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81 彩色片 149分钟
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拉迪安特影片公司/西德意志电视台/德意志电视台联合摄制
编导:沃尔夫冈·彼德森(根据洛塔-贡特·布赫海姆的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尤斯特·瓦卡诺 音乐:克劳斯·道尔丁格 主要演员:于尔根·普洛赫诺夫(饰艇长卡劳因) 赫伯特—阿尔图尔·格内梅尔(饰随军记者) 克劳斯·魏纳曼(饰工程师) 赫伯图斯·奔施(饰大副) 马丁·塞默鲁格(饰二副) 贝恩特·陶伯尔(饰舵手) 马丁·梅(饰乌尔曼) 艾尔温·雷德(饰约翰) 贡特·兰普莱希特(饰“威悉号”船长)
本片获1982年联邦德国电影银片带奖
【剧情简介】
1941年。沦为纳粹德国海军潜艇基地的法国拉·罗什尔港。
在“皇家酒吧”军官俱乐部里,聚集着一批入伍不久,年龄不到20岁的血气方刚的青年水兵,他们正为次日清晨即将开始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海上冒险而兴奋不已。开香槟酒的嘭嘭声、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水兵们的狂叫声以及吧女淫荡的笑声……充溢着整个酒吧;然而,与此狂放不羁的气氛不甚协调的是,潜艇96的军官们——艇长、瞭望官与工程师此时却心情沉重地坐在一旁喝着闷酒。不久前的一次死里逃生,至今仍使他们惊魂未定,心有余悸。他们深知此次出海凶多吉少,因为日臻完善的声纳与雷达技术,已经使猎潜艇越来越失去其隐蔽性,往往攻击不成,反倒成为挨打的目标,浩瀚的大西洋如今已经成了不少德军潜艇的葬身之地……与他们的心绪同样阴郁的是一位刚刚被派到艇上的随军记者,这位年轻然而谙熟战况的少尉,对他的第一次深入敌区的航行,同样是忧虑万分,心绪怅然。
潜艇96缓缓地驶出了基地的防空掩体船坞,告别了岸上欢送的人们,驶向了大海。潜艇内,43名艇员在狭窄的空间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两个人一组,挤住在一个个上下铺的“鸽子间”里。余下的空间则摆放着鱼雷和生活给养。从机房里传出震耳欲聋的轮机声,一股柴油的烟气弥漫在整个艇舱里。潜艇驶离基地后不久,便发现情况,艇长当即下令紧急下潜。潜艇一直下潜到90余米的允许深度,在巨大的水压之下,几乎可以听见受力的船体发出的“咔咔”的声音。年轻的少尉在狭窄的艇舱里穿梭前进,了解着那些初出茅芦的青年水兵们第一次遇到危险情况时所表现出的恐惧与易怒的情绪。此后,一连数天之久在辽阔的大西洋水域进行的令人颇受折磨的巡弋,更使他们变得感情脆弱、神经敏感,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始终伴随着他们。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支英国的护航舰队,但是还没等他们发射鱼雷,那支舰队已然抢先一步,向水下投掷了十几枚水雷,炸得他们晕头转向,只好夺路而逃。尔后,他们又遇上风暴,狂涛巨浪把他们的潜艇像一支皮球似地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来抛去,瞭望官险些被风浪卷到大海里去,葬身鱼腹。
几天过后,他们又与一支英国的油船队遭遇了。潜艇迅速接近油船,瞄准目标发射鱼雷,一艘油船中弹起火。然而就在此时,潜艇96也被敌方护航驱逐舰投放的水雷击伤,船身进水,照明系统遭到破坏,机房也起了火……经过数小时的努力,才终于排除了故障,重新浮上了水面。这时,那艘中弹起火的大油轮仍在熊熊地燃烧,艇长下令补射一枚鱼雷,将它彻底击沉。油轮上的船员纷纷跳海求生,旋即一个个被火海吞没。
艇长决定把受损的潜艇驶回基地。可这时他们却接到开往地中海的命令。去地中海必须通过英国海军在直布罗陀海峡布下的海上封锁线,而这样做无异于去送命。
