文化的互相汲取、交融之一斑。
刘三姐常常把唱歌作为斗争的手段。曲调时而激越、刚健,时而凄婉冷骨,时而风趣幽默。例如:
莫夸财主家富豪,财主心肠比蛇毒;
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狐狸跑来修鸡窝,恶狼摇身变外婆。
别处财主要我死,这里财主要我活;
平常看见锅煮饭,今天看见饭煮锅。
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
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刘三姐对莫怀仁的虚情假意给予有力回敬、嘲讽,并用民间传统比兴手段及形象的比喻,把憎恶感情如实地表达出来,同时,对地主剥削本质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为本片的华彩乐章,恐怕要数刘三姐在两场歌圩(即与群众歌手对歌、与莫怀仁御用文人的对唱) 的对歌了。请看第一场对歌歌词:
群众歌手: 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
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刘三姐: 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
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群众歌手: 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
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天下?
刘三姐: 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
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天下。
这些对歌采用“猜调”样式,曲调柔媚和婉,轻松明朗,比较风趣、优美,集中展现刘三姐爽朗、聪慧、热情而真挚的性格及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那些朴素善良的参赛歌手,天真活泼的村姑,诙谐调侃的艄公,憨厚勤劳的阿牛,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敢笑敢骂。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劳动人民的自信、自豪感和欢乐情绪,赛场呈现出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在广阔的民族大地上流淌。
这些优美的歌唱、曲折的故事情节发展,又紧紧与桂林山水风光相交融。人杰地灵,真是壮族得天独厚的生活空间。而《刘三姐》传说也主要来自这个地域。摄影师抓住了这个特色。这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情展示,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电影元素切人其中,与人物心境相照映,时而山峦娴静,似仙女冰清玉洁的晶莹世界;时而巨峰挺立,恰如急流里的中流砥柱;流云淡时如轻烟,浓时似泼墨;群峰时而平列,时而两峰夹一溪……这些神奇的风光给美好的传说增添了媚人诗意,激发人们的想像。似乎它们也在诉说人的命运、爱情与人世间的不平。多姿多彩的风情画面,用视觉形象讲述了许多胜似言表的意念,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美也在不言之中,。
上一篇:《列宁在巴黎》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十日谈》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