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75 彩色片 124分钟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彼得·本奇利 卡尔·戈特利波(根据其同名畅销小说改编) 摄影:比尔·巴特勒 主要演员:罗伊·沙伊德(饰马丁·布洛迪) 理查德·德莱福斯(饰马太·胡珀) 罗伯特·肖(饰昆特) 劳伦·盖丽(艾伦·布洛迪)默里·汉密尔顿(饰哈里·沃恩)
本片1975年获得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原始音乐三项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简介】
傍晚的海滩上,篝火影影绰绰,一群度假的年青人围坐成一圈,尽情地欢闹着。一个微醉的男孩起身走到旁边独坐的女孩克丽茜身边,同她搭讪,克丽茜站起来兴奋地跑向大海。长长的沙堤上,男孩跌跌撞撞地追着克丽茜,女孩边跑边脱衣衫,跳进海水里。天边最后一抹夕阳映照着碧波荡漾的海面,女孩一边自由自在地戏耍着,一边催促男孩快点儿下水,男孩却醉倒在潮水冲刷着的海滩上。远处的灯塔飘飘忽忽的向女孩浮来,女孩突然被水下的什么东西拉了一下,她惊恐地尖叫着,拼命地挣扎,不断呼救,海水淹没了她的声音,她消失了。
天边的朝霞映照着沙滩上酣睡了一夜的男孩,潮水不时冲上海滩,又悄无声息地退去。湛蓝的大海一望无际,灯塔在海水的涌动中摇摇晃晃地飘着,远处传来海鸟声。男孩醒来,吹着唿哨望着海面寻找女孩的身影。
布洛迪警长和妻子艾伦醒来,懒洋洋地谈论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这时,电话铃响了,布洛迪拿起电话,神情肃然起来,有人失踪了,他答应马上前去。
沿着长长的没有人迹的海岸公路,布洛迪驱车驶向海滩。这是美国东海岸的一处避暑小镇,由于夏天还未真正到来,游人稀少,不免略显荒凉。沙滩上寂无人影,只有巨幅的广告牌子立在那儿,上面画着一个戏水的漂亮女郎,上方写着: “阿米蒂避暑胜地”。
男孩和布洛迪在沙滩上边走边谈,刚才就是他打的电话。远处响起刺耳的哨声,他们跑到跟前,吹哨的警察亨利惶惑不安地把头转向一边,原来是被海水冲到岸边的一堆残缺不全的人的尸骨,上面爬满了虫子,令人目不忍睹,看来是鲨鱼袭击了她,布洛迪茫然望着大海。
早晨的警察局里一片喧哗,布洛迪接到一个电话,匆匆离开,路上不时有人拦住他。他作为小镇的警长,事无巨细,都得过问。在商店里,布洛迪拿了些颜料、纸板、毛笔,嘱咐亨利写好几个牌子,宣布暂时关闭海滩,以保证度假者的安全,然后,驾车驶向海湾。一群童子军正在那儿进行一英里素质训练。布洛迪焦躁不安地踏上摆渡游轮。正在此时,市长沃恩和小镇的其他头面人物赶来,为了不影响旅游生意的收入,他们掩盖真相,竭力阻止布洛迪关闭海滨浴场。
海滩上,游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晒太阳,一个名叫亚历克斯的小男孩请求妈妈让他再在海水里玩一会儿,妈妈答应了。布洛迪神情紧张地注视着海面,一对男女在海中嬉戏,一条狗跑进海水,含着一根木棍游向岸边,亚历克斯取出救生筏跑进海水中,在海面上划水,一个胖胖的游泳者躺在救生筏上随水漂动,一个戴着黑色泳帽的老头让布洛迪虚惊了一场,他自嘲地扭动着不安的身体,左右环顾着。市长走到他面前跟他说话分散他的注意力,想把他从海滩上支走,因为市长担心布洛迪局促不安的样子会影响游人的情绪。海面上,孩子们闹着,不断掀起水花,叫嚷着,翻动的水浪渐渐引来了鲨鱼,鲨鱼袭击筏子上的亚历克斯,泛起阵阵血水,被撕碎的筏子血迹斑斑地被海水冲至岸边,游泳的人们四散奔逃,母亲呼喊着亚历克斯的名字。
警察局里,市政部门和小镇的各色人等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争执不休,布洛迪和市长针锋相对,最后,昆特提议小镇给他一万美金,他去捕获这条食人的鲨鱼。
