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8 黑白片 150分钟
苏联中央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根据法捷耶夫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摄影:弗拉基米尔·拉包包尔特 主要演员:谢尔盖·伊万诺夫(饰奥列格·科歇沃依) 诺娜·莫尔久珂娃(饰乌利娅·格罗莫娃)
谢尔盖·古尔佐(饰谢尔盖·丘列宁) 伊娜·玛卡洛娃(饰柳芭·舍夫佐娃)
本片获1949年度斯大林奖金
【剧情简介】
1942年7月,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小城克拉斯诺顿市。战火正在逼近。人们炸毁了矿井——不能给法西斯留下任何东西,然后背井离乡,疏散到大后方。
但是城市并没有走空,仍然有些人留了下来,其中就有由一些共青团员组成的青年近卫军。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隐蔽的对敌斗争。
一开始,他们还没有严密的组织,但对侵略者的痛恨,使他们自发地对敌人展开了斗争。谢尔盖·丘列宁是最早投入行动的一个。当德军开进克拉斯诺顿的时候,谢尔盖第一个看见了他们。他爬在位于市公园里的高尔基中学的屋顶上,不仅望见了侵略者怎样占据了煤业联合公司大厦(后作为德军司令部)和医院,还望见了侵略兵怎样开枪打死了阻止他们把红军伤员架出去枪杀的医院院长。谢尔盖怒火中烧。他决心教训一下侵略者。夜里他又悄悄来到公园,向煤业联合公司大厦的窗口里一连投进去3个自制的燃烧瓶。在熊熊的火光和震耳的爆炸声中,谢尔盖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
谢尔盖的行动使敌人惊慌失措,也鼓舞了来不及撤退的少年学生。他们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展开斗争。不久,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州地下党组织的批准下,青年近卫军成立了。他们虽然只有30来人,可已经是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领头人是奥列格·科歇沃依。
奥列格原是高尔基学校的学生。他才16岁,可是很成熟,作事总是深思熟虑,因而博得了同伴的信任。这天夜里,在一间地下室里,这批少年在奥列格领导下进行宣誓:“我,奥列格·科歇沃依,在加入青年近卫军队伍的时候,对着我的战友,对着祖国灾难深重的土地,对着全体人民,庄严宣誓……”
在暗淡的灯光下,这些少年的眼内闪烁着光芒,因为他们知道,从现在起,他们已成为捍卫祖国荣誉的真正的战士。
青年近卫军进行了分工,共分成5个组,各有自己的任务。其中专门负责和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市的地下党组织进行联系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柳芭·舍夫佐娃。
柳芭性格开朗,举止活泼。不了解她的人,以为她对什么都不在乎。德军占领了克拉斯诺顿后,她家里住进了两个德国军官。他们把她当成个什么事也不懂的小姑娘,她也对他们嘻嘻哈哈。可是,当一个德国军官拿出一张希特勒的照片钉在床头墙上时,柳芭忽然大怒,一把扯下了照片。两个军官倒没有生气,只是笑着把照片抢了回去,重又钉在墙上。这时柳芭忽然从里屋拿出一张斯大林的照片钉在对面墙上,把柳芭的母亲吓得要死,赶紧把照片取下。两个德国军官仍然哈哈大笑,没有翻脸。他们看着对他们破口大骂的柳芭(他们当然听不懂),只是对她做鬼脸……
现在柳芭打扮了一番,独自一人到伏罗希洛夫格勒去。在公路上,她拦截了一辆德国军官的小汽车,伪称自己是个演员。德国军官被柳芭的仪态风情迷住了,很快把她带到了城里。
柳芭在一个隐蔽的住所找到了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普罗庆柯,向他汇报了青年近卫军的工作。普罗庆柯除给了她指示外,又告诉她,据他所得到的消息,参加青年近卫军的有一个叫叶夫盖尼·斯塔霍维奇的青年,原来参加过游击队,后来失踪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出现在克拉斯诺顿市,可是对那段经历,却怎么也说不清楚。普罗庆柯要柳芭转告奥列格,对斯塔霍维奇要特别注意。
斯塔霍维奇原来也是青年近卫军的核心成员,自从柳芭传达了普罗庆柯的指示后,奥列格就把斯塔霍维奇调出了核心组。斯塔霍维奇毫无怨言地服从了。
现在青年近卫军的核心组有3人。除政委奥列格外,还有指挥员伊万·杜尔根尼奇(他曾是一名红军中尉,是青年近卫军中惟一的职业军人)和最年长的乌利娅·格罗莫娃。
乌利娅是今年才从毕尔沃马伊斯基矿山十年制学校毕业的学生,共青团员。她的父亲曾是采煤工,现在老了,母亲也在生病,所以乌利娅没有离开家乡。她为人稳重,在同学中像大姐姐一样,受到她们的爱戴。在组织青年近卫军的工作中,乌利娅起了很大作用。是她一个个地挑选着参加队伍的人。有她在青年近卫军中,那些少年,特别是那些姑娘,就好像有了主心骨。
青年近卫军开始行动了。他们的第一项任务是张贴传单。要把战场真相告诉市民,要鼓舞群众的勇气。一开始,斯塔霍维奇建议全体出动,一夜之间把传单贴遍全城。这样可以造成声势。这个建议得到谢尔盖的支持。谢尔盖天性爱冒险,不久前他又单人匹马地“教训”过德国人,成功的喜悦还在心头,因此斯塔霍维奇的建议很合他的心意。但奥列格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照斯塔霍维奇的建议办容易出事。他决定两人组成一组,分区进行;隔几天在一个区张贴,这样容易迷惑敌人。传单给了全市居民极大鼓舞。他们从传单上知道,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吃了败仗。青年近卫军把深夜收听到的莫斯科广播中的消息迅速传播到克拉斯诺顿的大街小巷。传单还号召全市居民顶住德军的逼迫,坚决不到德国去——这是地下党组织的号召。
一开始,这些传单都是手写的。但是这样速度太慢了。于是青年近卫军有了自己的地下印刷所。铅字是七拼八凑地找来的,印刷机是在旧仓库中找到的。青年近卫军不仅印制了传单,而且还印制了共青团团员证——有不少少年在斗争中提出了入团要求。