潜艇96来到西班牙的维果港补充给养。在“威悉号”补给船上,他们受到热情而丰盛的款待。然而艇长却不愿意听“威悉号”船长那喋喋不休的空洞宣传,而令潜艇匆匆驶离这个中立的港口。此刻,他的头脑里仍在苦苦地思索着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计划。突然,一架英国的截击机从天而降,对着潜艇96狂轰滥炸起来,一枚炸弹击中了潜艇,瞭望官不幸受了重伤。艇长命令紧急下潜,出乎意料的是,受创的潜艇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竟然失去了控制。艇上所有的人此时都不安地睁大眼睛,紧盯着压力表上的指针,惊恐万状。潜艇降至水下200米时,受伤的瞭望官痛苦地狂叫起来,船体也出现了裂缝,海水涌进了船舱,不一会儿便没及胸部。可是,船仍在不住地下沉着,直到最后终于搁浅在280米深的海底之上,再也不动了。巨大的水压与水下的“幽禁恐怖”使船员痛苦万分,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求生的努力,在艇长的指挥下,他们拼命地堵塞漏洞。止住进水之后,又全力以赴地往外排水,到舱内的积水排除干净时,他们一个个已经累得像死人一样,横七竖八地躺在通道里,再也动弹不得了。可是,工程师这时仍在争分夺秒地修理着机器……舱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来越困难,不得不借助氧气袋。人们意识到面临的灭顶之灾,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连艇长也对他们能否生还,似乎失去了信心,机械师约翰出于绝望竟变得精神失常……这时,突然传来工程师的报告:机器修理完毕,可以试车。听到这个消息,那一张张紧张、呆滞、绝望的脸上又闪现出希望的目光。发动机启动后,潜艇晃动了一下,然后,缓慢地一点一点地开始浮升,最后终于浮出了水面。潜艇96又一次逃脱了死神的召唤,幸运地生还了。
遍体鳞伤的潜艇96载着大部分成员终于又返回到拉·罗什尔基地。码头上,鼓乐喧天,凯歌高奏,基地司令部上上下下,隆重迎接着海上英雄们的胜利归来。然而就在潜艇96的船员们刚刚踏上码头这一时刻,两架敌机飞来,对准基地投下了一枚枚致命的炸弹,基地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潜艇96的船员们四散逃命,许多人拼命朝船坞跑去,但是还没等他们赶到那里,敌机发射出的机枪子弹,已经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连艇长也未能幸免于难。侥幸躲过敌机子弹的随军记者,赶到身受重伤的艇长身边进行救护。此时,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熊熊燃烧的潜艇96正一点点地沉入海底……
【鉴赏】
影片《船》(又名《潜艇96》)是8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涌现出的一部优秀影片。它是根据西德作家洛塔-贡特·布赫海姆于1973年发表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作者在二次大战中曾在潜艇上担任少尉衔军事记者。这部带有一定自传体色彩,以纳粹海军一艘潜艇船员的命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被法西斯战争夺去年轻生命的27,500名德国潜艇水兵献上的一份祭礼,也是对战争发出的强烈控诉,因此70年代它曾是西德,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部畅销书(该书被译成16国文字,发行量达200多万册)。
将这样一个描写特定环境、特定人物、技术性强、耗资大的作品搬上银幕,对改编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在此之前,虽然曾有一些导演,包括美国的影片公司也做出过尝试,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直到1981年,西德导演彼德森在慕尼黑巴伐利亚电影制片厂与电视台的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最终实现了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的夙愿。与布赫海姆的原小说有所不同的是,彼德森的影片没有局限于描写原作者个人在战争中的经历,也无意把这部作品拍成一部以二战为背景,颂扬“潜艇战神话”的战争片,而是努力“突破历史,着重表现战争中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因此而产生的变化”。为此,他把描写“物质的人与他们的灵魂”作为核心,刻画了被幽禁在数百米的水下,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被命运随意摆布的船员们,在一种极端紧张、恐怖的状况之下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及他们的反应,实现了他的描写“人在战争中怎样变成老人,如何成为身心受到摧残的废人”的创作意图。