海滨树起了关闭海滩的布告牌。
布洛迪在家里翻阅着有关鲨鱼的资料,艾伦来到他身后竟吓了他一跳。他们谈着鲨鱼。听到艾伦讲迈克和尼基在拴在码头上的小船里玩时,布洛迪悚然起身走到外面警告他们上岸,艾伦也为孩子辩护。无意间,艾伦翻开鲨鱼袭击人的画册,那血腥的镜头令艾伦突然大声催促孩子们上岸。
傍晚,两个渔民在码头上捕鱼,他们把烤肉拴在轮胎上沉入水中,与此同时,布洛迪也在家里翻着描写鲨鱼的画册,一幅幅画页从他眼镜中折射出来。海面上的轮胎被迅速拖走,绑在码头木桩上的铁链被拉向海面深处,码头的木板被扯得零零落落,随急流飘去,一个名叫查理的渔民拼命游回岸上,两人在岸边喘着粗气,惊魂未定。
第二天,布洛迪得知了此事,他在码头上巡视着。这时,从海洋学院来的鱼类学专家马太·胡珀来到小镇,他找到了到处忙碌的警长,二人一同去看遇害者的尸体,胡珀确认这是一条鲨鱼所为而绝非出于别的原因。
海滩上正吊起一头被捕获的鲨鱼,布洛迪兴奋地在人群中穿梭,同人们打着招呼,人群沸腾起来。但胡珀仔细鉴定了这头鲨鱼后断言这不是那条食人鲨,布洛迪和市长都紧张起来,当然,市长考虑的正是他的生意。这时,人群渐渐分开,那个被鲨鱼吃掉的男孩的母亲走到布洛迪面前抽了他一巴掌,悲愤难忍、欲哭无泪的母亲指责着警长的失职。胡珀同情地看着布洛迪离去孤独的身影。
在家里,布洛迪坐在灯下沉思着什么,小儿子尼基在他对面坐着,模仿着父亲的形态举止,艾伦倚在门框上看着他们,倍感温馨。这时,胡珀来了,他和布洛迪夫妇边喝葡萄酒边谈论着鲨鱼。
夜晚的海滩上,胡珀解剖白天捕获的那头鲨鱼,从鱼腹中掏出完整的死鱼、铁桶、汽车牌照等杂物,布洛迪心事重重地注视着这些。尔后,他们一起乘船到海上探寻鲨鱼的迹象,发现了一个渔民的沉船,胡珀下到水底,发现了鲨鱼的牙齿和死去的渔民那被鲨鱼啄去眼珠的恐怖的脸,胡珀惊恐地浮出水面。
次日,胡珀和布洛迪劝说市长关闭海滩,告诉他这是一条非常大的、可怕的大白鲨,市长拒绝了,海滨依然开放。
7月4日那天,数以千计的游人从四面八方朝阿米蒂涌来,平日荒凉的小镇如今竟热闹非凡,海滩上也是一派节日景象,但鲨鱼的阴影仍然笼罩着人们。布洛迪尽可能地布置好一切可行的安全措施,人们陆陆续续地跳进海水,飞机在海面上空来回巡逻,市长也对电视台记者发表着否认大白鲨的谈话。突然,大白鲨那黑灰色的鱼鳍出现了,游泳的人们尖叫着慌忙划向岸边,巡逻艇上的安全人员举枪瞄准鱼鳍,鱼鳍倾斜了,原来是两个小男孩的恶作剧。而此时真正的鲨鱼正游向池塘,它掀翻了小船,吃掉划船的男人,人们纷纷跑向池塘,沙滩上一片混乱,水中的迈克吓晕了,他被人们拖上岸送往医院,经过抢救,才得以脱险。
布洛迪强迫市长雇佣了昆特出海捕鲨,布洛迪和胡珀也一同前往。昆特一直对布洛迪和胡珀冷语相加,不断开着恶毒的玩笑。三人乘坐着昆特的“奥卡号”捕鲨船驶离海岸。布洛迪不断地将诱饵撒入海中吸引鲨鱼,三人都准备着自己的那份工作,昆特和胡珀不时还唇枪舌剑地争执着。不久,鲨鱼出现了,它围着船游,银灰色的鱼鳍露出水面,这是条长25呎、重3吨的食人鲨。他们把浮桶沉入水中,鲨鱼把桶拖进水底。夜晚,三人在船上喝酒吃饭,昆特和胡珀不甘示弱地比试着鲨鱼在他们身体上留下的永恒的纪念,谈着各自不凡的经历,昆特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和战友在水下遇到鲨鱼的惨痛可怕的往事,布洛迪和胡珀都震惊了,海面上传来鲨鱼阵阵空寂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三人不知不觉地合着拍子有节奏地唱起来。海面上浮桶出现了,鲨鱼撞破了船板,三人忙乱了一夜。天亮时,鲨鱼再次出现,布洛迪拿起话筒想和海岸巡逻队联系,昆特恼怒而又自负地砸碎了无线电设备,他们失去了同岸上的联络。昆特站在船头指示着二人,将浮桶沉到海水中,鲨鱼却把船角的铁圈拔下来,拖着三只浮桶直沉海底。突然间鲨鱼再次出现,猛追着船,“奥卡号”则开足马力全速向海岸浅水处驶去。