青年近卫军做的第二件事是惩治了叛徒福明。伊格纳特·福明原来也是一个矿工,但德军进城后,他就当了叛徒。他不仅成为伪警察,而且出卖了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瓦尔柯和其他人,使他们牺牲在德军的枪口下。现在青年近卫军决定消灭这个坏蛋。任务交给了伊万、谢尔盖和其他几个人。一天夜里,当福明正在公园内高尔基学校——现在是伪政权的一个办事处门外站岗的时候,谢尔盖出其不意地从他身后伸过手来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几个小伙子迅速把他弄到一个木拱门下。福明一开始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当他看见头上吊着的一个粗大的绳圈时,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时他耳边响起了庄严的,但还带着孩子气的声音: “遵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命令……”
接着,德军从农民那里抢来的麦子被烧掉了,使他们想把粮食运到德国去的计划落了空。隔了几天,德军一支装满汽油的车队爆炸了。然后,一座铁路大桥也坍在河里了。这时,已经有青年近卫军的三个固定的战斗小组活跃在本区以内。其中谢尔盖领导的一个小组最为活跃,他们拦截运武器的德军卡车,追捕逃跑的德国士兵。当然,除了青年近卫军外,党领导的地下游击队也在展开对敌斗争。他们互相配合,给敌人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打击。
青年近卫军在斗争中迅速壮大,到11月份,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人。在十月革命25周年前夕,奥列格把队员们召集起来,认真从广播中听了斯大林在红场检阅红军时的演说。斯大林的讲话给了这些少年勇士极大鼓舞。第二天早上,克拉斯诺顿市有好几处建筑物上突然升起了红旗。惊慌失措的德军想取下红旗又不敢动手,因为每面旗子底下都系着一块白布,上面写着:“埋有地雷!”
青年近卫军的活动极大地震惊了德国侵略者。德军驻本州的司令克列尔少将发誓要破获这个地下组织。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在1943年元旦前夕,青年近卫军一个小组从截获的一辆德军卡车上发现了大量食品、香烟等。小组负责人万尼亚决定把香烟卖掉,因为青年近卫军需要钱。分在这个小组的斯塔霍维奇愿意负责这件工作。他找了几个孩子分头拿香烟去卖。不料一个小孩被德国人抓住了。小孩供出了斯塔霍维奇。而贪生怕死的斯塔霍维奇在严刑逼供下供出了他知道的所有青年近卫军成员的名字。
奥列格、乌利娅、谢尔盖、柳芭……先后被捕了。他们受到严刑拷打,可是他们没有屈服。他们没有忘记加入青年近卫军时的誓言。奥列格和乌利娅在狱中也起着组织者的作用。他们鼓舞同伴,带头高唱革命歌曲。德国人在这些少年面前惊呆了。他们几乎还是孩子,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能挺住那种种酷刑呢?德国人从这些少年口中任何口供也没有得到。
德国人特别残酷地折磨柳芭,因为想从她那里了解到地下党组织的线索,可是他们白费了劲。最后,德军司令克列尔只得下令处死全体青年近卫军。
这些少年是在一天夜里被处决的。他们死得很英勇。奥列格一只胳膊被打断了,乌利亚几乎站不住,谢尔盖和柳芭被折磨的不成人形。但是他们和其他青年近卫军战士紧紧站在一起,互相扶持着。他们高唱国际歌,仇恨的目光盯着那些拿枪的野兽。这些英勇的少年像一尊尊雕像屹立在刑场上,到死他们也没有辜负青年近卫军这个光荣的称号。
一个星期以后,开始反攻的苏联红军开进了克拉斯诺顿市。
【鉴赏】
1943年春天,苏联共青团中央在报上发表了关于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克拉斯诺顿市青年近卫军对敌斗争事迹的报告,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同年,作家法捷耶夫应共青团中央之邀请到克拉斯诺顿市实地调查,然后用了一年零九个月时间写成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1945年2月开始在报上发表。小说成了战后苏联文学的重大成就。1948年,电影导演谢·格拉西莫夫将小说搬上了银幕。影片《青年近卫军》也成为战后苏联电影创作中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之一。
格拉西莫夫从事导演工作以来,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形象一直是他创作的重点。他以前拍摄的《七勇士》(1936)、《共青城》(1938)、《教师》(1939)等影片,都显示了导演在这个题材中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歌颂青年人建立的丰功伟绩的热情。因此,现在导演满怀激情地把青年近卫军的光辉事迹搬上银幕,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青年近卫军》是根据真实的事迹创作的,导演严格遵循现实主义方法,把真实性作为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由于青年近卫军的事迹本身已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只要把这些事迹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自然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导演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真人真事”的框框内。他的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浪漫主义激情。他赋予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以理想主义的光辉。