影片最后,正当潜艇96死里逃生侥幸返回基地时,其大多数水兵,连同那位素以富有战争经验、头脑冷静清醒而著称的艇长,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战争死神的摆布,成为战争无谓的牺牲品。彼德森在这里以化龙点睛之笔,运用悲剧特有的力量,对战争的疯狂与荒诞,对它给人类造成的罪恶与灾难,提出了沉痛的控诉,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影片反战的主题,使影片的思想性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和境界。
这部影片除了几个主要的角色是由普洛赫诺夫、格吕内梅尔、兰普莱希特等影星出演外,其余人物均选用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扮演。
影片《船》从前期准备到拍成,历时近两年半的时间,总耗资达2500万马克,成为当时西德耗资最高的一部影片。为拍这部影片,西德巴伐利亚制片厂的美工与特技人员不惜花费1800万马克的巨资仿制了一艘长达67米,与真潜艇一样大小的潜艇,供拍片之用;除此而外,还制做了一艘11米长的潜艇模型,并在瞭望塔楼上安装了30厘米高、用硬纸板制做的,通过电子控制可以使其活动的模型人。这些潜艇模型经下水试验,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此外,美工师还在摄影棚内专门搭设了一堂潜艇艇舱的内景,在长达8个月的拍摄期间,彼德森每天让他的43名“艇员”在这里重温并饱尝了二次大战中潜艇水兵令人难以想象的水下生活与战斗场面。影片除了大量的海上与海下的镜头外,最后一场空袭拉·罗什尔港的戏也拍得十分生动、逼真,为了真实地再现这场空袭的残酷与激烈,仅在短短的半分钟的时间里便引爆500千克的炸药。
与彼德森的导演艺术相得益彰的是影片的摄影与音乐。西德著名电影摄影师尤斯特·瓦卡诺(曾担任过《丧失名誉的卡塔林娜·布鲁姆》等名片的摄影师)的摄影不仅给影片赋予了许多扣人心弦、富于感染力的画面,而且在营造潜艇内部所特有的氛围,用光影刻画船员在“水下地狱”里绝望恐惧的情绪上,也都取得了成功。拍摄潜艇内的镜头时,他在长仅25米、宽6.5米的舱内同时指挥六部手提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从而使表现狭窄空间的画面,也一样充满着动感。而作曲家克劳斯·道尔丁格则为影片谱写了具有瓦格纳风格的礼赞式音乐,在立体声效果的烘托下,显得格外悲壮感人。
影片《船》于1981年9月公演后,曾获得广泛的好评,该片在美国和西欧上演,亦获巨大的成功。1982年还被提名参加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1985年,放映时间长达6个小时的八集同名电视连续剧问世,正式在西德电视台上播放。
沃尔夫冈·彼德森是继法斯宾德、施伦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之后,“新德国电影运动”中涌现出的又一位年轻有为的导演。他生于1941年,中学毕业后曾进入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后在大学攻读戏剧,1966年进入柏林电影电视大学学习,1969年毕业后,曾为著名导演乔治·莫泽作过助手。彼德森从1967年拍出他的第一部短片起,至今已拍了二十多部电视片、影片,其代表作有《烟雾》(1972)、《二者抉一》(1973)、《如履薄冰》(1975)、《后果》(1977)、《船》(1981)、《没有结束的故事》(1983)、《我的敌人》(1986)等,曾经荣获联邦“最佳后起之秀导演奖”、“阿道夫·格林奖”等影奖。影片《船》问世后,彼德森在美国好莱坞的资助下,转向大型科幻影片的拍摄,继《没有结束的故事》取得成功之后,1986年又以2500百万美元的巨额投资,拍摄了一部名为《我的敌人》的描写太空战争的巨型科幻影片。近年,彼德森移居美国拍片,经过几年沉默之后,1991年,他在美国推出他的最新一部影片《镜中死神》。
上一篇:《自己去看》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下一篇:《船已满员》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