昆特发疯般地开着船,终于将发动机烧毁,船再也不能行进,倾斜在海面上。这时。胡珀穿上潜水衣,带着装有毒药的针枪,钻进铁笼,沉到海底,伺机等鲨鱼靠近时,将毒药注射到鲨鱼体内。凶残狡猾的鲨鱼撞掉了胡珀手中的毒针枪,不断袭击着铁笼,将铁笼撞得七零八落,胡珀只得潜入海底。继而,鲨鱼又袭击船,昆特被鲨鱼吃掉,鲨鱼的头伸进船体,呆滞的黑幽幽的眼睛死死盯着布洛迪,布洛迪把氧气桶投入鲨鱼口中,鲨鱼退出。船体渐渐沉入海底,只有高高的桅杆露出海面,布洛迪爬到桅杆上,用鱼叉奋力刺向鲨鱼,鲨鱼带着鱼叉游到远处,再次向布洛迪冲来,张着带有尸体血肉的大口,氧气筒嵌在牙缝中。布洛迪举枪瞄准氧气筒,随着枪响,大白鲨被炸成碎片散落在海面上,引来大群海鸟。胡珀浮出水面,游到布洛迪跟前。两人如释重负地笑了,抓着浮桶游向海岸。
【鉴赏】
《大白鲨》是根据彼得·本奇利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拍摄的。公映后,引起巨大轰动,它同时在500家影院上映,电视上也充斥着它的广告,人们蜂拥而至一睹为快。这部灾难片耗资1200万美元,却获利13,300万美元,成为70年代中期票房价值最高的影片,强劲的卖座力一直持续到1977年,由于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的问世才被打破。美国《时代》周刊在盛赞本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强调指出:《大白鲨》是一部“非常美国化的电影”。这说明,《大白鲨》并非一般意义上成功的商业片,我们还可以从它与当时社会思潮的联系这方面来认识它的价值。
可以说,《大白鲨》在美国电影史上制造了一个“灾难年”,掀起了灾难片的第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在30年代,以《金刚》为代表;第二次高潮在50年代,以《怪物从海上来》、《毒蜘蛛》为代表。),尽管1973年的灾难片《海神号遇险记》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真正复活了灾难片时尚的则是《大白鲨》,或者进一步说,70年代灾难片热潮正是在美国人被迫撤出越南后,由《大白鲨》掀起的。回想一下70年代美国电影界的状况,就可以看到这股浪潮回归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业一度迅猛发展,但到60年代,由于电视的激烈竞争,开始走下坡路,影片产量和影院数量以及观众人次逐年下降,已远非昔日好莱坞的气魄,欧美评论界一度预言“好莱坞要垮掉”。于是,电影制片公司想方设法,另寻出路,拍摄大场面、高成本的豪华影片蔚然成风,开始扭转了电影业的颓势。这些影片内容各异,但脱离现实,一味强调刺激性和娱乐性,是所谓“逃避主义”的影片,60年代的电影体现了名符其实的虚弱。70年代的美国电影正是在这种忧心忡忡的局面中开始的,它首先遇到的便是“题材危机”,面临着意大利和法国电影的严重挑战。欧洲电影在表现题材上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问题从而受到观众的欢迎。而美国电影常常难以从那种明显虚构的故事情节和陈规旧套的题材中拔出来。于是,美国电影界竭力更新影片的表现内容,使影片的风格、样式多样化,并力所能及地触及社会现实,这正是70年代各种时尚片复活的根本原因。但由于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停滞,能源不足,政局动荡,同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一样,人们纷纷回到电影院,以逃避现实的刺激,“观众经过了不寒而慄的两小时后,一旦走出影院,就会感到他的现实生活比影片中所表现的灾难生活要舒畅,人们日常所遇到的灾难还没有影片中所表现出的那样令人惶恐不安。”