导演的创作重点,并不放在主人公的行动上,而是放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上。导演通过几场并没有多少动作性的场面(加入青年近卫军时的宣誓,收听广播中斯大林的演说等),极为鲜明地表现出,这些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都怀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因此才显示了突出的人格力量。这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因此,尽管影片表现的是激烈的斗争,但观众并没有感到是在看一部惊险片或打斗片。同样,尽管影片主人公最后都惨烈牺牲了,但观众看到的并不是悲剧。青年近卫军们在牺牲时的英雄行为,清晰地告诉观众,英雄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必然实现。
《青年近卫军》是一部表现英雄群像的影片。严格地说,影片中没有哪个人物可以被称为绝对主人公。青年近卫军中每一个参加者都应该是主人公。这是导演处理上的难点。格拉西莫夫邀请了自己执教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来扮演影片的主人公。这些学生中,有些是刚从前线复员回来的,有的还参加过游击队的斗争,因此他们的表演朴实自然又充满激情。他们投入影片创作就像再一次投入对敌斗争一样。而影片的创作使他们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参加影片创作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包括在影片中戏不多的一些人,如扮演瓦尔柯的谢·邦达尔丘克,扮演瓦尼亚的维·吉洪诺夫,扮演奥列格的舅妈玛琳娜的纳·鲁奇果等。
影片的总体表演水平比较均衡,但最具光彩的当数古尔佐扮演的谢尔盖和玛卡洛娃扮演的柳芭。影片中,谢尔盖的勇敢略显莽撞,热情而难免轻信,机灵而稍嫌幼稚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谢尔盖的矫健身手,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古尔佐通过本片初登银幕,立刻成为广大苏联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玛卡洛娃扮演的柳芭,同样使观众长久难忘。柳芭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全身充满了活力,不论是在危险的情况下执行重要任务、面对敌人巧妙周旋时,还是在刑场上从容就义时,观众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对革命理想的忠诚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就是在敌人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中,柳芭也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相形之下,敌人则是那样猥琐、丑恶。玛卡洛娃在柳芭的形象中贯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因而,尽管柳芭是影片中最活跃的一个人物,但观众并不感到演员表演上有任何做作之处。
影片的摄影师弗·拉包包尔特对影片的成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拉包包尔特于1932年开始影片创作,《青年近卫军》是他与格拉西莫夫长期合作的开始(以后他们合作的影片有《静静的顿河》、《人与兽》、《记者》、《湖畔》等多部)。和格拉西莫夫一样,拉包包尔特在创作中严格遵循现实主义方法。影片中没有故弄玄虚的场面调度,没有为突出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而在镜头角度上做文章。他追求朴实自然而不强加于观众。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创作重点放在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上。在他的摄影中,观众能感受到强烈的激情。特别是青年近卫军英勇就义那场戏,摄影的角度和用光,既真实地表现了刑场的气氛,又突出显示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使影片中这场高潮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青年近卫军就义的画面,已成为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之一。
影片的作曲者是苏联著名作曲家德·肖斯塔科维奇。他为影片谱写的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特别是那几个交响乐片段,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它们和影片画面融为一体,成为整部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青年近卫军》是一部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影片。它表现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片断,但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却具有概括的、典型的意义。影片已成为苏联电影史上表现伟大卫国战争的经典作品之一。
上一篇:《霸王别姬》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青春之歌》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