在大批“逃避主义”式的影片中,也有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都较高并多少反映了美国社会现实的影片,《大白鲨》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可以说,它的成功也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说正是写于“水门丑闻”之时,而影片《大白鲨》是在西贡陷落后的六个星期,即1975年6月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月份里发行的。善于恢复类型片的斯皮尔伯格成功地修正了当时的灾难片,形成与现实世界中的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等量奇观的响应。他删掉了原小说中胡珀和布洛迪的妻子艾伦的婚外恋的情节,使得电影更加集中地折射了现实的命题。我们知道,“美国意志”反映了美国的梦想与愿望,它给人们树立的“可信性”的形象终于被越南战争永远摧毁了,而当时的社会福利主义,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颓废的上层领导与现存体制无疑也火上浇油,把“美国意志”从里到外都不留余地地扯得粉碎。“美国精神”在一个一心臆想表明国家意志的专横武断的政府面前也进一步瓦解了,逐步升级的非法活动终于导致了“水门丑闻”。公众开始讨厌政治,对于政府部门的甜言蜜语和各项国家政策报以玩世不恭的态度。60年代的狂热的政治激情和严重的社会分化,被普遍的异化和冷漠代替。恢复国民对国家的信心成为一纸空谈,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心灵对话已被漂亮的政治辞令和虚伪的外强中干的纲领所阻隔。到70年代中期,公众意识的变化一览无余地表现在民意测验表上,美国人民失去了他们对国家前途一向抱有的乐观态度,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人们深感压抑,在自我深处,亟需获得某种安宁感与充实感。《大白鲨》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冲突和剑拔弩张的社会局势的产物,它了解观众真诚地希望得到某种安慰,来减轻他们内心的痛苦,于是,好莱坞的传统主题——伟大的凡人——再次出现在银幕上,它“无可争辩地赞扬了诚实和关心家庭等美德”,折射出现实社会里的种种忧虑和人们的希望。
《大白鲨》描写了新英格兰一个偏僻的避暑小镇被一条莫名其妙突然出现的食人鲨袭击的恐怖故事。面对大白鲨,高傲自负的粗野人昆特的经验和海洋学家胡珀的学问都无济于事,而不讷言语,患有“恐水症”的警长却最终赢得了胜利,影片所体现出的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横断面通过对几个人物粗略有致的勾画,很清楚地摆在观众面前,导演的立场是不言而喻的。它突出了警长马丁·布洛迪,他有家室,隶属中产阶级。一心赚钱置游人性命于不顾的市长千方百计地掩盖鲨鱼吃人的真相,布洛迪作为小镇上“唯一清醒的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属于上层阶级的海洋学家马太·胡珀想出种种实验室里观察鱼类的技术以期除掉鲨鱼终告失败。傲慢无礼、自恃捕鲨能手的昆特徒有工人阶级的勇武气概,他也失败了。终究是布洛迪杀死了凶悍骇人的鲨鱼,成功地征服了无情的大自然和虚伪狡猾、腐败堕落的政客。影片对美国生活表达了相当乐观的态度和人定胜天的信念,它让人们在虚幻的刺激面前,忘却现实的丑陋,同时又暗示了现实社会里的弊病,最后给人战胜邪恶走向光明的勇气。
影片因袭了传统恐怖片的套式,如不祥的音乐,恐怖的气氛,悄然而至的怪兽,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以及对人物粗略有致的勾划。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那种冷酷的黑色幽默的气息,巧妙地结合了现实的社会主题,把大白鲨变为心理上的恐惧而非身体上的威胁。《大白鲨》的出色之处恰恰在于把恐怖和悬念同小镇上的政治冲突和人们征服大自然的精神结合起来。
《大白鲨》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体现在演员出色的表演上,影片后半部布洛迪、胡珀和昆特在海上捕鲨的段落,实际上展示的三个男人之间的斗争和智慧的较量,追击鲨鱼只是演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背景。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斯皮尔伯格对悬念匠心独具的运用。他在影片中尽可能地隐蔽鲨鱼的可怕形象(到了结尾才正面表现了鲨鱼的形象),利用主题音乐和音响反复制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影片的音乐总是预示着鲨鱼可怕的袭击的降临。这种极富挑战和刺激性的出色设计充分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更加自由宽广地联想。当宽阔的海平面呈现时,当远处的地平线渐渐露出时,当海水翻腾涌动时,当不祥的主题音乐奏起时,都造成了鲨鱼来临的可怕征兆。难怪《大白鲨》公映后,酷爱到海滨度假的美国人,只要一想起影片中那条时隐时现,不时窜出水面扑向小船,袭击游人的巨大而凶猛的大白鲨,无不在海滩前望而却步,驻足不前,询问打听海水里是否有大白鲨。
人们也一再由此联想到“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群鸟》,但斯皮尔伯格影片中的人物没有希区柯克影片中人物那“古怪的举止”和某种程度上的“负罪感”。只是在《大白鲨》开头,鲨鱼吞噬游泳的女孩的那个场景似乎带有希区柯克影片的风格。
《大白鲨》中运用的高超特技,摄影机灵活的拍摄角度,约翰·威廉姆出色的音乐也是影片受到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剪辑师沃那·菲尔茨出色的剪辑创造出的悬念无疑也是功不可没的,《大白鲨》把惊险与恐怖带给了无数观众,从某种程度上讲,影片中的悬念是影片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悬念的一部分是由菲尔茨熟练的剪辑技巧创造出来的,影片中大白鲨的镜头是拍摄的三个道具机器鲨鱼和一条真正的鲨鱼,菲尔茨将它们出色的剪辑在一起,活灵活现,真假难辨。另外,他还通过对镜头长度的控制和剧中人物的反应镜头的运用创造出扣人心弦的悬念,观众不会忘记大白鲨袭击小男孩亚历克斯·金特纳而反复出现的沙滩上的一幕幕场景,那七上八下的悬疑和越来越快的剪辑节奏令观众欲罢不能。
拍摄《大白鲨》时,斯皮尔伯格年仅27岁,影片的成功使他一举成为举世瞩目的导演,成为电影界崭露头角的米开朗基罗,他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出色和导演才华使他成为70年代振兴好莱坞的中坚力量,他影片中所渗透的不断创新的意识和非凡的想象力把整整一代观众从电视屏幕前吸引到电影院里,为美国电影业带来复苏的信心和希望。
上一篇:《大撒把》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大赌徒马布斯博士》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